2013年07月29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左手救市右手稳增长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秦小华/文

  资本市场作为众多公开公司的集散地,长时间的衰败,必然引起资本外逃和投资者恐慌。用实际行动和措施,挽救A股于危难之际,与稳经济增长,同样重要。

  

  救市从三高下手

  

  将救A股还是稳中国的经济增长,放在一块讨论,似乎有些风牛马不相及。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找一个符合实际且靠得住的万能救市措施,不妨借助超市的促销策略。买一送一、买一赠一、八折优惠这些常用于超市促销的措施,嫁接到A股,想必是一定会起作用的。因为,淘便宜货,是全中国人的消费嗜好,也是消费群体心理特征。

  君不见,2005年股改时那波波涛汹涌的上涨行情,不正是由国人投资者蜂拥购买便宜货刺激而起的吗?非流通股股东为了获得上市流通权,采取补偿性的送股支付对价,在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下,最终支撑了连续近3年的牛市。

  股改时的送股,只在形式上解决了同股不同价问题,并没有解决全流通体制下,供给增加后,市场压力释放的问题。当抢便宜货的热潮褪去,投资者最终发现,自己又一次把自己推上了断头台。

  时下之A股,正遭遇IPO财务造假的信任危机,和饱受三高发行的罪恶之果。IPO造假通过显性的财务核查风暴治理,或许会收敛一时。必须指出的是,财务造假的犯罪成本并没有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各种陈旧过时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和修改。

  2006年5月25日,陪审团判定安然公司主席肯·雷与首席执行官杰弗里·斯基林有罪。在斯基林被起诉的28项证券和通信欺诈罪中,有19项罪名被判成立。这样斯基林被判处24年监禁。而肯·雷在起诉2个月后过世了,不然,他将被判处高达45年的监禁。

  24年的监禁,试问有多少人可以承担得起如此高的违法成本,人生又可以划分成几个24年?在这样的情形下,还有多少人愿意以身试法?

  毫不避讳地说,中国资本市场的违法犯罪成本太低了。低到谁都可以承担得起。比如,曾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绿大地欺诈发行一案,最后的审判结果轻得让人难以相信。绿大地原实际控制人何学葵非法募集资金3.46亿元,仅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60万元。

  三高发行的恶果,潜移默化地膨胀着市场的投机能量。允许三高发行,本身就是投机心态的诞生之物。脱离市场实际情况的发行体制,必然滋长二级市场脱离市场实情的恶炒。

  如果不敢向三高发行制度开刀,走市场化发行的革新之路,那么不妨重温2005年时为确保股改成功的救市措施。一个最实惠、最吸引人的策略就是,送股、送股、再送股。凡是欲再融资的上市公司,必须在再融资同时再送几股,这样股本无限制地扩大,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向投资价值理性回归。

  从经济学上说,在中国的资本市场,送股会引起股票价格的短期上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是,送股会促使股本增加,流通股份增加,自然会使得高估的泡沫向真实投资价值回归。在成熟的国际资本市场里,精明的投资者采取的套利策略,通常是买入该股的认购证,卖出正股。

  

  多免税解围小微企业

  

  与并不急于挽救A股的托市行为相比,让管理层更上心的是,采取更多的财政、货币政策、经济政策,以守住全年经济增速不低于7.5%目标底线。

  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被多家媒体解读为,在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国务院“稳增长”政策的第一波。

  据报道,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公平税负,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研究确定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的措施;部署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

  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困难,不时见于各种报端。中小微企业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对大中型企业补充作用非比寻常,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十分巨大。如此重要地位的中小微企业,却面临着运营资金链断裂、生存困难的窘迫景况。

  今年8月1日起,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终于迎来最实惠的刺激措施——暂免增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有评论认为,此举将为超过600万户小微企业带来实惠,直接关系几千万人的就业和收入。

  为中小微企业松绑的力度,也许在范围上应该更大一点。不过,减税虽然能够缓解中小微企业生存之难,但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资源的自然搭配。调结构,需要有勇气承担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系列后果,应适当允许部分企业破产,债务违约。

  如果没有破产,没有债务违约,错配的经济资源一定不会重新分配,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会出现不彻底的后果。依靠主动性的结构调整,是一次不完善的变革,没有人愿意主动地去创新变革,承担更多的结构调整成本。不会有太多的人,在丰衣足食的富饶时代,能够主动地节衣缩食,为兵荒马乱做足储备。

  

  利率市场化作用有限

  

  曾有人将调结构的重任,以及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难的大任,厚望于利率市场化变革。19日,央行也顺水推舟地宣布,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其具体措施包括,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下限;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上限。

  利率市场化的优缺点,一目了然。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为了吸收存款,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将存款利率调至市场利率上限,而发放贷款时,则会更加积极地竞争优势项目,以追求超高利率回报,对没有盈利项目或盈利能力不高的项目,会消极规避。简单地说,利率市场化会促使资金流向利润率高的行业,充分展示资本的逐利性。

  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专门的融资途径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方便,那么中小微企业资金困局短时间内得以解决是不现实的。忽略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优势项目的争先放贷,是中国银行业时下流行的传统逐利方式。短期内,这一方式将很难转变。

  事实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先天优势,对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形成挤压。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润优势,一部分来源于中小微企业的补贴。从调整经济结构上说,如果不改变国有大中型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的差异化身份,那么,仅仅依赖利率市场化调整经济结构是不现实的,相反,如果没有合理的调控机制和监管机制,经济结构失衡的风险会进一步加大。

  

  稳增长难掩投资依赖

  

  24日的会议强调,部署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之前的国务会议,对高铁投融资采取的策略是鼓励民间社会资本进入。管理层冀望于刺激民间社会资本投身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动经济增长的意图相当明显。

  一个最抢眼的提法是,“向地方和社会资本开放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等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这样的表述,为社会资本进入壁垒森严的铁老大,扫清部分政策壁垒。

  2011年下半年,高铁建设的质量,一度因严重的动车事故而遭受来自多个方面的质疑。几乎所有的高铁建设计划全部被叫停。不过,彼时,中国的经济增速下滑并非如今日之明显。随后,铁路部改革撤并,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也得以审判。高铁投资建设肩负起“稳增长”重任。

  不过,高铁投资建设再次回归公众视野,一定程度上,同时暴露出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长时间以来,投资、消费、出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撑力量。在目前经济增速下滑已成共识的态势之下,消费疲软、出口下降,惟有依赖投资拉动经济,成为不得不的必然首选。

  一定意义上,国家经济的增长与企业利润的赚取,没有分毫之别。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净利润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产品线的不断延伸和扩充,成本控制,财务及管理结构的优化。外部经济拉动型增长,只是外生性增长,与内生性增长有较大的区别。内生性增长才是企业最应该追求和发展的首选方式。

  这不由地让人想起“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名句。当然,强调“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并不是否认企业外生增长的必要性。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环境变化,外生与内生增长占比发生变化而已。

  对一个净利润开始下滑的企业来说,寻找不到新的利润增长点,仅仅靠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和财务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同样,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依然需要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形成新旧利润增长点交替补充的增长格局。

  资本市场作为众多公开公司的集散地,长时间的衰败,必然引起资本外逃和投资者恐慌。用实际行动和措施,挽救A股于危难之际,与稳经济增长,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