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9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医药行业商业贿赂大案中国频发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陈时俊 王卓铭 曹海丽 报道

  

  2012:美国礼来制药公司

  在华行贿门

  

  法律合规风险趋紧,各家跨国药企都开始为自己的“旧事”付出代价。

  2012年12月25日,美国礼来制药公司由于行贿献金而付出近三千万美元的代价,全球前十大药企又一“落马”。

  2012年12月2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礼来制药公司违反《海外反腐败法》,通过提供不当支付方式贿赂外国政府官员或相关第三方机构,从而获得在俄罗斯、巴西、中国和波兰的业务。

  对此,礼来的回应颇为暧昧:“没有承认也不否认。”只是在官方声明中称,“公司已经同意支付追缴款、判决前利息和罚款共计2939.8734万美元资金。并同意由一个独立的合规机构,对礼来与《海外反腐败法》规定的内部控制和合规体系进行为期60天的评估。”

  礼来在上述四国商业行贿的案件调查时间主要集中在1994~2009年的15年间。1993年,礼来重返中国市场,这次调查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礼来在华的业务发展。

  2011年,礼来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大增31%,延续了礼来连续十年在中国保持20%增速的记录。作为全球各大药企的核心重点市场,中国市场的发展好坏正对其整体业绩增速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但这也正是灰色地带。

  从SEC的控诉可知,2006年至2009年的三年间,礼来中国的个别员工涉嫌提交虚假开支报表,在一些个案中向受雇于政府的医生提供不正当的礼品、娱乐以及现金,以及鼓励这些医务人员开出处方,促进礼来产品的销售。

  礼来方面辩称,这些礼品和现金支付的金额“通常都很小”。但事实上,掌握处方大权的医务人员向来都是众多医药企业“公关”的核心对象。处方量的多寡以及对产品的选择权都在医务工作者手中,因而大型药企与多国医务人员“过于紧密”的关系屡屡曝光也早已不是行业的秘密,公差出行和销售返点的情况颇为普遍。

  就在2012年7月,遭受重罚的GSK也为类似事件在支付了高达30亿美元罚款后,才与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哥伦比亚特区最终达成和解协议。次月,涉及中国的辉瑞“献金门”也最终以6000万美元的方式来和解“灭火”。

  早在2007年,卫生部就发布了《关于建立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但商业贿赂现象至今屡禁不绝。

  一位医药行业人士认为,这与中国相应法律监管的滞后有关,“在外资药企行贿事件多次涉及中国的情况下,国内竟没有一例被曝光的行贿受贿案件,这本身就不正常”。

  礼来方面表示已经处分甚至开除了部分当事员工,但并未披露所行贿的医生名单。

  

  2012:辉瑞制药

  在华行贿手段曝光

  

  2012年8月7日,美国司法部(DOJ)发表文件称,辉瑞公司就违反《反海外贿赂法》(FCPA)同美国司法部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达成和解,向两者分别支付了1500万美元和4500万美元的罚款。DOJ目前没有对辉瑞提出刑事指控。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辉瑞被指在1997年到2006年期间,向包括保加利亚、克罗地亚、俄罗斯等国官员行贿200万美元以上。SEC则指出,辉瑞在中国、捷克、意大利等国犯有行贿行为。

  201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辉瑞以678.5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列103位,净利润超34亿美元。此次罚金不及辉瑞去年利润的2%。

  辉瑞中国企业沟通部负责人席庆表示:“辉瑞的上述不当行为都是历史性问题,我们主动向DOJ和SEC进行了报告。目前,辉瑞已经采取了十分严格的合规措施。”

  SEC的文件展示了辉瑞在华的部分行贿手段:邀请开处方多的医生参加聚会,提供超规格的娱乐活动。辉瑞中国还独创了“积分计划”,医生根据开处方量得到积分,积分可用来换手机、茶具、眼镜等。这些行贿费用通过伪造的咨询合同、临床试验经费、广告费等形式列支。

  由于辉瑞在2009年收购惠氏,因此惠氏此前在华的行贿行为也被一并提起诉讼。惠氏从2005年开始,在中国、印尼、巴基斯坦等地通过行贿方式推广其营养品。两公司合并之前,惠氏在中国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奶粉和维生素等营养药物领域。目前,原惠氏的营养品业务已经转让给雀巢。

  辉瑞在声明中指出,DOJ并未指控辉瑞或惠氏的员工了解或批准过行贿行为。但一位同行业的企业人士表示:“辉瑞的大部分行贿行为发生在2007年之前,那时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是这些外资药企全球市场的一个零头,因此对中国市场的管理也比较松散。那是医药市场最乱的时候,大量外企的销售组通过不正当手段拓展地盘,公司不用授意,只需坐享其成。”

  DOJ和SEC并未披露辉瑞行贿中国医生的具体细节,此前强生等企业在遭遇FCPA调查时也屡屡涉及中国,但国内调查一直没有下文。

  

  2007:西门子贿赂门

  

  2007年9月14日下午,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公共关系部总监白安在北京就西门子“贿赂门”对本报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沟通,他否认了西门子正在接受调查的说法。

  “西门子作为一个公司没有受到中国官方的调查。在一些省份有一些小的案件,在吉林的案子中,一个西门子的雇员被叫去问询。”

  白安表示,这名西门子医疗集团的员工不是被告,也没有人起诉她,所以她只是一个证人。同时,她也不是西门子开除的20个人之一。

  2007年8月22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郝睿强在上海的一个新闻圆桌上披露:西门子中国在去年开除了20名"涉及一些公司不能容忍行为"的员工。

  2006年11月15日,德国警方搜查了西门子公司在德国的近30间办公室,其中包括CEO柯菲德的办公室,以及部分员工的居所。德国警方还以涉嫌挪用和在其他国家行贿的罪名,拘捕了数名西门子员工。德国检方确认的涉案金额达2亿欧元,而西门子内部审计的结果则称,可疑资金高达4.2亿欧元。

  西门子的审计师是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

  2006年11月9日,毕马威完成了一份名为“SAS 99 审计程序——结果摘要”(SAS 99 Audit Procedures—Summary of Results)的内部审计报告,在2007年1月初被媒体披露报道。这份报告列出了西门子电信部门给外部“咨询顾问”支付的“可疑费用”——或难以确认接收方,或难以知道对方提供了什么服务的费用。

  记者阅读了这份报告。毕马威称,他们在审计过程中,Intercom的咨询费用支付调查引起了他们的特别关注,并由此引发他们重新改进审计程序。经他们审计,西门子在2006年共向这家公司划转了170万欧元的咨询费。毕马威称,他们还分析了这家公司和西门子其他实体之间的交易,以识别任何形式的非正常交易,如和离岸公司的交易,或是和地方公司的实质性交易,或是其他想不到的交易。

  毕马威通过新的审计程序还发现,西门子电信部门在2005年6月1日启动电子SAP系统之前,经人工处理的合同看起来并不符合现行的合规指引,如这些合同的接收方是谁不明确,提供的服务没有清楚地表明,等等。毕马威认为,这些合同具有很高的风险,被定性为“外国腐败操作”(Foreign Corruption Practice)。

  毕马威在报告中列出了全球另外20多个可疑的咨询费接收者,涉及总金额达1亿欧元。其中亦首次出现了中国的名字——共有九个和中国业务有关的公司及个人被提及。其中I.B.F Business Services Ltd.接收的费用最高,为600多万欧元。其余从几百万到几万不等。

  对于毕马威报告中提及的这些中国公司和个人,慕尼黑公检办公室负责人萨默费尔德(Christian Schmidt-Sommerfeld)向记者表示,他们目前并没有任何针对中国公司和个人的调查,而只局限在欧洲特别是欧洲中部,另外还有非洲的一个国家,以及沙特阿拉伯。

  “我们不能越过边境。”萨默费尔德说。因此,目前的调查仅限于可以合作的国家,“不过我们的调查是开放的。”萨默费尔德补充说。

  通过签署咨询合同,向第三者支付咨询费的方式进行间接行贿,是检方在西门子公司调查中发现的一个规律。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在西门子电信部门前高管的问讯笔录中,他特别提到三个高额咨询费接收者。其中一个和中国业务有关。此人名为Max Rennert,他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有一家控股公司。通过该控股公司下属的子公司,他总共接收了来自西门子474万欧元的咨询费。

  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该问讯笔录还提到,此人在几年前曾帮助西门子、德国电信以及一家中国银行获得了中国一个移动通信项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