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30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LED台灯:中小企业的发展契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罗生花

  

  相对于LED工程照明和商业照明的如火如荼,LED家居照明显得相对冷清,不过,LED台灯作为室内照明的重要辅助工具,其发展却是另一番景象。

  “现如今,节能环保已经深入人心,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视力健康,购买一盏好的LED台灯也成为了他们的选择”,深圳优品五金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喻山说。

  “LED台灯在使用舒适度上要求很高,并且人们对于台灯外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台灯必须要具备专业性、时尚性的特征,这和其他LED照明产品是完全不同的。”深圳市骅圣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文松告诉记者。

  然而,正是由于生产台灯所需的高要求,为很多新兴企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小企业优势

  据《新产业》杂志报道,随着LED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民众对于LED认识程度的加深,传统照明企业布局LED的步伐明显加快。

  据高工LED产业研究所(GLII)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LED应用行业规模达到1590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75%以上的传统照明企业已经开始涉足LED照明产品的生产,GLII预计,2013年这一比例还将提升至90%左右。

  虽然照明企业转型不断加快,但是由于LED不同产品终端价格的差异化,许多商家或者个人选择LED产品时还是持观望状态。

  除去政府工程用灯,一般而言,普通的LED球泡灯、LED筒灯等产品,因为价格相对较低,因此比较受欢迎,企业一般愿意选择生产,而台灯则不同。

  记者通过在天猫、京东等专业购物网站上调查发现,像飞利浦等专业的LED台灯售价一般在500元左右,高的甚至达到1600多元。

  “台灯这么高的价格,除了其艺术性比其他LED灯高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它本身所需要的技术比其他灯要严格得多。”喻山告诉记者。

  “大企业因为前期投入大,各项设施已经非常健全了,他们若要调转方向来做LED台灯,反应会稍微慢一点。”喻山认为。

  

  品牌少 空间大

  “台灯的市场竞争比较小,相对来说盈利空间更大。”深圳佳之光智能照明有限公司业务专员黄华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从2012年6月份成立至今,佳之光的销售额在800万元左右,其中LED台灯占到98%以上。

  跟佳之光一样,优品同样将自己的发展重点放在LED台灯上。

  “依托政策优势,很多灯企大佬优先发展的是工程照明或者大型的商业照明,像台灯这种‘小家碧玉’的家庭、办公照明,大企业们考虑得比较少。”黄华牃跟记者说。

  据了解,不同于电子行业或者电器行业里名牌林立,台灯行业类名牌的数量凤毛麟角。

  像佳之光和优品这些企业,规模较小,一开始就集中精力生产台灯,相对来说运作起来比老牌的灯企更灵活。

  目前,台灯行业内无论是台灯技术的先进性还是外观设计的艺术性,做得最好的应该算飞利浦,其次是欧司朗。其他企业如松下、耐普、通士达等虽然做的也不错,但相较于他们的传统优势产品而言,在台灯方面无论是技术投入还是产出规模都显得有点“寒碜”。

  喻山表示,正是由于如今台灯行业内大品牌相对较少,才让小企业钻了“空子”,小企业更有机会在台灯这个细分市场里分得一杯羹。

  但是在如此好的机遇面前,小企业想要真正的做大、做强,似乎也并不容易。

  

  贴牌和仿制忧虑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是当前人们常说的企业发展理论。这样的说法同样也适用于LED行业。

  佳之光和优品虽然都有自己的品牌,但是真正能以“佳之光”“优品”的牌子达终端市场的产品却少之又少。对此,喻山无奈地说:“我们虽然一直都想要做自己品牌,但是首先要考虑的一点却是生存”。这也是大部分“三流企业”目前的境况。

  据了解,深圳生产LED企业至少有上万家,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代工企业,这在台灯行业中尤甚。佳之光主要给松下和勤上光电代工,而雷士照明则是优品的主要客户。

  “同一款产品,大企业直接把它拿过去贴牌就成了他们的产品了,我们很难做自己的品牌”,许文松表示。

  据行业人士介绍,像雷士照明这样的企业,一般会直接问小企业有什么新产品,如企业有一款产品合他们的心意,就会直接下单贴牌。

  和大企业将小企业的产品直接拿过来一样,台灯业内直接将其他公司产品的创意拿过来的现象同样严重。

  喻山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优品生产的一款普通台灯,成本在170元左右,出厂价大概在200-300元,而雷士如果直接把它拿过去贴上雷士的商标身价立马能达到400-500元,一下就能赚近200元,而作为产品生产方的优品最多只能赚一百来块的差价。面对如此差距,广大的“优品”们只能暗自羡慕。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优品”们的“相互借鉴”是否能真正地抗敌?能否放弃“拿来主义”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这些难题终会在市场一轮又一轮的厮杀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