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文
『编者按』
钓鱼岛海域风云变幻,乌云密布,战争似乎一触即发,这其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玄机?钓鱼岛争端背后的操纵力量到底是谁?中日钓鱼岛之争,名为中日领土争端,实为货币战争,是美国全球货币战争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2012年最残酷也是最惊心动魄的货币战争。由于背后的因素,导致了钓鱼岛领土主权的争夺,变得越来越复杂,博弈的因素越来越多。
作者黄生从事货币研究17年,长期在金融领域搏杀,通过《钓鱼岛背后的货币战争》,告诉读者钓鱼岛争端背后的真相,抽丝剥茧的从逻辑的角度,从货币的角度,让你看懂这一切。这不是阴谋论,而是逻辑论,是实实在在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事……
欧元的诞生
在人民币国际化之前,对美元世界货币地位威胁最大的就是欧元,因此欧元也就成了首要被打击的目标。而且,欧元一直有取代美元的野心。
1999年1月1日,已酝酿了近半个世纪的欧元,作为欧洲统一货币率先在欧盟11国启动。与此同时,欧洲中央银行、11国中央银行及银行间交易正式启用欧元。欧元是欧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它的诞生是国际金融史上的创举,同时也是欧洲崛起与美元抗衡的象征。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欧元的诞生历程,了解其在形成过程中伴随而来的天生缺陷。
1950年,欧洲支付同盟成立,开始了货币一体化的进程。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稳定币值和汇率,促进欧洲的经济发展,还有就是对付美元贬值,在一定程度上打击美元的霸权地位,维护欧洲货币利益。
1952年8月,比利时、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卢森堡和荷兰6个国家创建欧洲煤钢共同体(简称ECSC),共同体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其宗旨是通过建立煤钢共同市场来减少市场壁垒,促进自由贸易,推动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1958年1月1日,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远个成员国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EEC)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简称EURATOM),总部均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1958年,欧洲煤钢共同体远国签署了欧洲货币协定以代替欧洲支付同盟,这极大促进了西欧国家货币自由兑化的发展。
1967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宣布合并,组成统一的“欧洲共同体”(The European Com原munities),简称欧共体。这是欧盟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项举措。欧共体的首要目标是建立关税同盟、组织统一市场,因而也被称为欧洲共同市场(European Common Market)。
1971年2月,欧共体远国部长会议通过欧洲货币联盟的协议, 该协议规定拟在1971—1980 十年内分三步实现建立货币联盟的目标。
1971年3月,货币联盟计划开始实施。首先在欧共体内实行蛇形浮动(Snake in the Tunnel)汇率制,对内规定成员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对外则实行联合浮动;然后建立欧洲货币合作基金;最后仿效特别提款权,建立自己“一篮子”货币的“欧洲计算单位”。
1973年4月,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MCF)成立,其职责是帮助各个成员国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达到汇率稳定的目标,同时规范各个中央银行的活动,将各个成员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集中起来,最终将EMCF发展成为各个成员国的货币结算中心。
1974年6月,欧洲货币计算单位(简称EUA)诞生。EUA作为欧共体内部财务的核算工具,是欧元的萌芽。
1979年3月13日,欧洲货币体系(简称EMS)成立。
1987年7月,欧洲内部统一大市场白皮书开始生效,白皮书要求在欧洲内部建立一个能让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共同金融市场,这对各个成员国之间的货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89年10月,《关于实现欧共体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报告》正式通过,报告规定在1990年7月1日开始分三个步骤让经济和货币联盟计划得以实现,而这当中有关货币一体化进程的安排是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中第三个步骤中最重要的内容。第一个步骤是先将各个欧共体成员国的货币归入欧共体汇率整体干预制度;第二个步骤是建立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ESCB);第三个步骤是以欧洲共同货币也就是欧元取代各国货币并统一运行。
1992年,欧共体各个成员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其核心内容就是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最终目标是发行统一的欧共体货币。该条约规划了创立统一货币的三个重要步骤:第一步骤于1990年7月开始,让资本在欧盟内部自由地流动不受阻碍;第二个步骤是从1994年1月开始,建立欧洲货币局;第三阶段就是为统一货币欧元的诞生做好一切准备。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洲共同体改名为“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简称欧盟。
1994年1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前身欧洲货币局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马约》实施进入第二阶段。
1995年11月1日,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从而增加到15个。
1995年12月,欧盟马德里首脑会议将欧盟即将到来的统一货币定名为欧元(EURO),会议还确定了欧元发行时间表,《马约》的实施进入第三阶段。
1997年6月,欧盟首脑会议签署《稳定和增长公约》、《欧元的法律地位》和《新的汇率机制》三个文件,在法律上为欧元的正式亮相奠定法律基础。
1998年5月2日,布鲁塞尔欧盟特别首脑会议,欧盟确定了正式推出欧元的三阶段计划,欧元开始真正走向历史舞台。
第一个阶段从1998年5月2日到1998年12月31日。
1998年5月2日,德、法、意等11国为欧元创始国,创始国开始启动欧元,而英国、丹麦、瑞典、希腊4国因为不具备启动欧元的条件或者不愿意使用欧元,因此这四个国家暂时不使用欧元。加入欧元区的11 国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的汇率即时被锁定,1998年7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在法兰克福正式成立运营,行长为前欧洲货币局局长,同时确定第二任行长是法国人,任期为8年。
第二个阶段从1999年1月1日到2001年12月31日。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欧洲货币单位同时被取缔,11国开始进入欧元货币运行体系。在刚开始的三年中,11国的商品同时使用本国货币和欧元进行标价,让民众开始熟悉并接受欧元。在过渡期,各国市场上尚无欧元现钞出现,各国货币仍然为现金流通使用货币,非现金流通的电子货币则使用欧元。2001年1月2日,达到欧元区标准的希腊正式成为欧元区第12个成员国。
第三个阶段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硬币进入流通领域,2月28日,12国货币同时停止使用,彻底退出各国市场,欧元成为12个成员国的唯一货币。各个成员国的居民必须将手中的本国货币在10年内到银行兑换成欧元,同时国外银行的托收兑换业务于2002年12月31日终止。
通过讲述欧元诞生的基本历史,大家会发现欧元经济只是作为一种货币而统一了,但欧盟内部各个国家的财政、税收、预算等并没有统一,仍然是各国各自为战。这样的货币只有形式,没有本质,必将带来危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爆发欧债危机的原因。
欧债危机爆发的本质原因
研究上述欧元诞生的过程,大家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欧元仅仅是作为一种货币被统一了,而货币背后的主权信用并没有统一。要知道货币的本质就是国家信用,没有统一的国家信用,那么这个货币就是一种被割裂的货币,具有强大的不稳定性,“先天不足”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危险。
欧盟各国虽然使用欧元这同一种货币,但各个国家的主权仍然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税收,没有统一的财政。这就好比好多艘小船连在一起,各个小船都有自己的发动机,一旦发生事故,很容易火烧连船。本来各只小船可以各自逃命,但是连在一起后反而因为移动不方便,坐等大火蔓延。欧盟各国好似这些小船,而将它们连在一起的,就是欧元和欧洲中央银行。
欧元除了没有统一的税收、统一的财政作为支撑外,还有一个致命之处就是欧盟成员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各个国家的竞争力不同,但却都享受高福利,在财政无法维持高福利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开始举债支撑高福利制度,这为美国攻打欧元寻找到了突破口。
欧元成立伊始,就有取代美元的野心。在美国次贷危机的时候,中国、日本在美国压力下,通过大量购买美国国债来帮美国渡过难关,而欧元区却几乎无动于衷。德国总理默克尔更是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美国的次贷危机说明作为货币欧元是更值得信任的,并且在与中东和拉美的石油贸易中,力图进一步扩大欧元在石油贸易中的结算范围和数额。这极大地挑战了美元作为世界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地位,所以美国一从次贷危机中挣脱出来,就毅然决然地对欧元痛下杀手,挑起欧债危机,而选择的突破口就是希腊。
希腊曾在2001年提供虚假的财政赤字数据,从而“混”入了欧元区。具体而言,希腊是将自己的表内负债转到了表外,表面上看上去债务是降低了,实际上没有。当然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为了尽可能缩减自身外币债务,希腊就与高盛签订了一个货币互换协议。
这样,希腊就通过货币互换协议减少了自身的外币债务,达到足够的财赤率以加入欧元区,但与高盛签协议的同时就意味着,希腊必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支付给对方高于市价的高额回报。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时间推移,债务到期,偿还高峰逐渐到来,在2009年,主权债务危机终于爆发了。
要知道高盛是美国的投资银行,它既然可以包装希腊,以让其达到加入欧盟的目的,也同样知道希腊的真正债务情况,明白希腊无法偿还债务这一事实,这就为以后美国攻击欧元埋下了伏笔。
欧债危机主要在欧盟内部五国中发酵,这五国分别是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取这五国国家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刚好组成PIIGS,也就是所谓的欧债“欧猪五国”。当它们旧债还不了,新债借不到,等着某一天整个国家“破产”时,一只只任人宰割的“猪”便横空出世了。
欧洲五国经济的致命缺陷
为什么PIIGS五国是欧元区中最容易受到危机打击的国家呢?原因很复杂,下面还是让我们逐一分析这五国经济状况,试图找出它们各自的“病因”所在。
这里着重分析的是希腊。欧债危机首先从希腊开始,它也是受灾最重的国家。为什么会这样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希腊的经济特点。首先希腊是实行高福利社会政策的国家,由于高福利带来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过程中长期形成的逆差,使得希腊经常举债度日。加入欧元区以前,希腊是一个拥有货币发行权的国家,为了应对即将到期的债务,它可通过两种方法来解决债务的偿还问题:一种方法是通过债务展期,也就是通过增发不同期限的政府债券来实现展期,间接延长债务的偿还时间,为缓解或者彻底解决危机争取到更多时间;另一种方法就是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来增发货币,通过货币的通胀贬值来减轻债务压力。但是加入欧元区之后,希腊便丧失了自主的货币发行权,根本无法通过上述两种方法来解决债务危机,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向欧盟和欧盟央行求助,通过欧盟的财政援助或者欧洲央行的融资来解决危机。然而欧洲央行并没有这样的权力去救援一个成员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因为这必须获得各个成员国的同意,而各个成员国要达成一致的救助意见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这就使得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一拖再拖,迟迟得不到解决。从本质上来说欧元区的建立促进了货币在欧元区体系内的自由流动,使得资本焕发出活力,但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它剥夺了各成员国通过货币政策等独立解决债务危机的能力,这就把一种局部个体的经济风险放大为整体性的系统风险,形成火烧连船的局面,从而,一损俱损。希腊也就是吃了这方面的亏。
其次,希腊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得其在危机的面前显得非常脆弱。在所有的欧盟成员国中,希腊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属于欧盟中的落后国家,它主要依靠旅游业和航运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某权威机构统计表明,2010年希腊服务业在GDP中占比重达到52.57%,这其中旅游业约占20%,工业仅占GDP比重的14.62%,农业占GDP的比重更少,仅为3.27%。从中我们发现,一些产业占的比重奇高,另一些产业所占比重又奇低,结果是,一旦占比高的产业受到冲击,对这个国家经济的打击将是致命的。我们再来看看希腊的负债情况。
为了举办2004年奥运会,同时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希腊对旅游业及相关的房地产业加大了投资力度,但投资规模大大超过了希腊自身的承受能力,因此,希腊政府大举负债,增加了91亿美元赤字。截至2010年希腊政府的债务总量达到了3286亿欧元,占GDP的142.8%,远高于60%的安全水平。
另外希腊的航运业一直是世界闻名的,同时,也是希腊的支柱产业。众所周知,航运业是强周期性产业,繁荣和萧条周期性特征非常明显,从反映航运业景气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看,受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底开始,航运业就已经进入周期低谷,景气度不断下滑,至今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航运业的衰退对希腊航运业形成了巨大冲击。希腊的支柱产业旅游和航运都属于典型依靠外需拉动的产业,这些产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而随着次贷危机的到来,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希腊的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就会显得异常弱不禁风。
让我们再看看意大利。意大利一直以出口加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拉动经济,是外向型经济,其中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70%,2010 年意大利出口总额为4131亿欧元,是世界第七大出口国,占世界出口额比重3.25%。这种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的经济体结构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意大利的出口制造业冲击非常大,导致2009年其出口额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后来虽然随着美国经济的企稳有所回升,但是力度不大。再加上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出口越来越不乐观。意大利经济未来的好转主要依赖于出口的复苏,而这又依赖于世界经济从危机走向复苏,应该说,意大利经济复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同时,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竞争加剧,意大利原有的竞争优势在逐渐消失,这也导致过去十年中意大利的经济增长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所以在欧债危机面前,意大利只能疲于应付。
在欧债危机面前,西班牙也灾难深重。西班牙加入欧元区后,长期享受欧元区单一货币体系中的低利率,通过大量获得低利率贷款,然后投资到房地产和建筑业,使得房地产、建筑业成为西班牙近年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动力,但这也同样导致西班牙成为房地产泡沫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下面的数据可以让大家知道西班牙的房地产泡沫多么严重:从1999年到2007年,西班牙房地产价格翻了一番,过去十年中欧洲新建的房屋60%都发生在西班牙。房地产业的超高速发展虽然带来了西班牙失业率的下降,次贷危机前的2007年西班牙失业率从两位数下降到了8.3%。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席卷下,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导致西班牙失业率又重新迅速回升到了20%以上。
爱尔兰得益于灵活的经济政策,房地产和金融业结合发展,一直是欧元区最耀眼的经济体,它的GDP增长速度一直远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人均GDP比意大利、希腊、西班牙高出20%,比葡萄牙更是高出一倍左右。但随着欧债危机的到来,爱尔兰在2010年底也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不得不向欧盟和IMF求助救援。爱尔兰出现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主要也是房地产,真可谓是“成也房地产,败也房地产”。其实早在2005年,爱尔兰房地产业就已经开始出现泡沫,这个泡沫在金融机构资金不断涌入的情况下,愈吹愈大,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迅速冲击下,爱尔兰房地产价格急速下跌,发达的金融业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受到了巨大打击,爱尔兰地产和金融结合的高速运转的经济遭到重创,从此陷入低迷。
葡萄牙是整个欧元区最落后最贫穷的国家,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不过最近几年葡萄牙开始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新技术行业转型。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也确实在过去几年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消耗大量资金,而葡萄牙本身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并没有太多的资金。于是葡萄牙政府和企业通过贷款获得了大量资金,而且这些资金通常都是通过低息贷款来实现。但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并蔓延到欧洲,贷款成本随之飙升,很多企业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受到冲击甚至破产,从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这五国受到危机打击的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都有比较大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制造业和旅游业。但是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新兴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了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这些国家的劳动力优势就不复存在了。而这些国家又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也不可能短期内就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样就使得经济在危机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