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79
汉明 著
文化是魂,器物是体,没有了这些体,文化就会成为魂不附体。今天,人们看到了酒文化博物馆的战略意义,但在开建当初,也不是没有阻力,这种阻力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的认知。
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正式批准河套酒业自筹资金建设全区首家非赢利性企业博物馆,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的筹建即将展开。
消息一传出,已经形成爱厂如家习惯的职工,立即生发出一阵思想波澜,纷纷议论,各持己见。厂里高层领导就此引导,倡议全体员工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加速企业发展的大讨论。张庆义董事长当时只说了一句话:“没有文化的酒,是普通的酒。”
这时也正是厂里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投入资金最大、员工任务最重的时候,此时的人们忙于对物质生产和有形设施的建设,根本无暇思考和顾及这种与生产和销售根本不沾边的“务虚”东西。
有人持“权重论”,认为很有必要,企业要发展,文化必先行。中华民族的酒业发展历史就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没有文化的企业做不大、做不强、走不远;
有人持“推移论”,坚决反对现在建。他们认为,搞企业文化谁也不反对,但是恰逢资金紧缺、新上项目任务繁重,现在搞不合时宜,等到“有了闲、有了钱、有了人手”时再搞最好;
还有人持“反对论”,他们认为,博物馆属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向来都是由国家出资建设的,不应该由企业去做,酒文化博物馆虽然可能将来对市场销售有所帮助,但从投入产出效益来计算,因为是非盈利性项目,不会有直接、明显的收益。甚至有些保守的人持否定意见,他们认为这是“花拳绣脚”、“不务正业”、“赶时髦”、“政绩工程”等。
河套酒业集团副总经理刘永婷说,为什么在当时有那么多人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还不能理解,关键是与这个行业所从事的生产有关。大家知道,如果提到软件开发、市场营销、金融市场、媒体产业,人们都会认为是有文化的人,在有文化的地方干的一件有关文化和技术的事业。而在古往今来人们传统意义的印象中,生产酒的企业,就是一个没有文化,也不需要文化,更不需要有文化人或技术人工作的地方。比如,在30年前的计划经济时期,酒厂就是“馏酒”的地方,用的是泥窖、蒸锅、瓦罐、酒桶。车间名称叫仓库、酒窖、酒坊。厂里是“靠师傅吃饭”,花高薪雇一个做酒师傅,其余人跟着干活儿就是了。工人的工作主要就是拉原料、蒸馏酒、抹窖泥、装卸货,都是苦、重、笨、累、脏活儿,酒厂规模小、产量低,只有一个旗县或巴彦淖尔市的销售市场,根本用不着搞规划的、会科技的、开机械的、懂英文的、会外交的人才,厂里连个中专生也留不住。杭锦后旗政府分配回来的大中专学生在企业锻炼一年半载就飞了。所以,当时厂里的人几乎不用动脑子,文化与企业无缘。
因此,在这样的人群中说文化,在这样的人群中建博物馆,自然会风生水起。但正因为如此,企业如果想做百年企业,企业如果要走向现代化,走出内蒙古,就必须要缺啥补啥,就必须打破常规,从文化开刀,从改变人的观念开始。2001年,河套酒业开始了脱胎换骨的“文化长征”。
2002年,顶住压力统一思想,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正式建成。博物馆占地2800平方米,有1500平方米的展厅,馆藏文物350件,展示四千五百年来内蒙古草原的酿酒技术和盛酒器具,贮酒用具,温酒、斟酒、饮酒器具,展示几千年来内蒙古的酒宴、酒礼、酒祭、酒令、酒楼、酒诗,展示河套酒业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情况。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陈列展览,赢得了内蒙古文博界、旅游界、酒界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是内蒙古首家专业博物馆,成为内蒙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西北旅游联合会定点旅游景区及国家工业旅游示范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