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3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国外家族企业的成与败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记者 李成成 成都报道

  家族企业在社会的发展中不可或缺,家族企业的发展数量数不胜数,而其中成功的有很多,当然也不乏失败的案例。沃尔玛、福特、西门子、三星、丰田等家族企业由于职业经理人加入管理,而一路发展壮大。一些家族企业则因种种原因而被迫宣布破产。家族企业长足发展,还需倚靠明智的管理方式以及适合的发展模式。

  企业财富与企业发展

  家族企业中,特别是在欧美地区,很大一部分都采用职业经理人介入的运作模式,即家族企业的家族成员只是掌握公司股权、居公司董事会的位置,而不深度介入企业的日常管理,由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才操刀主持企业的经营和运作事项。

  

  企业财富与企业发展

  

  美国世界性连锁企业—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据统计,目前沃尔玛已开设超过10000家商场,分布于全球的27个国家,其营业额已经达到全球之最,也是世界上员工最多的国家,并已连续三年居于《财富》杂志全球五百强之首。

  沃尔玛于1962年由山姆·沃尔顿在美国阿肯色州成立,作为美国重要的家族企业,短短五十年,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沃尔玛的各个股东里,持有股份最多的当属成立此家公司的沃顿家族,沃顿家族占有沃尔玛38%的股份。但其管理方式有所不同,其并不是有家族成员所执掌,而是聘请外来的职业经理人任CEO,管理沃尔玛日常的经营和运作。目前,沃尔玛的CEO是迈克·杜克,而以往的CEO李四阁、大卫·格拉斯等都不属于沃顿家族,却被聘请来执掌沃尔玛,可见其企业模式的开放。

  选择家族以外的人来掌管企业诸事,这跟美国民族较为开放的思想以及其自信的精神有关。从沃尔玛这些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山姆·沃尔顿的决策当属十分正确。自1962年以来,沃尔玛的营业额一路攀升,经营状况和经营规模一直稳步向前发展。1979年,沃尔玛的营业额便已突破10亿美元,1997年突破千亿美元,2011年销售额达4190亿美元,远远超过其他同类企业的营业额。

  作为家族企业,家族里面的成员并不一定都具备管理的才能,基于此种情况,若还是执意要求对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权,对企业的发展当有不利之处。因此,用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各项事宜,而家族成员更多的是注重控制所有权,权利与职能分配得当,岗位与人才能力契合,如此企业的发展之路便会更顺畅。

  相较于东方的家族成员承袭制,西方国家的家族企业更多的是淡出日常管理。这里面有一种信任和民主精神存在,对自己选拔聘请的人没有绝对的信任,是不可能轻易把管理权交付出来的。沃尔玛董事会成员约翰·沃顿曾就表示过,沃尔玛对于其家族而言,与其说是财富,还不如说是一种信任或是每名家族成员都将对其负责的遗产。他们并不在乎能得到多少红利,而更在乎企业如何长足的发展下去,这样的思想更为明智,也是为企业做长远的打算,而其能够长足并稳步地发展也就不足为奇。

  

  迪士尼:创始人主动辞职

  

  美国另一个典型的发展悠长稳步的家族企业,美国迪士尼公司,于1923年由华特·迪士尼和洛伊·O·迪士尼共同成立,发展至今,已有90年历史。其规模在不管的扩大,如今已在娱乐传媒界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迪士尼不仅是好莱坞六大电影集团之一,也是世界第二大娱乐传媒企业。

  迪士尼是美国较为典型的家族企业,公司成立之初,由华特·迪士尼任总裁,洛伊·O·迪士尼任首席执行官。在迪士尼两兄弟相继去世之后,洛伊·O·迪士尼之子洛伊·E·迪士尼并未执掌迪士尼,而是由其他人员分别担任首席执行官和总裁。其中迈克尔·艾斯纳自1984年至2005年担任迪士尼CEO长达21年,现今的迪士尼公司的执掌人是罗伯特·艾格,其不仅自2005年以来担任CEO至今,而且也是迪士尼2000年至今的总裁。洛伊·E·迪士尼仅任迪士尼的荣誉董事及顾问。

  迪士尼这几十年的发展,都是雇佣专业经理人来对企业进行管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方式确实使迪士尼的发展一路向好。迪士尼所打造的主题乐园、动画、电影等都得到全球观众的亲睐和喜爱,团队力量的强大,当然与其管理方式与管理人员的能力密不可分。能力不及者只能退出给有能力之人掌舵的机会。这也是对企业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作为创始人之子的洛伊·E·迪士尼,因为在其自己执掌迪士尼企业作品和业绩均不佳,而主动辞去职务,主动让贤给更具才能的人,这是慷慨而明智之举。从迪士尼这些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其规模和营业额都在不断上涨。不断介入或收购其他平台以扩充自己的实力,在传媒和动画界都享有重要地位。

  聘用经理人来管理企业,这需要对所选之人的极大信任,但是当其不能胜任时,就可以让其离开,而无需涉及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对于用人和管理方面就不会显得太过复杂,处理起来也相对简单些。这也是引入职业经理人的好处之一,当然也让家族企业的发展道路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障碍。

  

  专业人才做专业之事

  

  除了上述所讲的沃尔玛和迪士尼是将职业经理人引入企业并取得成功的企业外,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数不胜数的这类例子。

  例如,日本的丰田汽车,1995年丰田达朗卸任后,一直到2009年都是由外姓人执掌,在2009年才由丰田章男重新执掌。而奠定丰田全球战略核心的外姓社长奥田硕曾告诫丰田后人:并不会因为你是丰田家族的人就会将总裁位置给你,一切取决于你的表现。可见,家族企业的发展,靠的是人的能力,而不会因为你是家族后人就能执掌企业。

  德国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气工程和电子公司之一,成立至今已有166年历史。2007年,西门子迎来了历史上首位外籍、也是首位来自西门子外部的首席执行官兼总裁罗旭得。罗旭德在任期间,西门子公司依旧稳步发展,2012年公司从营收达到783亿欧元。

  成立于1835年的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于2009年利用家族基金和家族精神实现了家族六代人的传承,克里斯托夫·摩恩接管贝塔斯曼集团,成为第六代掌门人。第五代传人莱恩哈德·摩恩在1977年建立了贝塔斯曼基金会,1993年又将大部分股份转移到贝塔斯曼基金会,使之成为公司最大股东,财产所有权上削减了贝塔斯曼的家族企业特征,但实质上却控制了集团的全部投票权,这一举动延续了家族对企业的控制而非直接管理。

  另外,像美国IBM、福特、强生、摩托罗拉、万豪国际集团等家族企业,如今的发展都是有目共睹的。这些企业是家族企业中成功的典范,利用开放性质的、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和理念让企业蒸蒸日上。

  日本单子继承 保企业长寿

  中国的企业则相对要保守一些,日前,四川富豪集体交权富二代的新闻广受关注,但也可以看到,开放性的引入职业经理人的思想已经开始慢慢渗透中国,明智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方式以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家族企业也不一定就非得引入国外企业发展思想,二者理应取长补短,择优而用。比如日本一些家族企业依旧沿用单子继承制的传统思想,依旧发展得很好。

  日本著名的家族企业,如三菱、安田、三井、住友等,都的经过几百年的历史不断传承至今的。而这些家族企业能够长久地生存下来并能持续稳定发展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日本的家族企业很大一部分实行的制度,都是类似于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的“单子继承制”。家族事业只会传给下一代中的一位成员,而等被选定的成员继承衣钵之后,其他家族成员则需要另谋出路。这样的制度,虽说有些专制,但不能否认的是这样的做法有效地防止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争夺。

  在日本家族企业继承人的选择上,一般而言,是选择家族下一代中的长子或者是能力比较强的创始人的子孙。而若继承人选并不具备接管企业的能力,或者继承人选并不愿意接管企业,那么就会在公司的年轻人中寻找一个能力最强的小伙子,把家族中一个女儿嫁给他,婚满一年之后,再收其成为养子,如此一来,这位女婿样子便摇身一变成为家族掌门人,并在适合的时机掌管企业。日本有很多家族企业都采取这样的方式,既不让家族企业流落外人之手,也保证了让有能力的人掌管企业,保障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也是将公司交给了“女婿养子”松下正治,松下正治本来姓平田,后成为“创业之父”松下幸之助的养子之后,改为松下这个姓,并在1961年接任松下集团的会长之职。

  又如三井财阀从17世纪创业起,到日本战败解散为止,维持三百多年盛而不衰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养子来继承家业。仅从1900年到1945年,在三井财阀下面的总领家、五本家、五连家共29位家长(负责人)中,就有6人是养子,占21%。

  另外,日本安田集团的创始人安田善次郎,虽然有自己的儿子,但还是选择“女婿养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日本著名百货商伊势丹的第二代创始人小菅丹治(原名野渡丹治)及其继任者高桥仪平都是家族的养子。

  日本家族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采用的单子继承制,自己的儿子或是女婿养子接管企业,这与其文化和风俗有很大的关系。与西方多用职业经理人介入管理的方式截然不同,但因所处的环境与历史不一,日本和西方用不同的方式让自己的企业成功的立足于社会中,并得到长远的发展。

  被时间淹没的雷曼兄弟

  在许多家族企业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也有很多家族企业因为种种原因而宣布破产,或因管理不善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得不退出企业发展的大浪潮中。

  美国雷曼兄弟公司,1850年在美国亚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成立,是美国较早的家族企业,最初以棉花贸易生意为主,后涉足期货交易、债券发售等项目,2008年受次贷危机影响而无奈申请破产保护。

  雷曼兄弟公司是为全球公司、机构、政府和投资者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的一家全方位、多元化投资银行,并且是全球最具实力的股票和债券承销和交易商之一,其发展历史长达150多年。

  在1924年之前,雷曼兄弟公司是传统的家族企业,由家族成员一起执掌公司。其发展虽也有曲折之处,但相对来说公司发展状况良好。到1924年,约翰·M·汉考克以首位非家庭成员身份加入雷曼兄弟公司,接着在1927年门罗·C·古特曼和保罗·马祖尔也相继加盟,这是雷曼兄弟公司家族特征开始衰退的标志。

  1969年,罗伯特·雷曼去世,至此雷曼家族成员全部淡出公司,1973年,贝尔豪威尔公司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皮特·彼得森受聘加入雷曼兄弟以挽救公司。雷曼兄弟公司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家族企业的特征完全被淹没。

  此后的雷曼兄弟公司不断遭受企业危机。1973年公司投注利率损失达670万美元,1984年因为公司内部分歧而被运通并购,1994年从运通公司新独立出来便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直到2008年9月,总债务已经达到6130万美元的雷曼兄弟公司终于不堪重负,年年的亏损加巨额的账务让雷曼兄弟公司不得不宣布破产。

  以上便是雷曼兄弟公司发展的一个简单的历程介绍,可以看到,其破产的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受当时次贷危机的影响;其二或是因为雷曼家族的完全退出而导致公司管理层对企业的重视程度有所减少,不能如那些有家族成员在公司董事会把控的那些企业一样,能有效让公司平稳运作;其三或也是因为管理不得当,公司掌舵人的选择有可能阻碍企业的发展,甚至出现种种发展问题和困境。雷曼兄弟公司的发展历史算是较为长久和厚重的,面临如今的局面,众人只能扼腕叹息,也希望其能在破产保护期间寻找到一条能够让自己浴火重生的道路,继续雷曼兄弟的辉煌。

  家族企业的兴起与落幕,与人之生老病死一样,都是不可避免的。一天天不断兴起的家族企业,或发展成为大的知名企业,或直到结束也不为人知,或在最辉煌的时刻陨落。而企业家们所要努力做到的就是让企业尽可能的长足地发展。有些企业发展几百年,实力越来越强,不仅归功于决策者和管理者,当然也要归功于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等各个方面。

  企业发展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企业的发展模式,不管是传统的家族成员继承制还是开放性地引进职业经理人来管理,最关键的是要符合自身的情况,选择与企业发展相契合的方式,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要合脚。像松下集团那样保持传统或如丰田那般引进先进理念,借鉴或创新,终是合脚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