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20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行业协会岂能借政府公信寻租?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汉应民 教师

  央视《东方时空》日前报道了湖北省荆门市机动车驾驶员协会捆绑收取会费的问题。5月14日,荆门市迅速作出处置:暂停全市行业协会的一切收费行为;由市纪委监察局组成工作组,对市驾协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并由市审计局对市驾协近年来的会费收取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其他行业协会的清理整改工作也已全面展开。(5月15日《楚天都市报》)

  针对央视曝光,荆门市闻风而动,立即调查驾驶员协会乱收费问题,并暂停全市行业协会的收费行为。这种重视舆论监督的姿态值得肯定。但是由退休交警把持的驾驶员协会乱收费扯出了行业协会的监管乱象。从央视曝光的情况来看,当地驾协乱收费的问题由来已久,需要长效治理整顿,一次两次整治风暴并不能解决问题。

  驾驶员协会本是民间组职,由公民自愿参加,为何会出现协会强制驾驶员入会,捆绑收取会费的事情呢?明眼人一看便知,这种行业协会并非纯民间社团性质的普通协会,它们都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比如,驾驶员协会背后的大树是交警部门;药品零售企业行业协会背靠药监局,给个体劳动者协会撑腰的是工商局。驾驶员也好,个体户也好,医药企业也罢,他们顾忌的不是协会本身,而是协会背后的政府部门。

  作为政府部门,以被管理者名义设立协会本身就成问题,利用行政职能向被管理者强收会费更是毫无道理。这些依托政府部门乱收费的协会机构实际上就是名副其实的“邪会”。

  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近年来,政府部门的二级、甚至三级部门因为收费混乱,管理无序等问题被公众质疑的例子不在少数。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牙防组事件。尽管原卫生部最后撤销了牙防组,但社会影响十分恶劣。

  虽说这些协会、学会在学术研究、行业协调与补充政府职能不足方面曾经发挥过作用,但是由于监管缺位,有的学会、协会在利益面前迷失了方向,挂羊头卖狗肉,以各种名义捞钱。有的学会、协会已经成了政府公信形象的破坏者、不法商家的帮凶。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完善,有的学会、协会显得多余。

  过于泛滥、缺乏监管的学会、协会,不仅耗费社会资源,给基层与企业带来负担,伤害了政府公信。还是形式主义、腐败挥霍的“温床”。对此,政府部门理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