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 视界

2013年05月13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芦山依然美丽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沈海滨/文并摄影

  最近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七点零级大地震,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同时也震惊了每个中国人的心。每个人都在默默的为震区人民祈福,笔者曾经多次采风雅安,对那里的一山一水是那么的熟悉。

  芦山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芦山县是一个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虽然芦山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但不可思议地拥有着两个世界第一,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地形和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砾岩溶洞。现在,请您跟随我的镜头,一道走近那芦山美丽的大好河山吧!

  从雅安出发到芦山县,也就三十多公里的路程。进入芦山首先要经过飞仙峡。飞仙峡有着众多的传说,相传大禹曾在此治水。这里三江汇流,水流湍急,两岸多奇石,处处有景致。

  游飞仙关、望飞仙峡、游茶马古道,一路上既有小桥流水,也有繁华的古道人家,您还可以参观东汉石刻馆、雕刻文化艺术长廊、王晖石棺、姜庆楼等等。

  龙门洞景区离芦山县城仅17公里。游览五彩斑斓的溶洞奇观,极赋诗意的洞中茶吧,洞中飞瀑,极具野趣的洞中客房,在感受前所未有的震撼中获得地质科普的丰富营养。龙门洞位于芦山县东北部,景区四周,山峦障目,峰奇水清,空气清爽,四季翠黛,青幽动人。

  景区左面半山雄踞临邛古道之重要关隘——青龙关,关门依山傍水而筑,城堞犹存,登临关口,回首远眺,芦山河蜿蜒如带,绿波白浪,田畴仟陌,村舍俨然,尽可入画。

  龙门溶洞是目前世界上白垩纪砾岩岩石层中最大的洞穴群,面积达80余平方千米,洞穴长百余千米,堪称“亚洲第一,世界罕见”,它是世界上,同类岩层中独有的地质遗产,是异常宏大的洞穴博物馆,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结构之复杂是世界所少见。

  关于龙门洞,当地人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也有不少骇人听闻的故事,如几年前雅安当地的一名女记者在龙门洞失踪。另外,一名老师和七名学生在春游时也在洞内迷失七天七夜。向导是当地人杨文广,他说曾与小伙伴一同进过洞,但这个洞实在是太长了,几乎没有人能走完。

  洞口是一条隐藏在树丛中的裂缝,不到两米宽的通道向地底深处延伸,晃眼一过,很容易忽略。洞口朝上,站在洞口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从洞里吹出的冷风。很明显,这个洞中还有许多与其它相连的洞,里面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未知世界?行走其中,如同行进在时光隧道之中,穿越了数千万年,到了远古的洪荒时代。顶着洞内涌出的强冷气流,我们顺着仅能容一个人的洞口依次而下。

  原来这是一眼垂直的长条形竖井,好在有从前采硝人留下的攀爬痕迹,我们贴着岩石的边壁牵着绳索往下滑,不到20米,一个火车隧道般的洞体出现在眼前,几十把手电光立时显得微弱不堪。

  顺着洞体前行,路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在手电光的指引下,我们艰难地穿梭其间,行进约20分钟后,迎面的岩壁上便出现了大量呈椭圆形的砾岩,数以万计的卵石镶嵌在岩层里,光滑无比。形态各异的砾岩却将这里装饰成了一个地下动物园:背着两只小鳄的鳄鱼妈妈、两只抢食的小兔子、望月的金龟、钦水的犀牛……惟妙惟肖。

  让人惊讶的是,在洞中还不时出现一些形如苍穹般的巨型洞厅,规模之大,手电光根本无法照到边际。由于围塔地区地层岩具有可溶性,地质构造、裂隙的发育形态复杂,地表落水洞漏斗的汇水渗透作用,随着孔洞的扩大,使岩块失稳,产生崩塌,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形成一系列古洞床和溶蚀空洞,钙化物吊帘、石钟乳、石笋、石柱,还有巨大的溶蚀漏斗,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砾岩洞穴景观。

  深不见底的恐惧感越来越重,尽头在何处?继续朝里面深入,洞越来越黑,不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分支洞系,地形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洞内空气异常的清爽和流通,有的地方甚至同时出现好几个岔道口,让我们很难分辨方向。

  奇石满布的洞中天堂,一股向下垂落的暗流飞落而下,水花四起,水烟升腾。但奇怪的是,水流急速而下,却直接进入地底悄悄地流走了,地面不见一丝水花。原来这水是从洞顶,也就是围塔的“游洞”中渗透汇集而成,又直接流入了经过改道后的暗河。

  该洞是一个放射状、多层空间发育、生长于白垩纪的巨厚砾石层、受地质构造控制,地下暗流上千万年冲刷溶蚀,洞道分布着极其复杂的地质洞穴群。估计洞穴总长至少有100公里,规模之巨大、结构之复杂、造型之神奇,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实属罕见,有重要的地理学价值。

  地质专家通过洞穴分布延伸与地形图的对照分析发现,根据探寻的方向和洞穴风流,此洞与围塔大洼地以及周边发育的一系列落水洞漏斗有着密切的联系。我追踪着地质构造痕迹和地貌形态沿龙门洞穴口探寻,在1300-1500米高程,组成洞穴主体的钙质砾岩层在地表惊现出罕见的溶蚀地貌景观,溶蚀峰林、石沟漏斗、落水洞漏斗等呈密集分布。而在1600-1700余米高程,一圈周长数十公里的窄脊圈围着一个巨大凹地——一个巨大的漏斗出现了。

  关于围塔漏斗的数据让人震撼:长径6000余米、短径2000-4000余米、底部高程990-1100米、最深竖井底部高程为900米、漏斗平均深度450——700余米。它比目前文字资料记载的四川兴文天盆漏斗大整整10倍,曾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阿里西波漏斗与它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此外,围塔底部和周边地区还分布发育着成百上千个大小落水漏斗,大的直径数百米,深200米以上,小的直径几米,深不到10米。

  围塔漏斗仍是一个活动的漏斗,龙门洞仍是一个还在建造之中的洞穴。围塔漏斗形成于大约1600多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来的白垩纪地层中,它经历了第三纪至第四纪以来的地质变迁,它的形成包括了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动力地质、地貌学等地学机理。

  简单地说,围塔地质漏斗的形成,是由于该地区位于降雨量丰富的北纬30度和青藏高原隆起区边缘,导致区域地表水系非常发达,在各种地质作用,并经地表水系通过地下河流带走了地下砾岩层中大量的可溶物质,地下空洞不断扩张,层间崩塌频繁,地面不断下陷,便造就了这个举世罕见的地质漏斗。

  而围塔地表现在能清晰发现的数十个向地面以下延伸的“陀螺”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地质漏斗的下水道。从高处俯瞰围塔大漏斗的全景,颇像一只大耳朵。中间有一些起伏的小山丘,竹林掩映中有成片或散落在田间的青瓦农舍,两棵巨大的麻柳树在围塔中特别打眼,漏斗中耳心部位飘扬着五星红旗的是漏斗里的小学。就是围塔村,这恐怕又是一个奇迹了:有居住民的地质漏斗。

  在围塔村的中央,有一棵高高的独立的松柏。塔的基座还保存完好,残留的砖瓦上刻着精致的花纹。围塔,也就是围在中间的塔,后经考证,围塔的塔基正好处在“大耳朵”的中心点上,也可算是围塔的地理中心。青瓦小屋和一些类似别墅的小楼散落在田间,而那些高山和河谷里全是金黄。空气里弥散着醉人的花香,所谓红花还需绿叶衬,那些金黄的全由更为人的眼睛所接受的浅绿所环绕,有主有次,也有了色彩上的对比和映衬,也就成了一幅巨大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