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29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沃尔玛中国频繁关店 外资豪赌电商市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林华 报道

  沃尔玛中国公司证实,在深圳经营十年之久的沃尔玛园岭店于4月20日关闭,同时其无锡红星路店、上海闵行店也将于4月正式关闭。在一周内沃尔玛已宣布连关三店。

  有人虽失意离去,有人仍踏歌而来——这恐怕是外资零售巨头对于中国市场的复杂心态写照。只是新来者不愿重蹈覆辙,大多选择借道电商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外资在中国触网并非一帆风顺。Tesco乐购今年关闭了天猫的旗舰店,百度与日本知名零售商乐天集团共同运营的乐酷天商城于2012年4月27日零时起关闭,其在中国存活时间仅为一年半。

  分析人士表示,外资电商不了解中国国情,进入中国仅是简单复制国外的成功经验,遭遇水土不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外资电商应取长补短,发挥优势,以求在国内电商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外资押注中国电商

  据易观国际预测,中国的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在2015年之前将从去年的1.2万亿元上升至2.57万亿元人民币。外资外资押注中国电商业,希望从中国这个全球增长最快的电商市场赚一杯羹。

  继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电商领域完成一轮圈地后,外资百货企业也席卷而来。近日,世界第九大、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costco(好市多)有意向通过电商这种形式进军中国市场。

  资料显示,好市多于1983年9月15日由Jim Sinegal和JeffreyBrotm an在美国华盛顿创立,目前在全世界经营超过581家卖场,分布遍及八个国家,全年营业额超过779亿美元,是全世界销售量最大的连锁会员制的仓储批发卖场。

  今年3月份,一直从事奢侈品特卖的电商佳品网宣布战略转型为梅西百货在华的正价商品网店,成为全球最大的百货巨头梅西百货商品在华销售渠道。

  据称,梅西百货已向佳品网投资1500万美元换取小部分股权,并拟在其旗下网站开设销售专区。梅西百货在全球尤其是欧美的品牌、货品、买手、营销资源会更大程度向佳品网开放,改版后的佳品网将于6月上线。

  作为全球最大的百货公司,梅西百货目前在中国尚未开设分店。但根据此次与佳品网合作协议,梅西百货2013年春天将在佳品网旗下的欧美网开设“梅西专区”,向中国消费者出售系列自有品牌商品——欧美网是由佳品网在今年第一季度推出的当季奢侈品在线零售网站。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金狮集团旗下百盛电商平台于已经正式上线,投入试运营。百盛百货较早进入中国市场,是迄今最大的外资百货。

  在两年前,美国顶尖百货公司尼曼(Neiman Marcus)的总裁Karen Katz来到中国,为了在内地找到一家可合作的公司来开拓中国市场。直到2012年初,尼曼用2800万美金收购了魅力惠的部分股份进行非控股战略投资。

  2012年底,尼曼的中文版购物网站也已悄悄上线,主页以典型中国脸的模特和黑灰色水墨画背景组成。而在品牌列表里,区区21个品牌与网站国际版上成千个品牌的规模相差甚远。

  在尼曼发布进驻中国前一个月,英国则有net-a-porter.com就宣布了收购中国的打折网站熟客网。先着手将旗下的打折网站theoutnet.com引入中国并于2013年在香港建立配送中心以便服务全亚洲市场,目标是让亚洲女性也能在24小时内享受到炙手可热的时尚产品。

  而Amazon.com旗下的shopbop.com先把网站做成了汉化版本,然后在微博上建立账号进行推广,甚至还请来了Derek Lam等设计师举办活动进行市场推广,但并没有在国内建立仓库或者成立公司的打算。消费者依然在其美国网站上下单,货物也从美国直接发送。

  零售巨头转向电商

  3月28日从沃尔玛中国公司证实,该公司在深圳经营十年之久的园岭店于4月20日关闭,同时其无锡红星路店、上海闵行店也将于4月正式关闭。

  至此,在一周内沃尔玛已宣布连关三店。来自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去年沃尔玛、家乐福、TESCO新开店速度平均降低27%。

  除了沃尔玛,包括家乐福、TESCO乐购、百佳、卜蜂莲花等多家外资零售巨头自去年以来均关闭门店、减少开店数量。

  外资零售巨头在华密集的关店举动,引来外界诸多猜想。有观点认为,经营成本提高、相关优惠政策终止、电商冲击、零供矛盾等诸多因素影响,外资零售巨头在华发展并不顺利。

  2004年12月21日,中国零售业对外资全面开放。之后的两年,是外资零售巨头开始在华加快布点、跑马圈地的时代。当时,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巨头作为“轻资产”被引入,在税收、地方政策、商业资源等方面亦享有红利。

  如今摆在零售业面前的问题是,成本居高不下、投入难以为继、收益大幅下降……因为门店调整而引发质疑的包括沃尔玛、家乐福、TESCO乐购等“苦主”。

  有消息称,沃尔玛内部已明确,在2013年至2015年陆续关闭100家不盈利的门店。目前,沃尔玛在华约380家店,这相当于其要关闭约四分之一的在华门店。

  与沃尔玛、TESCO乐购并为零售业三巨头的家乐福近几年的经营也是光景日下,在全球陷入“关店潮”。从2005年开始,家乐福全球业绩已初显颓势。先后退出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俄罗斯、墨西哥、意大利南部、比利时部分地区零售市场。

  从2010年到2012年,家乐福在中国市场已相继关闭了6家门店:大连新华绿洲店、西安小寨店、河南焦作店、佛山家天下店、长春春城店、浙江绍兴店。

  分析人士表示,放缓扩张速度、收缩业务链条、关闭亏损门店,向电商化经营模式转变,将成为外资零售巨头未来在华发展战略调整重要措施。

  除了沃尔玛,外资零售巨头中家乐福、卜蜂莲花、欧尚等都早已经涉足电商。“姗姗来迟”的德国零售巨头麦德龙,也在今年5月宣布中国官方网上商城正式上线。

  当百思买、家得宝、万得城在中国黯然关店,挥泪离别之时,包括美国梅西百货和美国好市多均进入中国。不同的是,这两家外资零售巨头均以电商形式入华,暂时不开实体店。

  触网水土不服

  事实上,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触网并非一帆风顺。Tesco乐购今年关闭了天猫的旗舰店,在2006年就在中国开通网上商城的家乐福两年之后也因“系统维护”暂停运营。欧尚也因运输成本压力,暂停了网购业务。

  据称,沃尔玛已意识到电商业务的重要性和中国电商市场的广阔前景,并开始了布局,但迟钝的嗅觉和缓慢的行动使沃尔玛一直未能找到发力点。

  直到迟至入华约15年后的2010年11月19日,沃尔玛才正式推出了自己的电商业务—一深圳山姆店网上购物测试服务。但消费者却对其服务意见不断,如送货范围辐射面窄、网页操作比较复杂、起送金额较高、不能刷卡只能现金付款等。

  2010年1月,中国百度结盟日本知名零售商乐天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双方委派资深专业人士组成公司管理团队共同运营。2010年10月19日,乐酷天商城上线。

  在平台上线初期,百度作为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给乐酷天提供了很多推广资源,包括竞价排名、广告联盟、展现广告、网址导航、框计算等。

  2011年1月,时任乐酷天CEO的中村晃一离职。2011年3月底,乐天集团国际市场负责人江尻裕一出任乐酷天CEO。但乐酷天的本土化战略并未有具体的内容。乐酷天部分中方人员所主导大面积推出做广告推广并迎合中国用户需求的理念均未被采纳。

  分析人士表示,乐天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依然不得要领,而百度试图尝试的新的网络服务模式与业态也远未形成。“搜索+购物”的服务模式没有打开双方的利益通道,最终使双方离合作的初衷越来越远!

  乐天与百度短暂合作之后,无奈分道扬镳。双方合作的乐酷天商城已于2012年4月27日零时起停止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乐酷天商城在中国存活时间仅为一年半。

  比乐酷天更早一批进军国内的国外电商企业:eBay、亚马逊、新蛋网,如今在国内的境遇远远不如在国外那样风生水起,他们习惯于用看发展健全的发达国家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市场,迫切的想要盈利,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据称,进入国内比较早的外资电商算是eBay,在2003年7月,eBay以一亿五千万元合并了中国电子商务公司EachNet,并推出联名拍卖网站“eBay易趣”,将市场份额几乎占尽,而随后崛起的本土电商淘宝用免费政策将eBay的市场份额骤削一半。

  有关专家表示,eBay在中国的经营理念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混乱的用户体验将中国用户赶跑。2006年大势已去的eBay以与TOM合资成立“新易趣”的方式退出中国市场。

  和大多数外资电商一样,新蛋网也只是将自己在国外的成功经验照搬到国内,完全不懂国内的电商市场,如今国内电商行业不论是零售价格还是物流体验,都是新蛋网无法比拟的。

  国内电商烧钱换取市场份额,自建物流提升用户体验,亏损在电商行业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但新蛋高层认为中国电商这种赔钱赚吆喝换来的用户粘性不高,没有忠诚度可言,但实际上中国的消费者很吃这一套。

  分析人士表示,外资电商短命主要是因为水土不服以及国内高管团队的频繁动荡导致:由于缺乏适应本地化的灵活性,进入中国的国外电商简单的认为只要将美国的成功经验进行复制,就能在中国继续缔造电商神话。

  然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从市场的发展和国民经济以及消费水平等,是不能和美国同日而语的,遭遇水土不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如今国内电商行业烧钱成风,令国外企业望而生畏,但国内电商烧钱不仅是在价格战上,他们投入更多的是市场推广和用户服务体验,以及物流的建设。外资电商应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以求在国内电商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有关专家表示,国内电商应早日跳出价格战的漩涡,回归理性。电商行业须积极探寻新的成长道路,发展策略应围绕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进行特色服务,如今的用户已经不再盲目的只追寻价格上的优惠,更侧重购物体验,差别化的竞争优势才是企业的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