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说起温州路五金机电市场,你会想起浙江温州人;说起李沧茶叶市场,你会想起福建安溪人;说起老海城装饰材料市场,你会想起山东菏泽人……这些被深深打上地域烙印的专卖市场,20多年前,作为“新商帮”的发祥地,孕育出了一批成功的草根创业者。
看过《温州一家人》吗?假如你看过,那么你一定对周万顺有印象吧?说起这个电视剧,孙建华产生了强烈共鸣,17年前,他代理过金立手机、经销过香港某品牌皮鞋、做过外贸进出口生意,如今经营着电子元器件销售、地产开发、网络公司、金融担保5个独立的行当。此番际遇巧合,令他唏嘘不已。
温州商人爱折腾、敢冒险、恋乡不守土的特质,在孙建华的身上清晰可见,我们的对话也从这里开始。
样本——
一本“黄页”敲开市场大门
说起来青初始,孙建华说“创业”这个词还太时髦,那不过是一个温州孩子在外“讨生计”。
上世纪90年代初,刚满17岁的孙建华连高中都没毕业,就跟着温州老乡出去“闯荡”了,他接触的第一个行当就是电子元器件。“当时收音机等无线电行业盛行,村里100多户几乎家家倒卖电子元件。”孙建华清楚地记得,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跟着老乡从广东进一批货,然后分头去福建等地推销,目标主要是家电维修的小店,“温州人‘老乡带老乡’是个传统,尤其那时市场大得很,没人担心会被抢生意。”就这样,孙建华靠倒卖电子元件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生意好时,一次就能赚上千元。
3年后,孙建华结束了“走南”经历,开始“闯北”。“一本‘山东黄页’帮了我的大忙,到现在还‘供’在我家里呢。”他说。当时国家开始推广节能灯,电子元件需求量突然爆发,瞅准这一商机后,他通过黄页找到了省内上千家企业的名单,然后向每家企业写一封推销自己产品的信件。很快,就有不少企业打来电话咨询,孙建华带着货品亲自上门拜访。由于节能灯的电子元件都产自广东,孙建华为了取得价格优势,在确定大量潜在客户的前提下,与广东几家主要生产商谈下代理权,低价大量拿货再批发给山东的节能灯生产厂家,一年多便盈利30多万元。
1997年,以经营电子元器件为主的万佳达公司正式成立,公司业务从节能灯的配件逐渐扩大至变频器等配件,服务的客户也从无名小厂升级至岛城知名家电厂家的代工厂,而进货渠道更是扩展到香港等地,目前已是国内和国际知名电子元器件批发商与指定代理商。
在青岛市浙商联合会副会长徐燕看来,没有孙建华不敢折腾的行当。2000年开始,孙建华在坚守主业的同时,开始了“多条腿”走路……
当记者问到,温州商人为什么敢在很多陌生的领域折腾时,孙建华哈哈大笑,开玩笑地说:“也就是报社不让开,否则温州人也敢开!没什么温州人不敢做的!”
现状——
商户发展参差不齐
告别了孙建华,记者循着他的故事,踏上了温州路、人民路以及周边辐射区的回访之旅,这里曾是孙建华以及他老乡发迹的地方,如今仍能轻易地寻到温州人的足迹。只不过,整个五金机电市场人气并不旺,从窗户望进去,逼仄的空间堆满了各式各样的配件。当年孙建华的成功转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行业的兴衰。
中午时分,雨后的温州路,清冷而又冷清。
一进市场大门,张跃昌的儿子和女儿在店门口玩耍,鲜红的红领巾在市场中跳动,这是张跃昌来青岛的第6年,如今儿女都上了小学。“生意不好啊,赚钱越来越难!”操着一口家乡话的张跃昌,普通话讲不好,拖家带口在这里还要养两个孩子,感慨生活成本太高。“只能是温饱吧,小配件赚大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坚守在这里的张跃昌如是评价自己的生意,尽管如此,没有雄厚的资金,也看不准好项目,他只能“困”在这里,进退两难。“想回去,可是没有混出个好样子来,哪有脸面回去。”说到回家,张跃昌这样说。
在外人的眼里,温州人个个都是做生意的好手,精明好胜。而实际采访中,张跃昌的无奈也折射了一批人的处境。
那为什么不改行做点其他赚钱的生意?张跃昌直言不讳地说:“做生意其实很孤单,压力很大。在这里,温州人开的店铺可谓鳞次栉比,都是老乡,会得到一种安慰,会得到一种鼓励。有困难的时候,互相筹措,也有个照应。”在青岛市五金机电商会秘书长王静看来,如今,青岛市场上的五金机电行业产品种类繁多,从业门槛低,质量也参差不齐。
数字——
温州人拿下青岛10亿营业额
据青岛五金机电商会不完全统计,全市大大小小有上万家五金机电业户,年营业额超过20亿元。而据青岛温州商会负责人介绍,活跃在青岛五金机电市场上的商户,有一半是温州人,他们的年营业额占整个青岛市五金机电业营业额的一半,达到10亿元。
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的温州商人用一个、两个细小的螺丝帽、水阀积攒起来的。张跃昌的感慨,在孙建华看来2005年起就有所预见,“温州人做的最多的是贸易生意,在信息不灵通的年代,哪里缺什么就倒卖过去,赚差价很容易;而如今,信息灵通时代,这样的赚钱机会一去不复返了。”
在这条街做大做强的有之,而窝在这里继续奋斗的,也并非个案。
溯源——
小生意抱团抢大市场
青岛盛奥五金机电市场的于经理见证了温州路周边五金机电市场的兴起。在他的印象里,温州人有一股不怕吃苦不怕吃亏的干劲。他告诉记者,温州人哪怕再穷,只要一有机会,就自己“单干”。哪怕规模再小,也是个老板。
据于经理介绍,退回到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五金机电产品属于国家计划,需要由物资局控制生产资料。当时,青岛销售五金机电的只有一家物资局下属的机电公司。而从1985年左右开始,南方改革的步伐加快,大批的外地人尤其是温州人,来到了温州路上。
“他们租个小门头卖一些小五金零件,老乡带老乡,慢慢地温州路周边,从三五家商铺发展到20多家 ,再到后来方圆几里地全都成了五金机电店铺。”于经理说,在温州人看来,老乡一起做买卖的好处就在于,谁家缺货了就能随时找到老乡调货,而由于温州人销售的五金机电配件种类多、价格实惠、质量也不错,渐渐地,大量客源都被温州人吸引了过去,青岛唯一的一家机电公司也慢慢退出了市场。
“在我们市场上,很多温州人开的店铺,都是夫妻俩创业。”于经理说,在货源方面,温州人从来不发愁,因为在温州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家家都做五金机电的程度。一对夫妻在当地找到货源后,带着货源来到青岛,从摆摊开始干,丈夫负责卖货找客户,妻子看摊收钱,逐渐地从零售变成向单位供货,客户也逐渐拓展到房地产业、矿业。生意做得有规模了,再将亲戚朋友带来,逐渐扩大规模,一步步发展成熟起来。
爱抱团 爱跟风 爱传信
温州,或许是中国本土最具实验价值与实践精神的一块“草皮”,亦是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风向标,温州商人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温州人做生意抱团、跟风,复制性强是最大的特点,几乎每家都有个“传帮带”的带头人。而在异地他乡,喜欢抱团的温州商人成立商会也算早的。
28岁就加入温州商会,2010年又加入浙商联合会的孙建华一直活跃在老乡云集的商会圈子里。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跟其他人谈起商会多半提到的互诉乡情、抱团帮扶不同的是,孙建华在谈到浙商联合会时只谈到了两点:一是将两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信息传达给会员,二是帮助正规生意人维权。
不多的两句话,却将商人最需要的东西抓得紧紧的,那就是“信息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