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14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云南省上海商会发力第二故乡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冲浪商海 奋进不止

  云南与上海的合作源远流长,自1994年两地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以来,每年上海给予云南扶贫款项1亿多元,包括10多个州市扶贫点。也因如此,使上海企业有了认识云南的机会,许多上海企业来到云南投资发展。

  借势而生的云南省上海商会,在随后的沪滇经济进一步合作中起到了积极的“桥梁”作用,不断地引导一些上海企业到云南投资,按照云南省政府的发展战略,在产业培育、发展上发挥商会作用。

  在云南这片丰饶多情的红土地上,沪商奉献他们的辛勤与智慧,以强大的团队力量,奋进不止,为第二故乡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份出色的答卷

  上海人杰地灵,商业底蕴深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上海企业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西部大开发、滇沪合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上海企业到云南投资经商。

  “商会从起步、成长到壮大,走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商会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创新、不断壮大。”据云南省上海商会会长张卫红介绍,云南省上海商会成立于2006年8月28日,现有会员单位70多家,会员企业投资领域涉及矿业、生物、电力、房地产、建筑、餐饮、商贸等行业。

  6年多来,商会本着“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的宗旨,充分发挥商会的职能作用,在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组织开展会员活动、发展壮大商会队伍、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商会管理制度、扩大对外交往合作、引导会员回报社会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

  特别是近年来,在沪滇两地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主导下,在上海商会的积极协助下,沪滇经济合作力度不断加大,呈现出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大项目不断增多的喜人局面。

  其中,商会企业在昆明市呈贡新区投资约10亿元建设“上海·东盟商务大厦”,旨在打造立足云南,面向上海和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地区的现代化高档商务中心。据悉,“上海·东盟商务大厦”的开发建设对加强上海和昆明的区域经济合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东西部合作发展,以及在云南省实施桥头堡建设和开拓东盟市场战略的大背景下,该项目的建设将为推动新一轮滇沪经济合作提供一个新的强有力的支持平台,吸引上海企业乃至长三角、东南亚周边地区有实力的大型成熟企业入滇投资。

  另外,商会会员致富不忘社会,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为社会献爱心。近年来,修建希望小学7所;资助贫困学生200多人;资助孤寡老人50多人;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捐款、捐物献爱心;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和新农村建设;关爱残疾人等等,总计捐赠金额约1000余万元。

  助推滇沪合作

  客观地说,云南相比东部地区起步较晚,但是,云南也有作为西部地区的潜在自然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以及面向南亚、东南亚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对此,张卫红表示云南省鼓励、引导投资者的优惠政策,给沪商在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装备制造业、旅游和文化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其他新兴产业领域带来了商机。

  “未来几年,我们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努力从以商招商,推进桥头堡建设;提升商会自身建设;服务会员;引导会员回报社会等方面做好商会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张卫红认为上海商会应该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战略性机遇,充分发挥商会桥梁作用为核心,以项目推动发展,通过做强做大一两个重点项目,营造创业氛围,带动会员致富。协调银企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信贷平台。推动商会与企业的新发展,积极为桥头堡建设作出新贡献。二是以推动滇沪合作新发展为抓手,努力使沪商在云南打造品牌、形成优势、为实现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新贡献。三是强化会员服务,维护会员权益。要加大对会员单位的走访,及时了解广大会员的困难和需求,尽力为会员企业排忧解难并积极引导会员企业诚信、合法经营。四是继续发扬沪商大爱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公益事业,投身光彩事业。

  “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使我们面临‘大开放、大发展、大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企业应该紧紧抓住和把握好机遇。”在桥头堡建设带来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格局和新形势下,上海商会应发挥联系面广的优势,主动出击,把更多的沪商引进云南,逐步使沪商在云南形成优势、造成品牌,为桥头堡建设保驾护航,促进滇沪合作,为云南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贡献商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