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整个中国大地上弹奏着轮子上的立体流动旋律。
春节回家,中国人开启最神圣的朝觐之旅。团年饭就是中国人一年最盛大的庆典。以宗族血缘姻亲为主体的亲人们聚集一堂,接受着彼此的祝福。
中国是一个世俗国家,除了一些少数民族有着宗教信仰之外,绝大多数中国人把家视为心中的圣地,宗教般虔诚地朝着家的方向前行。
春节让所有中国人都动起来,这是一场自觉的回归浪潮。中国人没有源于宗教的盛大庆典,没有以宗教名义的聚会,姑且把回家当做一次神圣的朝觐之旅。在回家的朝觐路途,尽管一票难求,尽管天寒地冻,尽管路途遥远,且要经历蜂拥人群的羁绊。再艰辛也要回去,这是一种何等执着的精神。回家,回家,这是超越宗教信仰的世俗力量。
族群宗祠就是游子们圣洁的天地,怀着对土地的敬畏之心,寻找各自的根,家是他们的归宿。无须讲身份,无须求地位,原乡浓情就是一种天然纽带。
家国根植于他们的心中。家国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国是千万个家的集合,是无数个家的放大。
思乡的心切,游子盼望在春节期间共享家乡的甜美,亲人的温暖。
也许家乡并不美或许还贫瘠,儿不嫌母丑,那是生养的地方,是心中最神圣的天堂;也许在外漂泊已经成为常态,但思乡的情愫未曾改变。
以前我们曾对衣锦还乡、背井离乡的词语极度敏感,功成名就返乡是光宗耀祖的本钱,而背运无为则无言面对江东父老。如今,这种观念依然存在,但已被压缩到极其狭窄的空间。人们春节回家寻找的是一份久别亲人的重聚,眷顾的乡音乡情乡恋。不管是事业成功的企业家还是外出的农民工,回家的心情是相似的,回到祖地,回到老屋,回到亲人身边,回到父母身边,这就是对根的认同。
团聚,有种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温馨,有种莫名的喜悦,人还是那些人,饭还是那些饭,话还是那些话,但感受是不一样的,仿若心灵特别安静。从外地回到家中,在清冷的室外独自呆了几个小时,尽管天寒地冻,也不觉冷,也许这就是潜意识中对家虔诚的膜拜,家有着宗教般的吸引力。
有人说,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家;家就像红布条,永远系着游子的心;家就像大衣一件,不会提高温度,但却给予人们连火炉都不能替代的温暖。家是温馨的港湾,容纳漂泊的灵魂。家是永远的牵挂,珍藏幸福的存根。
无需太多的倾诉,过年期间,停泊在家的港湾,享受亲情的温暖,洗涤一身的疲惫,就是莫大的享受。
中国式朝觐回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高度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血统的高度凝聚。视春节回家为神圣的世俗宗教,承载着千年亘古不变的宗教仪式感,远远超越肉身的回归,而是精神归属和心灵按摩。
中国式朝觐,回家,回家,回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让我们牵肠挂肚,归心似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