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 政策行规

2013年02月03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2013年光伏产业迎来新政策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编者按:近年来,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今,光伏产业不幸陷入困境之中,但中央政府频频出台利好消息欲拯救光伏行业于水火之中。本报2013年1月20日A3版《多项政策扶持 光伏产业的春天来了吗》曾予以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本期据媒体相关报道进行梳理,继续就此现象予以报道,以飨读者。

  近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能源会议确定了2013年全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0兆瓦,并重申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不过政府的好意,企业们却未必接受,国内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剥离光伏相关资产。

  由工信部起草的《太阳能光伏行业准入条件》近日在“勒紧裤腰带”过年的光伏业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截至1月18日,工信部主导的《太阳能光伏行业准入条件》草案已通过两轮专家讨论。该准入条件明确要求光伏企业每年必须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资技术研发及工艺改进,未达到准入条件的企业,金融机构不得向其提供贷款和其他形式的授信支持,产品出口不得享受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在国内也不得享受相关的补贴。

  行业门槛 新准入条件或“宽进严出”

  有媒体记者从能源局新能源司获悉,工信部起草的《太阳能光伏行业准入条件》草案有望于近日获得讨论通过,方案即将公布。据能源局内部人士称,“准入条件”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扶持光伏产业政策后,即将最先出台的六大配套政策之一,契合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目前,多部委正在协调出台包括准入制度在内的六大政策,涵盖补贴、科技创新、分区电价等方面。

  除《准入条件》之外,据悉分布式发电补贴细也有望在两会前出台。未来分布式发电补贴形式基本确定为:自发自用部分,有额外的度电补贴。上网电部分,按照国家脱硫燃煤(未来可能是脱硫,脱销燃煤电价)补。考虑资源条件不同,各地项目平均回报率不同,参考风电补贴形式,按几大区域给予不同的度电补贴。目前尚不可能将区域范围按更详细的地域特性划成更小区,按小区给予补贴。

  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我国一直以来尽管光伏组件产能很大,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没有话语权,此次准入条件对技术改进和研发作出具体要求,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宽进严出”,

  解决企业大而不优的问题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光伏行业资深专家孟宪淦告诉媒体记者,此准入条件在制定时的精神是“宽进严出”,旨在将整个光伏市场规范化、优化。

  此次《太阳能光伏行业准入条件》对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规模、出货情况、专利数量等各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然而在草案的讨论会之后,有专家提出,如在企业规模上,准入条件的要求过于苛刻会造成中小企业为达到标准要求,再次掀起扩产泡沫。

  而对此孟宪淦认为:“据我了解此次准入条件的制定还是本着宽进严出的精神,尽量地多给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以机会,但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将坚决淘汰,从而达到优化产能的效果。”

  “准入条件”覆盖范围广

  据悉,草案准入条件对企业研发能力、生产规模、出货情况、专利数量等各个方面做了明确规定,范围囊括硅棒、硅片、电池、晶体硅组件以及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一名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草案虽未公布,但内容不会超出之前这份‘十二五’发展规划。”

  孟宪淦表示,“这是对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淘汰光伏落后产能的措施之一,且上述准入标准并不是工信部单一制定政策即可实施,能源局亦要承担重要角色,前者是对产业进行规范,后者是对市场进行规范,制定两套政策。”

  去年年底,记者了解到,商务部正在制定光伏企业的强行检验检测标准,孟宪淦对记者表示,商务部更注重出口层面,在整个产业协调方面,工信部起的作用应该是最关键的。

  记者注意到,去年出台的《太阳能光伏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其实已经对“准入条件”有所涉及。《规划》指出,产业要建立健全标准、专利、检测、认证等配套服务体系。

  就企业规模方面,《规划》制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形成多晶硅领先企业达到5万吨级,骨干企业达到万吨级水平;太阳能光伏电池领先企业达到5GW级,骨干企业达到GW级水平;1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光伏企业,3-5家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光伏企业;3-4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光伏专用设备企业。

  技术目标方面,单晶硅电池的产业化转换效率达到21%,多晶硅电池达到19%,非晶硅薄膜电池达到12%,新型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实现产业化。光伏电池生产设备和辅助材料本土化率达到80%,掌握光伏并网、储能设备生产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预估3月后

  出台分布式发电补贴细则

  正如一名券商人士对媒体记者表示的,“行业主管部门之前制定的一些规划,并没有落到实行层面,此次借机落地,产业可借机调整整合。”

  据记者了解的情况,其他配套政策将逐一落地。IHS光伏产业高级分析师顾理旻表示,分布式发电补贴政策细则出台时间,预估在今年3月份之后。细则基本形式已经确定:自发自用部分,有额外的度电补贴;上网电部分,按照国家脱硫燃煤补。

  此外,考虑资源条件不同,各地项目平均回报率不同,参考风电补贴,按几大区域给予不同的度电补贴,这也就所谓的分区电价补贴。孟宪淦认为补贴区间为0.45-0.5元/度,“这个价格不能理解为补贴缩水,之前盛传的0.4元-0.6元/度是一个范围,大家都期盼补贴政策落地,但牵涉到要平衡既有补贴之间的效益,因此要反复讨论,在框定的范围内都是合理的。”

  市场探索 寻求新的国际发展机遇

  近几个月来,欧盟、美国进口产品标准的提高为LED灯具行业再添阴霾,这也意味着全国共8000多家LED企业的出口之路将举步维艰,更为难走——外遭欧美、日本技术壁垒的“围剿”,内临需求不畅,僧多粥少的尴尬窘境。欧美作为全球重要的LED应用基地,采用高要求的技术及安规标准的技术性壁垒,正向LED出口企业袭来。技术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LED照明产品(如LED灯条屏)外贸出口的最大障碍。竞争国内,大厂拼不过小厂的价格,小厂很快就死掉;竞争国外,产品不合标准导致出口受阻,市场难收。

  LED灯具出口陷困境,能够在出口量与价上出现增长的企业毕竟是少数,随着灯具出口的门槛增高,企业与其在欧美高端市场碰壁,不如转移阵地,去开发新的市场。近期,一些国家或地区对LED照明产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国内LED出口企业可从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俄罗斯:据外媒报道,俄罗斯LED照明比重在持续增长。在长期前景内,俄罗斯LED照明市场在全球范围的比重将为1-5%,俄LED照明市场的增长速度每年将达到28-48%。至2014年LED改造的普及将突破3亿,并将进一步增长,主要原因是能源效率和优化电力支出。俄罗斯照明器材市场目前的潜在能力达5.6亿欧元,而为了更换俄罗斯的全部光源,需要1100亿个LED灯,其中半数以上将用于商业和消费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正式加入WTO,进口关税近期一定幅度下降,这就使中国优势商品的出口成本降低,进入俄市场渠道也更为畅通,从而有利于扩大中国LED商品出口,提高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

  泰国:据开泰研究中心分析,2012年泰国照明市场总值约为14亿元人民币规模,其中LED约占12%,预计到2015年占比将提高至45%-50%。目前,泰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亮化工程,对LED的需求量加大。中国企业只要获得中国国内的原产地证明,LED产品出口到泰国就可以享受零关税,而且在泰国的价格是国内的2-3倍,不过,出口到泰国的光源产品要经过泰国的认证体系认证。另外,泰国绝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终年炎热多雨,出口到该国的产品需要在散热和防潮上加强防护。LED企业也可以考虑将LED应急灯,手电筒等便携设备出口到该国。

  越南:据越南建设部公布的《2011-2020年国家城市发展规划》草案,2011-2020年越南城市发展总投资为1098万亿盾(约500亿美元),到2015年全国城市化水平将达38%。根据该规划,2011-2015年的城市发展投资额包括新建设施投资200亿美元,市容改造投资30亿美元;2016-2020年为270亿美元,包括新建设施投资240亿美元,市容改造投资30亿美元。这意味着LED照明在越南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扩展潜力,未来可能成为中国LED企业新的战略据点。

  印度:目前,印度的照明产品有80%来自中国,LED灯室外运用空间巨大,而印度政府正考虑把传统的照明系统转化为LED照明系统,预计印度LED照明市场年增长率将达41.5%,并将一直持续到2015年。

  非洲:非洲LED照明市场崛起的黑马在非洲,约90%的农村人口没有电力供应,很多城市的小街道基本也没有路灯。基础照明与市政照明市场是非洲最具潜力的市场,急需开发。且非洲市场是处于照明市场的应用低端,在产品性能方面的要求并不很高,较低的成本、具备基本的照明功能、可靠耐用、保证3年不用更换,操作简单的产品就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离网型太阳能照明产品、室内小型手提灯、1-5W的太阳能用LED灯泡、应急灯等,可满足基本照明需求的路灯都是急需推广的产品。

  灯具生产企业应加快拓展市场和产业升级,强化品牌意识,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追求“功能细化、高技术化、多功能化、设计时尚化、节能环保”等理念,提升出口灯具的国际知名度;加强行业管理,制定行业规范,合理限定出口价格,避免盲目竞相压价;完善自身的开发、生产、销售体系,积极开拓多元化海外市场,努力拓展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提高抵御贸易壁垒的能力。

  产业升级 多晶硅企业并购重组迫在眉睫

  据媒体报道,1月中旬,航天机电公告称,公司拟转让持有的内蒙古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20%的股权,转让价格不低于评估后的中环光伏净资产的20%;而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随着多晶硅行业竞争加剧,加之国家《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实行,川投能源或将剥离多晶硅资产;同时,市场传闻乐山电力(也有可能在近期剥离多晶硅业务,转型纯水电型公司。

  根据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的6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只有4至5家在进行少量生产,90%以上的企业已经处于停产状态,而且这一局面可能短期内很难改变。

  综合竞争能力低下

  我国是光伏电池制造大国,也是多晶硅材料生产大国。目前我国共有多晶硅生产企业60多家,如全部满负荷生产,年产能要达到38.5万吨,可以满足全球光伏企业对多晶硅的需要。即使以50%的产能计量年产也达18万~20万吨的多晶硅,与2012年国内总需求约10万吨相比,严重供大于求。

  在国内产能过剩的同时,国外多晶硅加剧低价倾销,加速了国内企业陷入困境。根据2012年前9个月的海关数据预测,去年全年进口量可能突破8.5万吨,同比增长32%。同时,由于进口多晶硅不断增加,国内多晶硅受进口低价抑制,产量再次下滑。2012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产量为3.8万吨;预计全年产量为6万吨左右,同比下滑25%。

  我国多晶硅行业低效产能过剩,综合竞争力低下。目前,国内企业平均生产成本为40美元~50美元/千克,国内规模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多在30美元~40美元/千克之间,而国外先进企业的生产成本在20美元/千克以下。国外进口价格在20美元/千克左右,大量低价多晶硅被倾销到国内市场,导致进口占国内市场份额从2011年的45%增加至目前的60%以上。这些因素更加剧了国内多晶硅企业生存困难,导致九成以上企业处于停产状态,面临被迫退出市场可能。

  行业并购重组将加快

  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晶硅行业问题,2012年12月19日,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光伏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善加利用市场倒逼机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等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

  今年1月7日,国家能源局在召开的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将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全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000万千瓦。这些举措为光伏产业带来希望的曙光,行业并购也将加快推进,预计超过1/3甚至1/2的企业将会被兼并重组。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国家就已关注到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2010年12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本着坚决抑制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目的,印发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准入条件对多晶硅建设的规模以及回收利用和环保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要求。规定要求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半导体级多晶硅项目规模大于1000吨/年。还规定了资源回收利用及能耗的具体指标。还要求到2011年底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

  2011年12月,工信部对首批20家符合《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多晶硅入围企业进行公示,其他大部分3000吨以下企业未达到准入条件,进入被破产兼并的序列。

  2012年,多晶硅企业总产能超过38万吨,其中70%属于少数一线厂商。一线供应商即可满足所有的多晶硅需求。国内50多家二三线多晶硅厂商中大部分将在未来退出市场,或者等待并购重组。

  独树一帜 中小企业闯出一片蓝海

  近年来,光伏产业过剩状况尽人皆知。据2012年8月美国投资机构MaximGroup的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合1110亿元人民币。整个光伏业负债率已经过70%。中国前10家光伏组件企业的产能之和超过15GW,占到整个中国组件企业40%以上份额。而刚刚过去的2012年,虽然中国一线组件企业出货量仍保持一定增长,但企业仍处于巨额亏损状态。反观一些中小企业通过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在各自的领域独树一帜,闯出一片蓝海。

  中小光伏企业呼声:

  技术不等于规模

  杭州浙大桑尼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浙江大学参股企业,研发上依托浙大资源,在电池片、组件、逆变器产品都设有独立的研发团队。2012年,在光伏企业出口额、利润额普遍大辐下滑的情况下,杭州海关的数据表上显示“浙大桑尼”公司的业绩却在持续上扬。为此,各级政府领导到桑尼考察,寻找桑尼的营利之道。

  “电池片、组件技术并不是靠规模取胜。”浙大桑尼总经理李新富告诉世纪新能源网记者,“浙大桑尼2012年通过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并先后设立BIPV研发中心、逆变器研发中心和组件检测中心,多方面并举取得一定成效。”即便如此,李新富坦言,根据准入制度要求,桑尼的历史出货量仍达不到要求。“我建议还是应该以市场为机制,让市场决定谁该淘汰。”李新富表示。

  期待光伏产业“百花齐放”

  浙江省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杭州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协会秘书长赵永红表示:“光伏产业发展到今天,一味追求产能的做法已经导致了行业的混乱无序。企业要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贴近市场需求,我们强调光伏产业的百花齐放,强调在细分市场、细分产品的差异化特色发展,强调‘扶优弃弱’,而不是‘扶大弃小’,强调逐步增加企业的营利水平,这比消化产能要重要得多,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产业更好地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产业低谷中的洗牌和整合确实在所难免,然而被淘汰的将是那些同质竞争缺乏产品和市场优势的企业,而不是产能大的企业就有更好的竞争优势,事实上,大型光伏企业由于消化产能压力,往往不会涉及很多类型的光伏业务,例如小国家小市场、民用小系统、离网小系统、建筑用小系统等等。

  浙江省中小企业居多,目前,全省已经涌现一批“剑走偏锋”的特色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在细分产品、细分市场上潜心研究、积极开拓市场,把自己从低价无序竞争中摆脱出来,在新业务上迅速健康发展。

  (本版内容据相关媒体报道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