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20
汉明 著
交朋友是门学问,这样说难免累了点儿,但河套酒业善于交不累的朋友。有人苦心经营,仍然没有几个像样的朋友,有人大大咧咧却是朋友一大片。河套酒业属于后者。他们不怎么用心,但却是用情交朋友的人。他们用不累的原则交下的朋友,都是不累的。人是人的环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脉是存折,朋友是分公司。道理是这个道理,但这样的话绝对不会出自巴彦淖尔市人的口。他们就是真诚地请人喝酒。一位四川的客户说,在巴彦淖尔市发展酒业,从资源、生态、劳动力来说都没有优势,最大的优势是这里的人爱喝酒。
人是感情动物,酒喝到最后,喝的就是感情,酒只是一个载体。用河套地区的话讲,人和人如果没有处出感情来,这人一辈子就白活了。张庆义说,酒的销售主要是关系营销,对你有感情的人就愿意喝你的酒,没感情的人就不愿意喝你的酒,如果发现有一人不喝我们酒了,马上就检查问题出在了哪里?每一次饮酒都是一次心理体验的过程,在酒的消费过程中,要积累消费者的好感,绝不能出现恶感,要形成良性循环。
良性循环确实像涟漪一样有一种放大效应,当大城市里的老乡们喝着河套酒由科员变成了厅长,由车间工人变成了企业家,河套酒已经成为豪情和欢乐的符号,这时你想让他换酒他也不换了。也许换了酒,家乡那种快乐的段子就会想不起来了。
喝河套酒能把人喝厚,渐渐地这已经积淀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请的人在想:河酒人天天请我,我没机会回请人家河酒人,平时还不能帮助人家喝两瓶河套酒,带动一下消费吗?何况人家的酒确实好,“两个凡是”的请客原则让河套酒业不断感恩,感恩不断,这样河酒的消费人群就不断扩散开来。
喝河套酒喝成了一种信仰
“大红公鸡墙头上卧,不图喝酒图红火”,河套地区的人们自古民风淳朴、率真达观,你从他们语言里就可以找到这一特点。
河套人喜欢喝酒,说巴盟话,唱爬山调,喝河套酒,吃酸烩菜,谈生意经,几乎成为这里的新民俗。我想正是河套的民风给河套人的为人处世提供了土壤。
有人说,现在娱乐界有粉丝一说,而喝河套酒的人,不仅是粉丝,他们喝河套酒已经成为一种信仰。
在“河套酒的故乡”杭锦后旗城里的一个小卖部,随便走访一位姓刘的小老板,问她店里摆着什么酒,她说“啊呀,你来了河套酒业的大本营,别想看到别的酒”。人们来问的是河套酒,买的也是河套酒,送人也是河套酒。一位老人说,河套酒业是我们身边的企业,喝着放心,出了问题也能找后账。我们杭锦后旗30多万人民,家家户户都跟这个优秀的企业有联系,我们大家都受益了。城里有些家庭的孩子在河套酒业工作,农村有的家庭全家在为河套酒业种植高粱,有的家庭成员为该企业搞物流,有的家庭成员在全国各地销售网点上为河套酒做营销。
自北京向西行,过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到银川市,在近2000公里的区间内,一路上遍布的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巴盟饭店”、“河套菜馆”、“大后套饭庄”,老板都自发地成了传播河套美酒的先遣部队。以“至纯至真”为创业理想的河套酒业,在民间一传十、十传百的辐射过程中,建立了牢固而朴素的通向全国的人脉网络。
就连深圳,也有河套酒的天地。深圳有个太阳之岛假日宾馆,带去了内蒙古100多名打工青年。宾馆成了内蒙古人的老乡会,一条街上经常能听到河套方言,人称“河套一条街”。每逢朋友聚会时必喝河套酒,探亲访友时也必送河套王。宾馆老板说,这不仅是送一两瓶酒的事,也不是看酒的价格有多昂贵,关键送出的是一份珍贵的文化记忆和草原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