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曙松 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杨现领博士、华中炜博士也参与了本文的讨论与起草)
(上接1月12日04版)
根据我们的“3D框架”自然推理:城市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城市化率不是唯一、也非最好的指标。1D区的关键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土地由农地向工商业用途的转换,城市化率作为一个人口指标,可以部分刻画1D区的特征。2D区的关键是城市存量人口在不同产业、大中小城市的再配置,城市分工和城市职能的重要性远大于城市规模,在这个阶段,城市完全有可能在城市化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实现持续的增长与繁荣,可以想象得极端一点,两个城市化率相同的城市,一个由1000万蓝领组成、一个由1000万个高科技人才组成,哪个可以实现持久的繁荣似乎不言而喻。3D区的关键是减少分割,扩大开放,变成“无界之城”,城市繁荣的动力在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借助于国际市场、国际资本、国际交通通讯网络、甚至国外的劳动力和土地。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等作为一个城市型经济体的典型,城市化率已差不多达100%,其实现繁荣的关键之一显然在于开放。据此,我们尝试选择自己的划分标准。(见图表47)
(一)1D-城市化:提高密度
1D-城市化的核心含义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而实现城市人口和经济密度的提升,一省和一市之内形成区域性的中心城市。
1、1D区处于城市化率的“加速区”
从城市化指标看,50%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即在30%-50%区间是加速时期,50%-70%是减速时期,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突破50%,这意味着以城市化率作为衡量标准,中国总体上已进入城市化率的“减速区”,未来中国城市化率平均提高幅度预计将保持在0.8~1个百分点,每年新增城市人口预计将保持在1500万左右,然而,从结构上看,全国仍有多个省份城市化率处于30~50%之间,这些区域未来即处于城市化“加速区”即1D区。
处于1D-城市化阶段的省市具备几个鲜明的特征:(1)城市化率处于30~50%,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区”,每年平均城市化率将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2)大部分1D区省份的农业耕地面积占比处于30~50%区间,第一产业产值和第一产业就业占比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3)城乡收入比一般大于3倍;(4)城市层级结构复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社区并存,显示城市化人口密度提升空间巨大;(5)按照城市化率的参考标准,目前有16个省处于1D区,总计人口占比为51%,GDP占比仅为29%,国土面积占比高达69%,这些区域如果能够在未来几个快速通过密度提供实现1D城市化,那么它们将成为生产率提高最快、GDP增长率最快的区域。(见图表48、49、50、51、52、53)
2、1D区是流动人口的“回流区”
原则上讲,城市化的核心是劳动力、资金的流动,最容易流动的是资金,其次是机器设备和劳动力,同时在不同发展阶段和生产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些要素的流动性也会发生动态的变迁,之前在劳动力充实、资本稀缺的情况下,人追随资本从内陆向沿海流动,未来在资本相对充裕、劳动力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资本追随人从沿海返回内陆,甚至会返回农村的情况。
过去20多年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1D区基本上属于农村劳动力的净流出区,以河南为例,2010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2363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142万人,省外输出1215万人(占河南省富余劳动力的51.42%)。目前,随着中国已经到来的老龄化和特有的乡土情结将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农民工回流至流出地。从宏观和微观数据反映出来的信息可以看出这一趋势:(1)以2008年为转折点,跨省就业的劳动力占比下降,乡外县内和县外省内的就业占比在增加;(2)微观调研数据也显示,随着中国逐步步入人口老龄化进程,75%的30岁以上农民工在未来3-5年会选择回到自己的老家,相反,80%的20岁以下农民工会选择大城市;(3)对于第二次择业的农民来说,超过五成的农民工会选择在县外省内务工,同时有35%的农民工选择在乡外县内务工,在省外的务工比例远远低于第一次外出务工。(见图表54、55、56、57、58)
人口流动能力的动态变迁将从几个方面影响未来中国1D区城市化的进程:(1)安徽、河南、四川、湖南、湖北、重庆等人口净流出省市未来将面临最大规模约在5000~6000万的人口回流,这些回流人口将集中在县外省内和乡外县内就业,从而改变现有大中小城市的人口密度。(2)流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4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由2008年的30.0%上升到2011年的38.3%,2008~2011年中农民工平均年龄也由34岁上升到36岁,这一部分规模约计3000~4000万,中西部外出农民工将有最大的可能返回至本省,特别是当地重新就业。
3、1D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镇区”
表面上看1D区的关键特征是城市化率低、农业产值和农业就业比重高,但背后的核心却是现代农业发展不足,工业化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不够、劳动力吸纳能力不强,城市化率低是对这个问题的综合反应,它像是一个结果。因此,推动1D城市化的关键政策含义在于一方面继续推进工业化,增加工业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发展现代农业,而非片面强调城市,合适的政策选项是用技术和金融改造传统农业、并辅之以恰当的土地制度改革,最终实现规模收益、释放农民,从而使城市化成为一个自然结果。具体而言:
第一,用现代技术和农村金融改造传统农业。这里的重点是:(1)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将工业产品、最新工业技术和先进工业生产组织方式推广到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则通过对耕地的集中化和集约化利用,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和农业机械化,从而节约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既可以为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土地资源,同时也为非农产业释放更多劳动力。(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