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8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责任型组织”文化建设大讲堂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第1讲(主讲:唐渊)

  

  知名管理学者,中国责任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责任网CEO,中华教练网总教练,北京责任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级科普作家、高级经营师,“责任型组织”管理理论创立者,责任文化研究者、传播者、践行者,企业领导力和党政干部领导力训练专家。曾获中国教育培训行业品牌建设杰出贡献人物、中国百强培训师、浙江省优秀中小企业创业指导师等荣誉称号;受邀担任中国商业联合会培训认证专家、(中国)民营经济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兼职。

  其“倡导教练型管理、提高组织领导力”原创理论和“责任型组织10堂普选课”将系统帮助组织和个人全面提升责任力,最终改善组织绩效;唐渊授课讲求生动、互动、感动、行动“四动”合一,“双五环”体验式互动演练培训效果是一般培训的4倍。其中《领导力转型升级》、《领导力突破新方略》、《领导新法》、《决胜执行》、《赢在责任》、《责任文化建设》、《全面责任管理》、《教练型管理》、《职业化全员激励》、《学习型党组织》等课程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众多院校深受欢迎。

  代表著作有:《教练——教练型管理者实战操作指南》、《职业化员工》、《善待工作就是善待自己》、《自动自发》、《人人都该知道的经济学》、《换种方式爱孩子》、《爱你的员工》、《责任决定一切》。

  责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很“负责任”的人却不受欢迎。问题出在哪里?难道是“负责任”惹的祸吗?“负责任”有错吗?

  我们发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对“责任”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很多人把责任等同于责任心、责任感、责任意识了。实际上,责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责任包含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责任意识、责任能力、责任行为、责任制度、责任成果。

  责任意识,是“想干事”;

  责任能力,是“能干事”;

  责任行为,是“真干事”;

  责任制度,是“可干事”;

  责任成果,是“干成事”。

  责任的五项基本内涵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职业人精神的体现,它要求我们对事业负责,对组织的发展负责。当工作出现纰漏时,要敢于担责,而不是千方百计地为自己免责寻找借口。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工作。一个人的工作岗位越重要,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就意味着责任越重。每个组织成员无论职位高低,只要树立起“责任在我”的强烈意识,组织内形成“人人都是责任者”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自觉,组织的事业将无往而不胜。

  梁启超《志未酬》中有诗句:“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应该想着干点事,能干点事,要干成点事,否则实在愧走人生这一遭。那些胸无大志、不思进取者,确实应该好好琢磨和寻味这句话。

  当然,要干成一件事不容易,要干成一件大事更是难上加难,前进的路上有错综复杂的矛盾,有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有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方方面面的阻力和矛盾,面对一道又一道的困难和险滩,就需要干事者有足够的责任意识,有毅力,有追求,有胆识,有气魄,看准了的事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只有不懈努力干成事,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责任能力

  承担责任是需要能力来支撑的。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意识更多的是对职业人的道德要求。而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要保持强烈的责任意识,还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判断力、行动力,让责任心衍生出相应的工作能力。因为责任心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用事实来证明,用业绩来体现的。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是以能力为基础的责任文化的必然要求。

  要“干成事”,就必须有谋事的本领。要想有干成事的本领,就要适应竞争和变革的形势,迅速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执行落实能力,做到推进工作有实招,加快发展有本事,攻坚克难有办法。用心用功用脑子去干,多学习,多调研,多思考,多总结,舍得付出代价,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干一件事像一件事,干一件事成一件事。

  责任行为

  一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责任意识、责任能力,离开责任行为都是无法体现的。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一个负责任的人,首先要积极主动,凡事雷厉风行,“不等、不靠、不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其次要科学求实,不急功近利,不弄虚作假,不为长远发展留隐患;再次,要精心细致,把责任落实到平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到底的信念、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自动自发地把事情做好、做到位。

  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某某领导表示要真抓实干,坚决地干,一马当先地干,又好又快地干;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真正让老百姓得利益,为老百姓谋福利,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听起来很“想干事”。而实际情况呢?“真干事”了吗?一个组织,如果没有真抓实干,工作不到位,总结起来,汇报起来,当然就只有“编故事”了:领导如何重视深入,干部如何迎难而上,有认识有做法,有典型有经验,充分全面,重点突出,让人颔首赞许,无可挑剔。总之,是讲起来“动情”,听起来“动心”,但实际情况则是相距甚远,甚至根本就不是那回事。这种“听得看不得”、“不出成绩出经验”的怪现象之所以屡禁不绝,正是因为没有“真干事”,其后果是“空谈误国”,这是组织发展的大敌。

  责任制度

  责任制度保证“可干事”。必须做的,要有制度保证;不该做的,也要有制度约束。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最苦恼的就是看不到限速标志。看到了限速标志,我们就知道必须保证车速在下限和上限之间;同时也知道超出限度是不允许的。

  我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个规范,前提是要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用现在的话说,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老百姓是不是拥护、老百姓是不是赞成、老百姓是不是支持,是衡量我们办事正确与否的标尺;是不是好大喜功的政绩工程、是不是不计成本的摊子工程、是不是装潢门面的面子工程,是检验我们决策能力和水平的标尺。只有按制度办事,只有科学决策,我们干成的事才经得住历史的检验,才能取得成功。

  在干事过程中还要确立一个相对较高的标准。标准不高,事情的质量就不会高;高起点、高标准,做出来的事情就与众不同,成效也不一样,因而也更有利于推动队伍建设向前发展。这样的标准也需要用制度作为保证。

  组织建立责任体系,就是将流程管理和责任制度结合起来,明确具体的工作职责、任务标准、运行程序、时间要求、考核标准、奖惩办法等,形成环环相扣、责任明晰的执行责任体系。

  责任成果

  责任意识、责任能力、责任行为、责任制度几方面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是责任成果。从广义上讲,责任文化应该包含责任成果,因为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广义的责任文化自然也应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在责任文化实际操作中,愿意负责任不一定就能负到责任,因为我们周围很多人理解的“负责任”可能只是一种态度而不包含成果。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看起来很“负责任”的人却往往做不好事情,似乎负责任是一回事,做好事情是另一回事,两者不是统一的,影响了“负责任”的价值体现。其实这是把负责任和责任心(或者说是责任意识)混淆起来了,“负到责任”是负责任的应有含义。

  所以,讲责任就要以结果为导向,“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凭功绩论英雄,把“干成事”作为我们一切责任的落脚点,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让真干事的人有条件,让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长此以往就干成了不少的事,就会不断创造出组织发展新业绩。

  

  中国责任研究院责任大使:

  孙善德 中国部长将军协会会长

  景玉平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

  朱巨露 东方希望集团职业经理人

  金剑平 奥地利新世界集团董事长

  

  责任型组织共建单位:

  郎溪县人民检察院

  ——中国诚信法治保障一等奖

  乌毡帽酒业有限公司

  ——中国驰名商标

  福苑实业有限公司

  ——宁夏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严州府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餐饮名店

  

  责任型组织战略合作同盟:

  北京责任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杭州高进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张家港世纪光华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淮北智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