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⑧
每当新学期到来,张庆义喜欢闻到新书那油墨的芬芳,同学已经准备新学年的书包了,张庆义却没有像以往那样表现出迎接新学期的欢颜。张庆义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他想通过读书改变全家人的命运,可条件已经不允许了。可放下书本务工养家,对一个喜欢读书的张庆义来说,决心哪有那么好下的?
母亲去世后,只能由年迈的奶奶过来给全家做饭。一天清晨,张庆义一边拉着风箱帮奶奶做饭,一边看书,奶奶轻轻叹了一口气,张庆义的目光从灶火中移开,他看到奶奶的白发在锅前的蒸气中轻轻飘动,想想弟弟在等着钱念书,最主要的是,妹妹还病倒在炕上,全家只靠父亲20块钱怎样过日子?此时张庆义再也不能犹豫了,他一下子把书扔下了,流着泪向父亲提出了辍学做工贴补家用为妹妹治病的想法。
老实了一辈子的父亲只是闷头抽烟,他看着儿子那因缺乏营养而稚嫩的面庞,他真有些舍不得儿子,父亲心疼儿子,儿子已经长高了一些,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孩子呀!父亲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的无言其实已经是默许,毕竟是生活所迫,于是1958年7月,张庆义报名参加了杭锦后旗机械厂的招工,15岁就成了一名学徒工,从此,他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帮助父亲一起支撑起这个家。
一个月以后,张庆义把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资18元钱放到父亲的手中,家里马上可以用来买米和面了,也有钱给妹妹买些药了,看到这些张庆义的心里像抹了蜂蜜一样感到欣慰,从此一个男儿的奉献史开始了。
15岁实现经济自立,用自己的双手可以改变家里的生活,这完成了张庆义一生中一次重要的积极心理暗示,这不仅是对他的家有重要改变,也成为他建设家乡、建设河套酒业乃至建设意识超强的心理基因,最终形成了他“在家乡的土地上建设高楼”的思想。
经济自立,这对于张庆义的独立人格、奋斗型人格、富而思进的性格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美国等发达国家强调让孩子早早自立,恰恰在那个年代张庆义实现了自立,这对张庆义来说是个巨大的自我激励,长期压在他心头的不能给家里分忧的压力化解了一大部分,有了工资可以养家,可以帮助妹妹治病,还可以自己买一点书接着自学,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张庆义后来遇事就常常变不利为有利,并能抓住这些有利因素朝着成功的方向迈进。
中国人讲究长子要担当,张庆义恰恰是一个贫病交加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长子。长子意识对张庆义的做人做事方式也产生了影响,这让他意识到了担当有担当的苦涩,但担当也有担当的甜蜜。
当时张庆义是小家的长子,河套酒业如今成为整个杭锦后旗工业经济的支柱,张庆义成为了这个大家的长子。
一句话影响张庆义一生:
往街上走
分析张庆义的学习动力与商业才华的形成,我发现,张庆义祖上经商的积淀几乎没有,也没有出现特别有知识的人,他们家是从陕西的府谷走西口来到河套的。但是到了解放前后,他的家里人却像这个时代所有的中国人一样,有着对知识、对城市、对现代化中国的无限向往。
对张庆义学习影响最大的是她的母亲,在纪念母亲去世50周年的时候,张庆义把张家和姥姥家的长辈都请来,吃了一顿饭,回忆母亲的为人处世。
张庆义说了一番话,他说母亲对人热情、尊老爱幼,性格坚强,即使在病危时候,躺在炕上都不会哼一声,他说爸爸不爱说话,妈妈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这辈子他永远记着母亲说过的一句话:“往街上走”,虽然这句话才四个字,却是一个农村妇女的全部理想与志向。老人家所说的街上是指城市。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一切都凭粮票才能吃饭,为了让孩子们念好书,母亲做主,全家搬进了陕坝镇,不要小看这个陕坝镇,在那个年代,陕坝就是街上,就是现代化与品质生活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