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爱华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近年来,由于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实施科学发展观,开拓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承袭和发展,也是结合中国实际对于近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承袭和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至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借鉴人类近现代文明成果结合中国实际创新发展的产物
恩格斯说,任何理论归根到底是一种时代的产物,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也是一种时代的产物。顺应世界文明发展规律、借鉴全人类共同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新、投身全球化潮流加快中国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时代特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人类在缓爬行几百万年后在近几百年间实现发展的大飞跃,源于近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世界近代史肇始于对于古典时代的复兴,但人们很快看到,它远不是一场复兴,而是一个崭新的时代。科学经过文艺复兴以来两三百年的发展,一开始是自然科学的成熟,然后是社会科学获得自治,尤其是全球化的迅速兴起,成为了世界现代文明发展最主要的成果之一。
全球化揭示了人类从以血缘和种族关系为基础的封闭世界向开放的和社会化的世界转变,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向市场化的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全球化发端于十五六世纪的地理大探险,美洲以新大陆的名义与古老的欧亚非洲联系起来。先行一步的西方国家通过科学进步和工业革命极快地发展了生产力,它们运用先进生产力造就的廉价商品和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通过一次次征战与建立殖民地,通过民族的迁徙、商旅的往来及世界性宗教的传播,各大陆之间的联系迅速加强,使各种文明的碰撞、冲突与融合不断进行。尽管在此过程中充满了暴力、血腥与眼泪,但是以此为契机,近现代兴起的先进生产手段、先进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的新思想传播到全世界,全人类共同进入现代文明的全球化运动发祥了。
几百年来,近现代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人文科学、社会变革在相得益彰中互促互进着。从以系统化的实验科学为基础形成近代自然科学,到19世纪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社会科学形成体系,再到20世纪掀起新的科学革命;从以动力机械为特征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直到以信息化为主导的高新技术革命,全人类的生产方式、生产内容、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管理模式、市场运行,乃至于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模式、观念意识等等,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汇入全球化潮流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世界性的环境条件,也为当代中国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坚持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起点与大环境的平台。
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标志,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适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举国上下焕发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以联产承包制搞活农业使中国的改革在农村率先突破,很快解决了以前全国人民搞饭吃却总是吃不饱饭的问题;长期被禁止的个体经商逐渐兴起,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打破了中国工业长期集中于城市的“经济孤岛”格局。城市国有工商业改革随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各个领域,均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中华民族亘古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在崭新而优越的历史条件下拉开了大幕。
然而在中国经济大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的同时,粗放式增长的弊端也极其明显,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自主创新能力差,以及社会欠公、贫富悬殊、贪腐蔓延、看病贵上学难等社会的阵痛,又成为了需要举国上下花费极大精力去解决的问题。如何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处理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两化互动”的关系;如何在大力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加速实施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既要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避免西方国家工业化走过的老路、付出的重大代价,成为了当代中国必须与时俱进解决的新课题。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就在党中央解决若干迫切的现实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运筹中“应运而生”了。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党中央的坚强正确领导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不长时间即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证明科学发展观对于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科学发展观是面向未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最佳选择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程。
面向未来建设小康社会乃至建成现代化强国,持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这涉及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方面。面向未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各方面利益关系等重大问题,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以前中国人从中国看世界,现在中国人从世界看中国。李鸿章等晚清人士曾将西潮的冲击称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自从地理大发现及大航海揭开人类全球化的序幕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工业革命波澜壮阔,新思想新观念不断产生,长期落后的中华民族猛然醒悟后,以秀甲全球的发展速度奋起直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就一定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新的发展,进而赢得中国的未来,成功实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作者单位:中共文登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