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中原经济区与河南机遇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记者 李代广 郑州报道

  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和粮食主产区的河南,再次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在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的第二天,国务院就于11月17日以国函【2012】194号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包括发展基础、总体要求、空间布局等12章,共计2.7万字。

  这是继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出台指导意见之后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河南省推进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三步走”工作部署全面完成,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阶段。

  “《规划》的批复使我们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更具河南内涵,河南将以此为契机,全面发力迈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11月20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委全委扩大会议上说。

  范围划定

  包括5省30个省辖市和3个县(区)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规划》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具体范围:河南省全境,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山西省晋城市、长治市、运城市,共5省30个省辖市和3个县(区),面积28.9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1.79亿,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3%和9%。

  为何如此划定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解释说,这经过了科学论证研究,主要的考虑是:这些地区地理位置相接和临近,同属于传统农区和粮食主产区,产业相容、发展阶段相近,面临着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共同任务,既有共同发展的积极性,也有促进“三化”协调的典型性。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说,建设这一区域是全面实现小康的需要,该地区能不能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关系重大。

  发展历程

  从谋划到实施历经3年

  中原经济区从一幅宏伟“蓝图”,变为一张实实在在的“地图”,经历了不平凡的3年时间。

  在2010年年初召开的一次河南省委常委会上,刚到河南履职不久的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什么是中原”、“什么是中原崛起”、“为什么要中原崛起”、“怎样实现中原崛起”?河南省以此开启思路,引导、启发社会各阶层自我审视,谋求未来,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2010年4月23日,河南省委统战部组织河南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与社科界专家在郑州召开“构建中原经济区,促进中原崛起研讨会”提出构建中原经济区构想。

  2010年9月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委宣传部在北京召开构建中原经济区高层专家座谈会;9月18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北京大学在北京联合举办建设中原经济区高层研讨会;9月19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在北京召开建设中原经济区高层研讨会。这三场研讨会上,群贤毕至,每一位专家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包括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厉以宁、刘国光在内的众多专家各抒己见,纷纷表态:支持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写进“十二五”规划。

  2010年11月,河南省委八届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从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成为河南省十二五重要建设规划。

  2011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听取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等,“中原经济区”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2011年10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家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举措。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关于中原经济区的一切终于尘埃落定。

  重大意义

  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

  《规划》的批复实施,使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发展布局更加清晰,政策支持更加有力。

  这是继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出台指导意见之后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河南省推进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三步走”工作部署全面完成,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这三步战略“走”出了中原经济区这条路子,“走”出了河南发展的新希望。

  从2010年提出中原经济区构想,到2011年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到2012年《规划》批复。河南人以一种脚踏实地、务实发展的态度描绘了一幅中原经济区发展的美好蓝图。

  在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张廷银看来,从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到国务院指导意见出台,再到目前《规划》批复,可以说,这“三步”战略一步比一步具体,一步比一步接地气。

  “中原经济区规划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行动方案,相当于国家为我们画好了图纸,我们按图索骥,必将事半功倍。”张廷银介绍。

  定位明确

  “五大战略”促进河南发展

  《规划》与国务院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相衔接,进一步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

  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在加快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联动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提供示范。

  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推进区域互动联动发展,发展壮大城市群,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支撑全国发展新的增长极。

  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强化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战略通道功能,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挖掘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影响力,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对于《规划》的获批,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郑州召开的中共河南省委全委扩大会议上透露,“规划对我们这些年探索形成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给予充分肯定。”

  河南省委党校教授张廷银告诉河记者,这五大战略定位既结合了河南实际,又放眼全国发展战略。五大战略定位把“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放在首位,说明从国家战略意义上讲,国家粮食安全十分之一的担子落在了全国粮食生产大省河南肩上。

  张廷银说,2011年之前河南粮食产量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至今仍是全国粮食产量超千亿斤的两大省份之一。处在这样一个战略位置上,《规划》要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

  “两不三新”

  成《规划》最鲜明特色

  “两不三新”,是河南省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它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规划》充分吸收和借鉴河南省的实践探索,对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进一步提升和深化,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并把这条路子作为《规划》编制的主线,贯穿于每一个章节,成为《规划》最为鲜明的特色。

  规划强调了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并用三个章节分别对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进行了部署。

  特别是《规划》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内容的单独一节,提出要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我们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规划》最为鲜明的特色,这条路子既能体现国家重大战略意图,又紧扣中原经济区发展实际,必将指引中原经济区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中原兴则中华兴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因论证倡导我国股份制改革、被尊称为“厉股份”的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设立中原经济区的时机已经成熟,河南抓住机遇,提出建立中原经济区,这是大智慧、大文章、大手笔,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将大大促进河南的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转化

  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在谈起中原经济区战略时说,我完全赞成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主要原因,首先是中原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十分重要,“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中华兴。”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说,现有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放眼中原地区,东南西北都有了国家级开发区,从平衡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讲,如果中原经济区不能纳入国家战略,那将是很大的遗憾,对实现其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堪称国内经济学界领军人物之一的樊纲见解独到,在他看来,中原经济区可以更多地承载人口、承载就业,从而改变中国人口版图,中原的发展对全国工业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待建立协调机制

  《规划》将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提到重要位置,指出,鼓励省际交界地区依托交通、物流、产业等优势,开展区域合作,打造中原经济区区域合作示范区。

  记者在联系采访中原五省多个地方发改委部门时,他们均表示,目前五省的区域协调机制“还没有一个成型的东西”。

  对此,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原经济区建设专家组组长耿明斋建议,可考虑在河南省发改委设立一个常设性办事机构,负责具体的协调对接事宜。

  “现在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想法。”安徽省皖北办区域合作处副主任郑仲向记者表示。

  “中原经济区内公共秩序的建立、产品质量的监管、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方面的合作都需要发挥政府层面的作用。”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认为,建立跨省的协调机制确有必要。

  中原经济区以河南为主,跨越五个省级行政单位。在此次国家规划正式确立中原经济区范围之前,河南与河北、山东等周边省份相关地市之间还存在一个“老中原经济区”的概念。

  “老中原经济区的协调方式是每年大家开一次会,今年在这儿开,明年在那儿开,商量怎么共同协作,也算是一个跨省协调机制。”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永苏说,像河北的邢台、邯郸,山东的聊城,原来就是老中原经济区的成员,有合作的历史。

  王永苏认为,这种“轮流坐庄”的方式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比如原来没有协调机制的时候两省交界处的断头路、桥梁等长期阻碍交通,协调以后的建设就好很多。此外在一些产业上下游的配合上、合作开发旅游线路上,都有一些商量和互补。

  耿明斋建议应建立起三个层面的协调机制:一是五省省级层面的,比如五省的发改委、主管副省长应该有个一季度一次或者半年一次的联席会;第二是30个省辖市外加3个县的县市长应该有一个联席会;第三是河南省和周围四省对接的机制以及五省相邻地区的对接。比如河南的黄淮四市和皖北城市群之间的协调,豫北和山东相邻城市的协调,安阳与河北、山西相邻地区的协调等等。

  融资租赁助力中原经济区

  近日,省政府金融办、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在郑州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建立长期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副省长张大卫出席签约仪式。

  张大卫表示,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坚持立足河南、服务河南,为河南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此次三方签约体现了工商银行、工银租赁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力支持,必将对中原经济区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希望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支持河南航空、高端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中小企业等行业的发展,在融资租赁领域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助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融资租赁”这个词,河南很多企业还不是很熟悉。据介绍,金融租赁具有融物与融资双重功能,就是金融租赁公司通过提供设备租赁而定期向承租人收取租金,通俗地说可以理解为“别人出钱买的设备供你来用”,当然,使用方需要支付“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