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让地产业、家电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看到商机。给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推动内需会起到一定作用。
城镇化本质是使农民富裕起来,消除城乡二元差距。而根据中国户籍计算的城市化率和根据常住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它们之间的差距高达十几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农民所分享的城市化收益和福利其实还很少。
城镇化,我国用3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但这种“大跃进”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小觑。
城镇化必然涉及土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低价征用制度,从农民手中转移的利益约有15万亿元,而卖地补偿给农民的不到其中的5%。土地问题已成为农业税取消后,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和焦点问题。
城镇化不仅要解决自身问题,也面临农村和农民问题。如果片面追求城镇化率的数据与政绩,任由问题累加,让城市化徘徊在改革的半程,表面看牺牲的是农民利益,实际伤害的是国家肌体,随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最终要由全社会埋单。
城镇化让更多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那么土地到底该怎么科学调配,城市空间到底该如何分布与构建,人口平权运动到底该怎么推进,政府在此间到底该扮演何种角色……凡此种种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成败。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户籍、土地二元分割为代表的制度设计缺陷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将日益突出。未来五年,要想进一步提升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与品质,就必须把户籍、土地改革向纵深领域推进,同时加快解决大量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快速聚集所带来的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污染、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社会治理结构滞后等“半城市化”难题。
长期以来,农民的收入一直低于GDP增长和城镇收入的增长,所以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尽管这两年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市,也不能说出现了拐点,因为现在基数差距比较大,虽然增长率比城市高,但是绝对的差距实际还是在拉开,只不过已经出现了和扭转这种趋势的一些迹象。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不能只有城市没有农村,工业的扎实发展和城市的可持续运转,离不开乡村的发展。同时,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乡村中国”情结,农村、农民和农业基因深入民族思想深处。正如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指出的,“城市中国”的到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百分比的变化,它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短时间能够发生的,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洗脚上岸的新城市居民,如何适应城市生活、工作,如何改变价值观念,融入到城市文明中,成为一个合格的市民都将是一次大考验。而国家如何安排他们的就业,技能培训、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社保等都需要系统考量。
从2011年起始,中国城乡人口比例发生巨大变化,仅仅是数字上的胜利,远远没有达到本质的改变。在城镇化进程中,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留下的大都是老弱病残,真正能务农的只有8000万人。对于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产业水平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来讲,这个数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城镇化之后还有许多难题需要我们破解,还有很多关系需要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