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曙松 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杨现领博士、华中炜博士也参与了本文的讨论与起草)
(续12月13日8版)
Fact 5: 从经济地理角度考察,中心—外围城市之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也不宜太远。
中心—外围城市之间的距离要适度,主要是因为:(1)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联系,以及生产与管理的分离,这使得工厂的理想位置既要与大城市中心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中心城市的高地价,又不能离得太远,在通勤范围之外,因为它的总部管理人员、供应商、银行家需要频繁往返于城市与工厂之间。(2)中心城市的“知识和技术密度”决定了它可以覆盖的潜在距离。经济活动在中心城市的集中度越高,房价和人工成本越高,只有高科技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能够承担高成本,其他中小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却只能在周边城市寻找落脚点。一般情况下,技术水平越高,中低端行业距离中心城市就可能越远。(见图表9、10)
如果表达得诗意一点,城市中心就像是一个喷泉,水压越大(代表技术水平越高),喷泉就可以喷得越高,它带的水花就可以散得更远,在风力的作用下(交通和运输网络),水花所能滋润的地理空间(外围城市)就会越广。
Fact 6: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上帝的资源恩赐可能变成诅咒,资源是一把双刃剑。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考察,拥有丰富的资源、地理的综合优势会使一个城市变得繁荣,石油资源丰富的城市是一个典型,但是它的富裕不仅仅是来自于经济上的技术优势,或者劳动者多么勤奋,只是因它坐拥了丰富的地下资源,这种繁荣往往来得容易,但去得也容易,因为它倾向于扼杀追求技术的动力。
从这个角度看,资源是一把双刃剑,既是财富的源泉,又是潜在贫困的祸根,这是因为:(1)自然资源并不“自然”,只有技术才能决定什么是真正的资源,内燃机发明之前,石油并不是资源。(2)自然资源价格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依附性,价格大起大落不利财富的持久成长。(3)资源型城市人均收入水平极高,高工资成为一种常态,使其他产业难以发展,另外,在这里,工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不想舍弃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些城市具有天生的“反对进步、反对改变”的倾向。(见图表11)
(二)城市的繁荣:“3D黄金法则”
基于以上事实,我们将一个城市繁荣的动力或者衰落的根源归结为一个“3D-黄金法则”:(1)Density,密度;(2)Distance,距离;(3)Division,分割。更高的密度、更短的距离、更少的市场分割意味着城市繁荣的机会最大。3D并非同等重要,密度是核心,只有在经济活动最密集、人口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才存在距离和分割问题。
1、Density(密度)——形成中心城市
密度是指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度,可以用单位城市土地面积所承载的GDP来衡量,单位城市土地GDP或单位城市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是比较合适的度量标准,因此高密度必然意味着劳动力、资本、技术在城市地理空间上更高的集中度,而这反过来又与生产、消费和贸易的规模经济相辅相成,因为:(1)单位货物和服务的固定生产成本越大,规模经济的效应就会明显,生产集中到一个地方的动力就越强,从而实现生产密度的提升。(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也是市场潜在需求最大的地方,贸易更容易实现。
原则上,越高的密度、越大的规模经济自然意味着越高的财富集中度。因此,随着城市发展,密度最高的城市也是一国之内,甚至世界范围之内最富有的城市,柏林、伦敦、巴黎、新加坡、维也纳等国际性城市每平方公里所创造的GDP超过2亿美元。(见图表12、13)
2、Distance(距离)——外围城市需要缩短距离
距离是指商品、服务、劳动力、资本、信息和知识穿越空间的难易程度,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概念,更是一个经济概念:(1)对于商品和服务贸易,所谓“距离”,最关键的含义是城乡之间、不同城市之间贸易活动的时间和交易成本,这取决于交通基础设施的位置、质量和便利程度,以及市场准入的自由度。(2)对于劳动力流动,距离往往会涉及到“心理成本”、文化差异、以及人为的政策障碍(户籍和移发政策),如果文化同质、政策自由,那么流动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距离、从贫困向富裕的距离就会显著缩短,反之亦然。
因此,城市化本身即是乡城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国内与国际城市之间距离缩短的过程,这既需要通过公路、铁路、航空、内河运输、信息网络等硬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运输和通信成本,建设一张高效的贸易网络;也需要减少或破除文化、语言、政策等方面的障碍,从而减少资本、货物、服务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无形距离”。
原则上,距离的缩短、运输和通信成本的下降会刺激贸易和市场范围的扩大,这反过来又促使生产集中于成本最低的地方,规模经济由此产生。只要距离足够小,极端情况下,如果运输和通信成本下降至零,那么所有生产将集中在同一地点,例如,如果全世界不存在文化、语言和审美观的差距(无形距离),全球电影产业很可能就会集中于好莱坞等少数几个中心。(见图表16)
3、Division(分割)——城市或者国家均须减少分割
这里的分割不仅仅是指城市之间的行政边界或者国家之间的地理国界,它主要是指对商品、服务、资本和知识跨城、跨国流通的限制性因素,如果不存在人为和自然的限制,我们就会面对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无界之城、无界之国”。通常,一城之内、一国之内、全球之内,更少的分割意味着更多的市场机会、更高的繁荣程度。尽管如此,现实之中,我们仍然可以观察到大量的分割持续存在,而顽固的分割之所以存在,通常是因为:(1)商品和服务贸易方面:行政边界、国界的存在,对内对外开放度不高(关税、配额、补贴),贸易保护主义使得跨越城际、省际和国际的商品与服务贸易不够畅通。(2)国际资本流动的金融管制。(3)国际移民的限制。
4、“3D-黄金法则”——更高的密度、更短的距离、更少的分割=有助于形成繁荣的城市
至此,我们概括了“3D-黄金法则”的基本内容,不过仍然需要进一步指出以下几个基本观点:(1)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城市繁荣的正相关关系必须通过“3D”才能得以确立,只有更高的密度、更短的距离、更少的分割才能保证城市的繁荣。(2)“3D”并非同等重要,在一省或一市的局部范围内,密度最为重要,城市化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城市的经济密度;在一国范围之内,距离最为重要,城市化的首要目标是通过硬性及软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来缩短物理上、经济上的距离;在国际范围之内,分割最为重要,城市化的首要目标是减少与国际大都市、国际市场的贸易分割和政策障碍。(3)市场和政府在驱动城市繁荣的过程应当保持合理的边界,一定限度的政府公共服务是必要的。城市化与繁荣的内在逻辑在于规模效应、要素流动、专业化和邻里效应等市场力量的发挥,试图阻止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政策行为都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比较,市场与政府协作的理想程度决定城市创造繁荣的速度及持久性。(见图表17、18)(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