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中影上影备战上市 中国电影“不差钱”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本组稿件采写 吴燕婷 冯璐 王晓辉

  策划词

  

  自2003年中国电影开始产业化步伐以来,历经十年砥砺,如今中国电影正经历着世界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阶段——票房迅猛增长,院线布局加速。除此以外,影视公司向资本市场的靠拢也渐呈风起云涌之势。

  今年以来,以横店系为代表的多家电影公司相继加入了排队上市的队伍,掀起一阵民营影视企业上市潮。而如今,两家影视传媒行业的“巨无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也加入了上市大军中。

  北京与上海的电影业“国家队”谁将率先登陆A股,业内业外人士都在关注……  

  当电影与资本

  擦出“火花”

  中影和上影的上市只是中国电影产业与资本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一个例证。记者从业内人士了解到,越来越多的PE资本正在摩拳擦掌准备进入电影领域,更多的地方电影集团也正在谋求登陆资本市场。

  据了解,目前已经进入影视投资领域的PE主要有经纬投资、北极光、响想电影、聚本传媒、唐德影视、能量影视等。据介绍,虽然目前整体投入的资本规模并不大,但是,随着中国电影票房的迅速上涨,许多PE都对影视投资表现出跃跃欲试之意。

  从目前投资电影业的收益来看,据介绍,从国产电影来看,整体回报率并不高,有90%以上的电影收不回成本。从上映影片数来看,2011年400-500部的影片,真正上映的只有200多部。而在终端,过去有三四年就能收回投资的,而现阶段由于电影院地点、城市、成本等的增加,造成回报率下降,投资回收周期延长至7-8年。但是,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据介绍,今年上映的《二次曝光》,其成本仅为3000万-4000万元,但其票房收入却达到了1.2亿-1.3亿元。

  实际上,2009年以来,电影产业利好政策相继出台。2010-2011年,与影视产业相关的主要政策法规10余部,从金融扶持到知识产权保护,从农村电影放映到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从影片贴片广告到税收优惠,无不昭示了国家扶持电影产业发展的决心。日前,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刚刚发布了四项扶持通知,分别对制片方、影院进行了返还已上缴专项资金、按票房比例予以资金奖励等形式的资金补贴。

  一系列的利好政策,使电影产业进入“大跃进”时代,据国家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营收达131.5亿元,相比于2010年101.72亿元总票房营收增幅将近30%;中国电影产量为791部,相比于2010年中国电影526部产量而言,增幅超过50%;中国电影银幕数达9296块,相比于2010年6266块银幕数,增幅超48%。

  与此同时,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影视制作与发行行业已经披露的投资事件为9起,其中披露投资金额的投资案例数为8起,投资金额总额达1.36亿美元。获投企业如建银国际财富管理、开信创投、信中利、汉理资本、清科创投联合投资的小马奔腾;新安财富创投、欧方德立投资联合投资的享弘影视;腾讯产业共赢基金投资的华谊兄弟等。

  影视公司上市风起云涌

  在传出备战IPO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两大电影“国家队”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影”)与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影”)两家中国电影业的“巨无霸”上市的进程终于揭开了面纱。对于这两家全产业链电影巨头而言,资本市场早已不陌生,而如今在A股跨出的历史性的一步,只是意味着电影产业与资本的更为密切的结合,在这场文化与资本的联姻里,华尔街与好莱坞的模式变得愈加清晰,商业电影繁荣的景象也似乎就在前方。

  

  影视“国家队”加入上市大军

  

  来自证监会的信息显示,在11月16日到22日期间,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两家“国字号”电影巨头加入了IPO“初审”队伍,拟上市地均为上交所,“国字号影业第一股”称号的争夺战吹响号角。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以来,中影股份出品发行了《建党伟业》、《新少林寺》等数十部影片,其控股、参股的6条电影院线,票房约占全国的40%。上影集团的现金流主要来自上影联合院线,该院线在全国73个城市拥有192家电影院、934块银幕,票房约占全国的11%。

  “中影和上影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国有文化传媒企业,具有民企所不具备的丰厚硬件资源和极具竞争力的软件资源,如拍摄基地、设备、演职人员、版权等。”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说。

  “中影酝酿上市历经多年,人员安排、资产分割等都已按上市的条件做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告诉记者,中影的产业链条完整,院线资产市场化程度较高,一旦上市,公司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中国民营影视公司入市求发展已有先例。2009年10月,华谊兄弟在A股挂牌,彻底打开影视公司上市的想象空间,此后,光线传媒、华策影视、华录百纳、新文化等影视制作公司也做出了上市的选择。2010年12月,以电影发行起家的博纳影业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内地首家海外上市的影视公司。目前,目前排队上市的文化企业不下30家,其中包括保利文化集团、万达电影院线、广州金逸影视传媒、幸福蓝海影视、东阳青雨影视、北京能量影视传播等。

  “上市可以促进企业完善自身运营体制,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这对于正处于转型发展期的中国电影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张会军说。

  

  中国电影渴望“航母”集团

  

  现实看来,即便是处于“黄金发展期”的中国电影业,也仅仅是刚刚迈开脚步,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全产业链有待完善。

  最新数据显示,在美国,每8600人拥有一块银幕;在韩国每4万人拥有一块银幕;在中国内地每12万人拥有一块银幕。这表明了,中国的电影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远远没有饱和。

  “中国电影全产业链刚刚起步。”饶恕光表示,“在中国,电影产业80%-90%靠的是票房收入,主题公园、版权等电影衍生品几乎没有,而在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票房收入仅占到30%。”

  “电影的制作、发行、院线都存在风险,一个院线需要5至8年的回收周期,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关系全局,所以,尽快发展全产业链的‘航母’集团,是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饶曙光说。

  从电影市场体系建设看,电影产业的内部分配机制有待完善。“作为电影的内容生产商,制片方相对比较薄弱,按照目前的分配机制,制片方的分成比例只能拿到43%。若按照电影产业的规律,理应达到50%。”张会军表示。

  据悉,日前中影、华谊、博纳、星美、光线等五大发行公司将联合向院线提出将发行方票房分账比例提高到45%。博纳影业CEO于冬称此次分账比例调整或在明年正式实施,并且根据新规定,所有上映国产电影的影院将会得到5%的电影专项基金返还款,届时上游的制片商和下游的影院均会受益。

  “文化产业,应重在‘文化’二字。”黄昌宁认为,电影集团上市,不应仅仅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更重要的,是促进中国的电影产业与国际先进电影产业并轨,进一步提高电影制作水平。

  “2011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131亿,放在经济领域衡量,其经济产出是很小的,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电影对年轻人意识形态的影响。”黄昌宁表示,离开票房谈文化,或者离开文化谈票房都是不对的,中国电影应该思考如何把产业的维度和文化的维度结合起来。通过文化育人,国民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才能反过来作用于电影产业的提高。

  相关链接

  公开资料显示,中影股份是由中影集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7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的,注册资金14亿元。上影集团则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技术厂、上海联合电影院线、上海东方影视发行公司、上海东方电影频道、上海影视乐园、上海美术设计公司、银星皇冠假日酒店等单位组成,是目前中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现代电影集团之一。另据公开数据显示,上影集团2011年主营收入为20.1亿元,净利润1.94亿元。上影集团的现金流主要还是来自上影联合院线。目前,联合院线在全国73个城市拥有192家电影院、934块银幕,2011年联合院线票房占到全国票房的11%左右。

  “国家队”上场, 民营公司没威胁

  华策影视全资子公司——金球影业总经理李文认为,中国电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做大“蛋糕”,而“国家队”上市显然对产业发展有利。

  11月27日,两大电影“国家队”——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影)与上海电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影)双双现身IPO初审名单的消息甚嚣尘上。

  事实上,证券界普遍认为这两家公司成功过会的几率极大。而在人们心目中,除中影、上影外,此后将有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也早已成为必然趋势。

  只不过,在中影、上影间,最终还将决出一家成为第一个上市的国字头电影企业。而较两家抢夺国字头“第一股”名誉更具看点的是,A股“民营电影方阵”将如何保住自身得来不易的市场地位?来势汹汹的“国家队”插上资本翅膀后又是否会对“民营电影方阵”产生冲击呢?

  

  国家队上市利于做大“蛋糕”

  

  对于中影、上影上市,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管理层对电影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所以他们上市并不出人意料”。

  就在日前,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还刚刚发布了四项扶持通知,分别对制片方、影院进行了返还已上缴专项资金、按票房比例予以资金奖励等形式的资金补贴。

  其中,最被业界所称赞的,当属《关于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创作生产进行补贴的通知》,该通知指出,未来将对进入市场发行放映的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按影片票房收入分档对影片版权方进行奖励,其中,票房达到5亿元(含)以上的可获得1000万元的最高奖励。

  频频发布的好消息,令业界为之振奋,而享受其中的不仅有“国家队”,亦有“民营方阵”。

  除此以外,接受记者采访的华策影视全资子公司——金球影业总经理李文认为,“虽然在管理层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今天的电影产业如火如荼,但相较国际水平,其仍显渺小。可见,中国电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做大‘蛋糕’,而‘国家队’上市显然对产业发展有利”。

  公开资料显示,创立于2005年的华策影视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民营影视企业之一,也是经国家商务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四部委批准的首批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不对民营电影企业构成威胁

  

  此番关于上影计划IPO的消息应属首次曝光,但中影拟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上市的消息却早已在坊间广为流传。

  目前,关于中影、上影IPO的具体情况,人们无从知晓。但据传闻,经过重组,现拥有20余个分子公司,又涉足房地产的中影,此番上市资产规模或达千亿水平;相比之下,上影则属于轻资产类别。

  “也许中影这样的产业地位及规模会更加吸引二级市场资本的眼球,但这并不代表A股民营方阵的业绩就不会出现亮点。而在产业层面,更具灵活性的民营企业也具有自身的优势”,一位券商分析人士表示。

  不少业内人士达成公识:“中国电影产业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几年前,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曾公开表态,通过上市改制,中影将更加适应市场经济。作为“龙头",中影的这一点改变对整个产业也是十分重大的一项利好。

  中影上市

  仍需迈过两道坎

  11月27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最新IPO申报情况显示,中影股份与上影集团同期加入IPO初审名单,上市主承销商分别为中信建投证券与中金公司。作为800多家IPO排队名单里的两家公司,中影股份和上影集团似乎并不显眼,但对于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而言,这可谓是一个新时代的起点。这意味着在经历了国内电影产业爆发式的增长之后,国家和省级的电影公司未来将通过证券市场与资本相连接,作为一项文化产业,电影工业终于获得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繁荣所必需的一大条件资本。

  尽管在行业中的优势极为明显,背后又依靠着迅速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再加上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中影股份的IPO之路似乎应当走得极为顺畅,但业内人士表示,在版权问题和进口牌照上,中影股份未来的IPO可能会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公开资料显示,中影股份许可经营项目为电影、电视剧制作与发行。一般经营项目为影片洗印业务,影院、院线的投资、经营、管理,广告经营以及进出口业务等。业内普遍认为,中影股份的优势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完整产业链的子公司,包括制片公司、制作基地、发行放映公司、影院投资公司;二是其长期积累的庞大的片库资源;三是垄断资源包括进口影片的独家进口发行业务,以及中国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电影频道等。

  “目前中影拥有国内最大的片库资源,但对于这些资源的版权争议正在日益增多。”一位从事影视产业投资的业内人士表示,在计划经济时代,全国30多个制片厂的电影全部由中影发行,中影是宣传者,因此对版权并没有界定。然而,随着对版权的重视程度的升高,随着各地方制片厂进行资本运作,对版权归属的争议也逐渐增多。此前1999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就曾对包括中影音像出版社等三家发行公司侵犯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等10家电影制片厂的电影作品著作权进行审判,认定前述3家企业侵权事实,并应承担赔偿。

  另一方面,对于中影所垄断的进口发行业务,业内也颇有微词“这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政府的职能,如果要上市的话,理论上来说应当剥离出去。”另一位业内人士则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放开进口片业务,真正打破发行垄断已是迟早的事。未来的进口片发行牌照或许不是“终身制”,而是会依据特定的考评标准,允许国有、民营等各类资本背景的电影公司公平竞争。实际上,中影新闻发言人蒋德富此前曾表示,中影集团拟上市的业务并不包括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由于进口片的引进是独家经营,将来可能会有一些政策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