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A股未企稳 实体经济好转或言过早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记者 秦小华 成都报道

  A股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表现在A股常领先于实体经济见顶和见底。尽管早先两个月的部分宏观经济数据呈向好局面,但从最近A股走势、宏观经济数据长期趋势来看,实体经济好转或言之过早。

  数据应注重长期趋势

  国家统计局最新经济数据显示,10、11月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均上涨回至50以上的荣枯线,尽管两月同比涨幅不明显,均为0.8%,但不少经济学家放言称,我国制造业触底回升,经济景气度上升。

  促使其得出中国经济反转的经济数据还有,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0240亿元,同比增长0.5%,10月当月实现利润5001亿元,同比增长20.5%。

  蹊跷的是,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按经济所有制类型分类看,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最高,股份制企业同比增长12.1%,私营企业同比增长16.8%,这明显与社会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偏差。

  从房价指数来看,今年5-10月,房价指数持续在-5.10%~-5.61%区间底位徘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值同比增长值,从去年12月至10月缓慢下跌,从17.10%下跌至14.10%,而且,累计人民贷款同比增幅维持区间震荡格局,暗示投资动力明显不足。投资、消费下滑明显,企业利润何来增长?

  银河证券5月2日发布的投资策略报告显示,根据2012年经济增长8-8.5%测算,全部上市公司盈利增长-1%到-8%之间,从季度环比增长看,上市公司利润有非常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季度环比测算的结果是,2012年非金融公司利润将下降13%。

  一个非常警惕的信号是,应收账款和存货增加明显,或拖累企业利润的持续增长。统计数据显示,10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82966亿元,同比增长15%,产成品30090亿元,同比增长8.3%。

  货币供应量与A股走势

  货币供应量与A股走势,对判断我国经济是否触底回升有很大的意义。在一个成熟的经济环境里,货币供应量、A股走势与经济向好三者之间,应该走势一致。

  货币供应量与A股的走势呈正向关系,也就是两者同涨同跌。在货币供应量指标体系中,与A股走向最为紧密的是M1-M2的差值。M1-M2的差值不断变大,说明资金宽余,交投活跃,经济景气度上升;M1-M2的差值不断变小,说明资金规避风险意愿强烈,交投清淡,经济景气度下降。

  从2008年2月至今,M1-M2差值指标与A股的走向来看,A股领先于M1-M2见顶和见底的趋势明显。

  A股2008年10月见1664底部,M1-M2于2009年1月见-12.06%低点;随后A股强势反弹,于2009年8月见3478高点,M1-M2于2010年1月走出12.87%高点。

  值得一提的是,M1-M2与A股之间趋势的背离,最有意义,常常预示着拐点的来临。

  2010年6月,A股见中期底部,在2319点筑底反弹,而M1-M2仍然下跌,并在2011年1月走出-3.29%中期底部,两者的背离,也预示着A股反弹夭折;2012年12月,两者再次出现背离特征,A股已跌破5月低点,并屡创新低最低现1957点,而M1-M2已走出5月新底-14.42%,呈反弹趋势,10月值为-8.58%。

  从两者正向走势关系分析,M1-M2必然随着A股的走低而持续走低,也就是说,货币资金会继续从资本市场撤离,选择其它收益率高的领域,或者选择规避风险的安全渠道。

  与之相印证的是,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从今年4月以来,人民币当月新增余额、当月新增企业存款余额、当月新增居民存款余额,同比涨幅均呈现持续上涨趋势,资金投资、消费意愿明显下降。

  工业生产未现好转

  工业生产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长期趋势均不乐观。

  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同比增幅呈单边下降走势,从2010年第一季度最高点11.94%,下跌至2012年第三季度的7.70%(如图)。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增长幅度,从2011年5月最高值25.8%下跌至今年10月份的20.75%,期间最低值在今年5月份20.15%。5-10月,投资总额累计增长幅度不明显,均值为20.43%。

  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幅度,也呈现单边下跌特征。从2011年10月至今年10月,累计增长从14.10%下跌至10%。

  唯一值得乐观的是,制造业经理采购指数(PMI)连续两月回升至50荣枯线以上,但能否持续回升,有待于进一步跟踪观测。

  数据显示,从行业大类来看,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7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3个行业同比下降,1个行业继续亏损。其中两大亮点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7.5%,但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增长主要受严寒天气因素影响,季节性周期比较明显。

  值得警惕的是,为经济提供基础原材料、能源及相关行业持续低迷,经济好转尚需时日。数据证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3.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14.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60.3%,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仍亏损217.4亿元(上年同期盈利)。

  受国家对房价、城市基础建设等调控,以及下游消费需求的回落影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特别是钢材生产型企业利润下降明显。而钢材的生产和需求量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扩张、收缩密切相关,如今钢材价格的持续走低,也是经济活动将持续低迷的明证。

  当然,不少投资机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充满信心的。国泰君安就乐观地认为,经济短期回升而长期趋稳定。其最新报告显示,中国经济主要靠地产和汽车驱动,三季度以来下游地产和汽车回升,并逐步向中上游传导,有利于经济短期企稳,预测四季度GDP增速将回升至7.8%,2013年上半年回升至8%,全年增速为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