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10月,四川食品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11.54亿元,同比增长16.42%,跃居全国第三。
“四川有效实现了食品监管同促进产业发展的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11月30日,在实地考察了食品生产企业、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后,国务院食品安全督查组一行充分肯定了四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并对四川省多项食品安全的创新举措给予肯定。
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和领导,得益于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监管。据了解,今年以来,四川省食品安全工作在强化监管机制、推进专项治理、保障重要节点、应对突发事件、构建诚信体系、加强正面引导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全省没有发生一起食品安全重大事故,一般事故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有效保障了人民饮食安全和促进了食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川省食安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省共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1934户,同比增加115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11.54亿元,同比增长16.42%;实现利税729.81亿元,同比增长31.32%,跃居全国第三位。在食品安全工作的全力护航下,四川食品产业正由大变强。
统揽监管全局
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食品安全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必须理顺监管体制机制,合理划分落实监管责任,在机构、人员、经费上全力保障食品安全工作顺利开展。”四川省食安办主任崔兆全表示,目前四川省食品安全体制机制正逐步完善。
据了解,为强化监管责职,今年四川首次将食品安全纳入对市(州)政府的目标考核,严格实行食品安全行政问责制、责任追究制和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并制定相关文件,细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
在监管体制建设上,省、市、县三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正逐渐加强,省食安办新增了内设机构和行政编制,省级主要监管环节的相关部门都设立了食品安全专门处室,新增省环保厅、省政府新闻办等5个成员单位。在监管力量较为薄弱的乡镇村社,倡导和支持乡镇(街道)建立食品安全质量协管员制度。目前,乡镇(街道)食品安全专兼职人员和村(居委会)协管员、信息员的覆盖率分别达到69%和86%。
突出重点难点
重典治乱顶格处理
针对食品安全的重点、难点领域,今年来,四川省进行分类整治规范。在食品添加剂和重点食品专项整治方面,先后派出了50多个督查组进行现场督查,排查和解决添加剂、乳制品、食用油、酒类、肉类、保健食品等领域的安全隐患问题290余个;在特色产品专项整治方面,重点检查辣椒、花椒、豆瓣和火锅底料中非法添加罗丹明B、苏丹红、碱性橙等工业染料的违法行为;在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方面,督促食用油脂生产和流通企业落实购销记录、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制度;在进出口食品专项整治方面,重点开展了进口食用油、出口肉类、进出口酒类产品等9项专项整治行动。
整治过程中,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实行顶格处理。为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提升违法成本,省检察院等13个部门还将联合出台《四川省办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涉案食品鉴定相关问题两法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以解决承担司法鉴定机构、安全风险评估、案件证据收集和固定等关键问题。
强化企业自律
构建企业诚信体系
“我们正在冲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企业。”11月30日,文君茶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将是企业提升质量管理和品牌影响力的一大契机。今年6月,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启动以来,已在全省食品企业中掀起创建热潮。
据了解,今年以来,省食安办、省质监局、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先后举办了有关食品安全的专题培训班1440期次,累计培训从业人员27万多人次。此外,还建立了企业公开警示约谈制度,对全省白酒、肉制品、泡菜、茶叶4大重点产业的200家重点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集中公开约谈和警示教育。着眼长远,省级层面还建立了食品工业诚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各监管部门按系统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分别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档案,把食品企业与业主名单以及其他相关信息链接到政府网站予以公开。四川省质监局出台了《关于建立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的意见》,明确了界定标准和管理措施,对首批列入“黑名单”的7户食品加工企业吊销了生产许可证,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