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玉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工具行业曾经经历了长时间辉煌:发展迅速、产品畅销、效益良好,成为机械行业中佼佼者。然而,步入改革开放年代,工具行业没有看到我们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创新的业绩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当代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正在对传统制造业包括工具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革的压力,致使五金全行业结构调整缓慢,整体服务水平停滞不前,和现代制造业对工具行业的需求之间脱节日益严重,造成工具行业最终陷入今天的困境。
数量扩张冲击出口市场
最近5年间,工具价格一再下调。有的企业甚至下调40%-50%,全国销量也只达到2亿件左右,可见生产过量罪魁祸首。
更为严重的是,在80年代中后期,由于对市场前景的乐观估计,我国的工具骨干重点企业不仅自身不断扩展,而且还培育了一大批联营厂,以增加生产能力。
但遗憾的是,由于受到人才、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以致观念上的种种限制,这些企业多数走的仍然是一条数量扩张型的老路,而且愈演愈烈,短短10年,总量猛增到10亿件,品种集中在麻花钻、建工钻、木工成套工具、卡尺等低档产品方面。
虽然数量很大,但销售额仅占国内市场总值的30%左右。虽然由于品牌、质量方面的原因,这些产品在国内外都没有进入正规制造业的工具销售系统,但在我国工具出口市场上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失误导致市场结构性疲软
五金工具行业在发展战略上的第二项重大失误,是对科技革命和国际制造业的大改造、大提高的浪潮反应迟钝。没有抓住契机,及时相应提升我国工具产品和服务的结构档次。
国外工具行业,为了赶上当代机械加工的发展要求,已下定决心,瞄准“三高一专”的新目标,彻底改变旧的发展模式,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种全方位的发展和提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智力投入。而此时,我们却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逐渐力不从心,退出舞台。
从这些发展和变化中,我们不难理解:停步不前的中国工具工业和飞速发展的国外工具工业差距拉大,是必然的结果。
最近几年,业内人士经常抱怨市场疲软,销售不畅。事实上是市场需求结构在调整,生产结构没有跟着调整,出现了结构性疲软。
要学会市场竞争生存之道
从我国五金工具行业的现状出发,大体上可以说:在传统标准化工具方面,我国产品的性能价格比在国内、国际市场仍有相当竞争力,这个优势要保持和发扬,也是我们发展的资本,但不要再犯盲目上数量、自乱阵脚的错误。
在“三高一专”的现代工具和技术服务方面,我们同国际强手的差距很大。但是,在国际工具业界,大而强的跨国企业是少数,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照样生存和发展。他们靠的是发挥专长,走小而专、小而强的路。
我国工具行业在向现代化过渡时,也要发挥特色,从小而专的台阶做起。特别是目前的大中型工具企业,不要高估自己的实力,在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同样要注意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切忌再犯铺大摊子、盲目发展的错误。
这种对企业实事求是的定位,反而会发挥全行业的整体优势,加速现代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