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版 公司调查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海南食品行业绿色崛起阵痛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特约记者王惠璋 海口报道

  自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被媒体曝光以来,引发了中国食品行业“强震”,一系列食品安全如同火山爆发,井喷出各种问题,可谓花样百出,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别人做不到。苏丹红、爆炸西瓜、地沟油、染色花椒、瘦肉精、假牛肉,毒韭菜、染色馒头、毒豆芽等,规模之大,频率之高,一时之间让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众矢之的,人人喊打。如何加强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便成为各级政府和食品行业的当务之急。

  海南省作为食品加工行业大省,在2012年6月27日,公布了《海南省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实施办法(试行)》。规定海南省内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内部人员,可对发生在海南省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举报,举报线索经相关部门调查属实,举报人最高可获50万元奖励。奖金之重反应出海南省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

  在食品安全谈虎色变的现阶段,对于海南食品加工行业来说,它们的发展现状如何?所遇到的问题在哪儿?又该如何应对?成为我们此次行业调查的重点。

  

  

  绿色崛起需夯实基础

  

  

  海南实现绿色崛起,最核心的支撑在于产业振兴。大力发展海南食品加工行业,加快海南食品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既可以有效延长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又能做大做强海南特色优势产业,为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夯实产业基础。

  海南食品加工企业依然是海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海南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9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57.09亿元,占全省轻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38.9%。实现利润总额12.8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9.63亿元;实现工资总额101368万元;在岗职工人数28028人。

  从各食品分行业实现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能力分析,罐头、软饮料实现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较高。罐头23.19万吨;软饮料42.11万吨;随着海南海洋产业的开发、海洋捕捞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品的种类不断丰富,已初步形成冷藏包装、鱼片加工、对虾加工、鱼粉加工为主的水产品加工业。2011年,渔业完成增加值152.22亿元,比上年增长7.0%;海南屯昌黑猪、澄迈福牛等特色高效畜牧业迅速发展。

  

  

  三大待解困局

  

  

  虽然,海南的食品加工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许多企业仍存在一些困扰生存和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原材料匮乏,生产成本急剧上涨

  

  由于生产原辅料(包括粮食、糖、油、水果、蔬菜、包装材料)价格全面上扬,劳动力成本上升,交通、能源支出增加,造成食品生产成本增加,给食品生产企业造成巨大压力,盈利空间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被视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成功典范,椰子深加工产业同样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随着海南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椰子出现大量供应缺口。

  随着海南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扩大,对椰子的需求缺口将会不断增加。此外,当前海南工业物流成本较高。拉一个20吨的货柜从海口港进出,“一进一出”港口都要收进港费、清洗费、保管费等十几项费用,费用比广州、深圳等珠三角一带港口还要贵,致使企业生产成本大为增加。如果没有附加值品牌根基和对原料价格的整体把握、资源整合,那么单靠一味压缩产品成本和管理费用企业是难以为继的。

  

  入市门槛较低,行业竞争无序

  

  众所周知,食品加工企业具有投资少、易上马、见效快、社会化程度高的特点,一般1-3年即可全部收回投资。门槛低,见效快对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是大多数投资者的起步阶段和完成原始积累的最佳选择。据海南省质监局提供的数据指出:全省共有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845家,而省统计局统计的规模上企业仅93家。  

  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海南食品加工企业存在小、散、乱现象较为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普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间恶性竞争、相互诋毁、相互压价、相互挤兑,导致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终端消费和流通环节的双重挤压下,会有相当多的一批小企业转型,要么沦为其他品牌的加工车间,要么制假售假。

  

  资金短缺,融资周转困难

  

  食品行业进入门槛低,全行业九成以上是中小型食品企业,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贷款难是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由于资金面的短缺,研发力量的薄弱,企业无法开展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潜力和竞争力较弱。

  2011年以来,食品加工业企业仍处于“购销倒挂”的不利局面,1-12月份海南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累计上涨15.34%,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上涨8.79%,购销指数差为6.55个百分点,加之今年人工成本上升较快以及市场情况受趋紧的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影响,企业融资难度加大,食品行业企业融资指数均处于不景气区间内。  

  通胀预期的出现导致货币政策偏紧,进而造成了企业融资成本的增加,使企业资金链面临更大考验。食品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加上近来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利息连续上调,使得企业无力扩大生产规模。相当部分企业仍处于原材料加工的初级生产阶段,财务制度不健全,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相距甚远,这也使得诸多食品企业难以把握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无法做大做强。

  

  机遇与挑战并存

  

  “十二五”时期,海南食品工业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既存在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证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战和压力。

  

  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全球已进入空前的密集创新和产业振兴时代,食品格局也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断向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愈来愈深刻地影响海南食品工业。党中央、国务院一向高度重视食品工业发展,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提出了食品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方向,给食品工业的初级农产品原料供给和消费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很多省市也把食品工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并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食品工业发展的宏观环境逐渐改善。

  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食品跨国集团空前活跃,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大举抢滩登陆我国食品工业,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资本整合,以专利、标准、技术和装备的垄断以及人才的争夺,将技术领先优势迅速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采用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手段大举进入我国市场,使我国竞争力尚不够强的食品工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挑战。

  

  食品安全保障难度加大

  

  食品安全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海南省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重点抓了两方面:一个是出岛出口农产品的质量监管。近年来,海南逐步完善了省、市县、乡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体系,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监管,并对2000多家农药经营企业进行资质专营整治,2011年瓜果菜抽检合格率为98.1%,水产品产地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9%,树立了绿色安全品牌。  

  再一个是岛内食品的质量监管,包括餐饮卫生以及地沟油、滥用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的查处。然而,食品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食品产业链的全球化增加了食品安全保障难度,工业发展和环境破坏导致食品的化学危害趋于严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使食品安全风险增大,保障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

  

  特色品牌创新再造

  

  

  目前,世界范围内农产品加工的趋势已由集散地转向原料产地,海南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特色农产品产地,未来农产品加工向海南转移是必然趋势。而盛产丰富动植物资源的海南,在岛内现有食品加工行业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如何加快将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转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优化结构集中布局,实现海南特色热带资源加工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海南丰富的农业资源如果要转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必须转变单一、传统的初加工思维,通过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利用科技力量,精深加工农产品,努力开发产品的功能和价值。目前,海南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足30%,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市场前景广阔。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与区域结构,积极适应食品消费需求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培育新的食品经济增长点,加快推动传统食品工业化,培育壮大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等产业,增强品牌企业实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食品工业企业群体。

  应增加食品科技领域的投入,建立以企业为应用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的创新战略联盟,逐步解决大企业技术和市场需求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脱节、中小企业缺乏科技支撑的问题,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有机衔接。加强食品原料质量控制、食品品质与营养、有害物迁移规律等基础研究,支持食品前沿技术研究,努力推进大宗食用农产品、特色传统食品加工等工业化、现代化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

  

  资金支持,大力培育特色品牌

  

  政府应大力培育海南特色品牌,高端化是优秀品牌的发展趋势,品牌是撬动市场的支点,是赢得更大发展的“孵化器”。采取多项举措,整合资源,加强品牌建设,打造知名品牌。政府应针对海南食品加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创造适合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规范小企业、小作坊经营。

  支持有能力的食品企业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种养殖基地;以产业链为纽带,建设“市场——制造——种养殖”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企业集团;以重点企业为依托,全面加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综合服务机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等的积极作用。围绕产品研发、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等环节,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建议成立椰子产品协会、咖啡产品协会,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保证产品的质量、价格和公平的竞争,推动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色品牌

  

  鼓励和支持食品加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现有生产设施、工艺装备进行技术改造,优化生产流程、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加强畜禽、果蔬、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支持小企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水平,开发“专、特、新”产品。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经营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降低管理成本,丰富市场营销方式。

  推动海南食品工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特色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集群。推广产业集群示范,依托经济实力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食品骨干企业效应,形成上规模、上水平的现代食品工业园区,完善园区配套功能,建立与海南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相适应的新型包装材料产业园。

  政府应大力扶持农民经济作物种植,积极引进优良品种种植。由于椰子种植周期长7~9年,占地面积大,一棵椰子树占地42平方米,一亩地种15棵,一棵树结果100个左右,一亩地年收入5000元,农民不愿意种。海南农产品深加工之路要想越走越宽,不仅要加强科技创新,利用好资源和区域优势,把产品品质做到最优,更需要培育一批热带果蔬、水产品、畜禽产品以及甘蔗、橡胶等产业园,促进农产品转化升值,带动农业种养植、科技服务、运销物流等产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