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 企业家报告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李世平 两河十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记者 汪洋 成都报道

  十年相对于历史只是弹指一挥间,十年对于一个人、一个企业则是关键十年,绝对性十年,漫长的十年,可以大写的十年,可以追忆的十年,愚者谈经验,智者观历史。我们就从十年前一次决定两河木艺的命运的研讨会说起。

  干了再说

  

  2003年初夏下午,天气渐热,中国美术界顶级大佬们悉数到达京城昆仑饭店,他们专门参加一个由两河木艺发起的《中华两河文化艺术雕刻长廊》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有: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沈鹏,著名画家、中国美协主席、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靳尚谊,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史树青,著名美术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美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常沙娜,著名文艺理论家、著名红学专家、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校长李希凡,美术教育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绵璐,著名书画家、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学院创始人范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唐克美,著名环境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绮曼,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化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著名画家、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龙瑞,著名画家、美术史论家、文化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陈绶祥;东方文化与美术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王镛,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等30余人。

  国学大师,著名东方文化研究者季羡林亲自起草一封贺信,让其秘书到场宣读。肯定了两河木艺保持广大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首先,李世平董事长代表两河木艺配合幻灯详细介绍了两河文化木雕艺术长廊。这是一部以中华两河文化为线索,反映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木雕构想,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民族精神的复兴,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话!

  两河木艺要做就要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作品,接着他具体分析了为何要做这样的艺术作品。清明上河图尺度太小,尽管是传世之作,但是不能涵盖华夏几千年的文明表现;上下五千年的作品出过很多书籍和石雕木雕作品,然而只是从历史、人文脉络来展示中国灿烂文明,显然没有完全展示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民族等文化内涵,长江黄河有人研究,但没有一个把这两条大河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展示,都是单一的研究展示。我们知道黄河是母亲河,长江是父亲河,两条大河完整地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全貌,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预留了做两河文化的拓展空间和机遇,他详细阐述了艺术雕刻长廊中的“黄河”、“长江”两部分均涵盖地理、政治、人文、宗教、民俗、劳作、生息、服饰、艺术、交流等十个方面内容。

  与会专家对于两河木艺的两河文化充满了好奇,给予了支持和肯定。但是对于一个民营企业家完成《中华两河文化艺术雕刻长廊》提出质疑。第一个提出质疑的是史老,他首先肯定两河木艺的大胆追求,赞赏勇气可嘉,话锋一转道:乌木本身就是文物,四川为何不管起来?听到李总描述,雕刻工程很大,3600米,国家都做不成,你一个私人老板怎么做得成?史老的质疑像一枚深水炸弹,激起千层浪,会场情绪沸腾,反对声一边倒。范增发言,同意史老意见。常老比较中性地给出建议,两河文化的确很大,我看能不能先搞一个完整的清明上河图?李总当即表示不考虑别人已经搞过的作品。一直认真听着各位意见的文学批评家刘梦溪开始了颠覆性的发言:听到在座各位专家发言有失偏颇,专家们一事无成,那一个事情是专家干成?为啥不让李总干了再说!光听描述就激动人心,李总下了决心要干这件事就让他放手干。

  话音刚落,范增立马接着表态:我收回刚才的意见,赞成刘老意见。范增由质疑到赞成,其实折射出与会专家的严谨作风与求实态度,会场气氛一百八十度转弯,专家们达成共识,欣然接受专家顾问聘请书。李世平董事长一颗悬吊的心落地了,事后他谈及此事,感慨地说,专家们持怀疑态度很正常,不奇怪,大家站的角度不一样,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才是专家的独立人格。通过研讨会,更加坚定我一定做下去。我做这项事业是属于国家的不是我自己的,我不是有多么崇高,我只是觉得,做好它是我的义务和梦想,两河文化本来属于中国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义务来爱护她、推广她,她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来做这件事只是起到一个开头,毕竟我的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做成功。

  会议在风声水起中开始,在风平浪静中结束。李董事长感该万端,始于乌木成于乌木。

  

  有缘乌木

  

  一次偶然机会,李世平开始了漫长的艺术追梦。

  那是在1999年5月的一天,李世平董事长到雅安出差,路过芦山县,看见道路两边堆放了不少乌木和乌木根雕。对于乌木的最初认识来自于当知青时代,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毛主席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同时号召全国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挖防空洞时挖出不少乌木,其中有一根很大的麻柳树乌木表层泛黑,树心泛红,还没有完全碳化,当时人们都不知道这是乌木,生产队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说,听爷爷的爷爷说过这叫乌木,特别耐腐蚀,硬度如铁。

  李总好奇地下车去看这些堆积如山的乌木,老板不在家,他留下电话,然后开车返回成都。在路途中接到老板电话,第二天李总开车直奔芦山,连根雕、乌木全部买下。这笔成交完成一位商业人士开始朝雕刻艺术领域的多轨发展,也让李总走上一条为艺术献身的漫漫长路。

  然而起初,李总并不十分清楚这些木料拉回来有何用处,但他清楚这些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一定是会用上派场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还不清楚具体要做什么,但知道这样做一定是正确的,这就是趋向性问题。李总从卖乌木老板那里得知四川地区乌木很多,且很便宜,那时乌木的真正价值还没有被人们认识,河里淘沙石、基建平地、矿山开采、炸山开路,都会挖出大量乌木,乌木硬如磐石,阻燃性好,沉重异常,当地百姓并没认识其价值,乱堆一起。家里人起初并不理解,怎么把这些看起来极不起眼的黑木头堆积如山,又不知道有何用处,花的都是辛苦挣来的钱呀,有些不理解,甚至反对。

  这是冥冥之中蕴藏着从偶然到必然的博弈过程。在03年之前一直不知道这些收集的木料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作品,但李总十分清楚,绝对不能搞世俗的作品。这是他的原则也是他的追求。因此在没有确定搞什么样的作品之前,他依然没放弃继续收集乌木。几乎每年他都会拿出很大一部分现金来收集乌木。浙江、北京、台湾很多老板都来四川收集乌木,他们看到了乌木的巨大商机。但是李总迄今也没有为这些所谓商机所诱惑,依然按兵不动,心中涌动着创作盖世之作的宏大理想。

  

  缘于高度

  

  机会总是钟情于有准备的人。

  时间回到北京昆仑会议的前5个月的一个下午,成都春天到来了,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李总心情十分地好,他约了几位朋友喝茶摆龙门阵,话题自然离不开乌木。在座的有位20出头的女孩子许丹,一双漂亮的明目不时地驻留在谈话的前辈身上,时而还插几句话。开始李总并没有把这个与女儿年纪相仿的女孩的话放在心头,但对她的见地还是认同。许丹表示对乌木艺术很有兴趣。

  这是一个气场非常匹配的聚会,决定两河木艺的发展方向的头脑风暴的前奏。拉开了两河木艺的宏大序幕。

  第二天许丹到了崇州羊马,看见几万立方的乌木,感到非常震撼,佩服这位企业家有一颗浩大的雄心。她感到她的艺术追求与李总大开大阖的艺术理想不谋而合。

  这位刚从美术学院毕业几年的女孩,长着一个圆圆的智慧头脑,大气磅礴的男性思维,小女人的情怀,气质极佳的艺青,三位一体有机结合,使她成为两河文化雕塑的艺术总监,真可谓小丫扛鼎,不改颜色。她当即对李总说她有资源,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尽一份力量,一起来实现这一伟大梦想。

  李总半信半疑地决定让许丹先试水,毕竟这是一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艺术工程,是需要巨大资金支撑的项目。

  很快许丹到北京湖南上海等地四处联络,找到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院,研究生原副院长孙建军,孙建军收集了大量的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资料,并长期在两河采风,对两河文化有深刻理解,他欣然接受两河木艺的邀请,参与两河文化艺术长廊的文案设计。现为湖南美术出版社副编审,先后策划主编了《中国吉祥图像大观》 、《中国民间青花瓷画》、《中国民间美术丛书》、《国外民俗美术丛书》、《湖南民间美术全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农民画》等书籍的左汉中,也受两河木艺邀请加盟策划团队中来,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戴顺智,擅长民间美术研究,著名民间工艺研究专家、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民间的技艺传承有深刻造诣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王连海也接受邀请,许丹带队,一行五人来到成都,开始为两河木艺把脉。

  中国上下五千年题材非常符合要表现的内容,但是有现成的木雕石雕,题材撞车,然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尽管也有人做过,但是只是单一的一条河流的表现,没有深入挖掘丰厚的历史文化自然山川风土人情,人文精神,没有把两条河流融为一体来表现,最重要的是两条河流分别为母亲河、父亲河,体现的中华文明的高度统一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史学界也没有人把两条河流文化放在一起来研究,这是需要大智慧大勇气大气场来最终达成统一意见:两河文化。对,做两河文化,李总一锤定音,开创了中国木雕艺术的大场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诗篇大制作。

  大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大是一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气,大是一种壮士扼腕肝胆乾坤的决心,大是一种蕴含着龙之传人血液里面的宽阔胸襟。

  李总的思绪已经跳出刚才激动人心的定调,他开始理性思考,这篇大文章必须站在历史高度,站在时代高度,以两河文化来传递中华文明,落地必须放在用自然科学、地缘政治学,大地理学观点来看待两河文化的地理文明;用历史观、社会学、人类学为地理学背书将带给世界无限惊奇与思考。同时必须紧紧抓住5000年民族大融合,高度文明、高度自治,高度统一,从文化高度认同层面上,提升到中国几千年立于世界不败之林的政治视野上,这就文化立国之本。

  五人形成的核心团队开始细致分工,梳理两河文化的经络,长江黄河为两条平行的主轴线,统一在两河文化的命题上面,大一统就是中国的历史真实写照,因此必须把台湾、香港、澳门也考虑进去。

  他们开始分别写文案,确定《两河文化》体例及分类:绘画长卷以相对文化圈区分,沿两河流经地域省市顺序排列。

  核心团队成员在完成体例和分类工作并分5大片区开始寻找白描画家。寻找工作辛苦繁琐,在很多时候,与那些白描画家一谈起两河文化的蓝图都很激动,当即承诺一定干好,但是在交稿时质量参差不齐,有的长时间拖起,这令大家很为难。于是他们开始调整思路,以专家领衔邀请了中国十大美术学院的教师、研究生及名家参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以及南京艺术学院、云南师大艺术学院等艺术院校师生共同绘制,其中包括台湾港台澳门在内的艺术家。

  《两河文化木雕艺术长廊》的先期白描长卷和文案终于赶在昆仑饭店专家论证会前完成。

  至此,李董事长开始把两河文化雕刻的总体设计重担放心地交给了许丹。

  

  十年坚持

  

  开弓没有回头箭。

  当白描画稿和文案再一次呈现在李董事长手中时,他才感到沉甸甸的压力真正到来了。雕刻工人、土漆工人、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哪里去寻找。四川不是出木雕师傅的,只有在福建浙江那里去请。

  从浙江、福建、江西一下来了100多人,其中东阳来了70多位,还重金邀请原专做出口木雕作品的东阳木雕厂方可成设计师,他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技术指导。方可成设计师当初不敢轻易开始雕刻《两河文化》,就从雕小物件着手。上手之后才开始探索性的赏识雕刻《两河文化》,新的问题出现了,开始实行计件工资制,这些雕工只图快,雕刻粗糙,达不到要求,白描稿的一些线条无法雕刻,李董事长带领大家反复琢磨,技术攻关,问题一个个突破,辞退不合格的工匠,又重新招一批雕工,同时有意识招了一些粗懂木匠活的川籍工人,就这样通过不断洗牌,不断筛选,不断实践,摸索出一整套管理方法和雕刻技法。很多工人在厂里一呆就是十年,技术日趋成熟,成为雕刻骨干。

  两河木艺在高峰期雕刻工多达200多人,日常还保持在八九十人左右。开销巨大,一年发工资就上千万,还在不断的添设备增场地,但是十来年,厂里没有卖出一件乌木作品,这就给两河木艺增大压力。更致命的是乌木年年上涨,《两河文化雕刻艺术长廊》3000多米,需要用料巨大,紫檀十木九空,乌木则是十乌十空,乌木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乌木的价值。一根木头的实际可用料很少,只有再投入。李董事长做事非常认真执着,认准的事情必须干好,做成,他认为这项事业不是他个人的事,不是家族的事,是国家的,只要国家支持,做成世界第一的艺术也是很容易的。

  当初的理想升华为国家荣誉,民族骄傲的高度,就增添了几分责任、几分担当。当把乌木艺术上升为非物质遗产的高度和认识,身上的担子就更加重了。李总在四处收集乌木的时候,发现民间还散落了大量的古旧家具,建筑构件,门窗,这些都应该得到保护,这些东西都是一种文化符号,文化遗产,如果让这些古旧物件散落在民间,得不到好生保护,那将是我们这一代的失职。该是保护的时候了。因此李总一面收集乌木,一面收集古旧物件。厂里也是一边雕刻两河文化作品,一边修复古旧家具。两条线齐头并进,一次在邛崃就收购了古旧门窗一万件。收购了这些东西,李总并没有像一些打着收藏协会旗号,专干倒买倒卖勾当的人那样,捡个差价。他还有个这想法,民间个人有义务保护这些将消失的文明,但是个人未必能够保护好这些东西,因此必须有一定实力又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企业来收购,并加以修复抢救。

  真正热爱收藏的,保护文化的少,牟利的多,要收藏就要做多纯粹一点,保护遗产就不应该有私心。收藏界一种观点,以收藏养收藏,我不赞成,对于文物来讲,每一件都是孤本,民间有很多人附庸风雅,不懂得保护拯救,也不具备修复能力,修复不了就毁掉,这是很可惜的。

  两河木艺收集回来的大量古旧家具,有的残缺不全,有的得严重被虫蛀,必须尽快修复。但是木工很难找,尤其是修复古旧家具的师傅更难找,他就着手培养本地木匠。修复这些古旧家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材料一定要大体相当,尽量寻找老料,老料只能在一些被拆的老房子找一些有用的房梁构件,这项工作也十分艰辛,一年有半年光景他亲自开车寻找,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他收集的各类古旧家具门窗物件,超过几万件。

  有个很纠结的问题开始一直困扰着李总,这些民间宝贝怎么修?是修旧如初,还是修旧如新?带着这样的疑问,他开车全国考察,重点放在古镇、家具博物馆。在上海黄花梨家具博物馆,给他很大启发。那些古旧家具,修复如新,上了一层蜡,光彩照人。他想,如果古旧家具不进行再次修复,给人以破烂不堪的视觉感受,就谈不上是美,如果不进行保护性修理,怎么谈得上哪个保护?再现昔日辉煌!再有,故宫如果不修复,如果还是明清时期的那样,看到的仅仅是灰头土脑破败不堪的样子。只有修复,才能还原皇家帝王的本色。

  他连续多月的纠结一瞬间霍然释放,我应该挑战文物界的观念,在尊重传统、尊重古人的前提下,用原来的材料修旧如新。这里有个严格界定,不是所有的都修旧如新,要有所选择,比如原本就比较成型的品相保存较好的古旧家具,就不需要修复,要保持原有风貌。

  古旧家具修复中贴金是个很关键的技术,但是古人并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记载,两河木艺工人在探索中发现应该与土漆工艺结合到一起使用,土漆工序很多,在土漆还没有完全收浆之前,贴上金箔,这样就保证了金箔的亮度,修复的家具才有品质。

  正确的思路决定着正确的道路,两河木艺在雕刻与收藏两方面投入上,显示出信心和勇气,由当初的兴趣爱好转换为责任与义务,上升为民族文化的保护的高度干起来就十分有意义。

  

  十年追梦

  

  问起李董事长,为何十年不卖出一件作品,为何十年不卖出一件古旧家具?他的回答超乎我们的想象。他说,只要是历史痕迹的老家具,都有故事,这些家具是有灵性的,哪怕是一根老木头都是历史的碎片,历史记忆,拯救与保护这些古旧家具最好的做法就是合理地用起来,我想待时机成熟,做个体验式博物馆,让现代人在博物馆中体验古人的生活,感受先人的传统文化。历史与现代的结合,这就是传承与保护。

  因为李董事长的执着坚守,两河木艺的文化底蕴达到一个超越一般家具博物馆的高度。下一步李董事长提出总体思路,拟设立两河文化博物馆,藏品全部来自企业的长期收集整理,将分类陈列中国明清及近代古典家具全系列共约2千余件藏品,包括约600余件各型花床、500余件各型配套椅子、风格多样的1000余件衣柜、100余件罗汉床、200余件神龛、100余件妆镜台、300余件条案几桌,50余件餐桌以及300余件其他家具种类藏品;拟设立的古典家具专题体验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已知的古典家具藏量最大、品种最全的民间木艺收藏机构。

  与此同时用自己收藏的木窗木门以及建筑构件,完成一个古镇的修建。他说,收集的物件足以修复还原100个院落,也就是宽窄巷子的两倍多的规模。李总的信心想法,也得到很多专家学者认同,很多地方的政府也非常看好,提出要进行深度合作。其中,深圳市政府派出市委秘书长,专程来成都表明诚意,愿意修建一个博物馆两河木艺提供展示空间。李董事长却难舍家乡情结,婉拒了深圳的好意。他希望把根留在四川,回报故里。

  一开始就在反对声中成长的两河木艺两河,用事实回答了质疑,展示了一个企业家的博大胸襟,两河木艺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企业。

  十年磨一剑,两河文化大型乌木雕刻长廊明年就大功告成,届时震撼魂魄的大制作将展现在国人乃至世界面前。文化兴国的时代已经到来,两河木艺的实践就是一次文化自觉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