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士很少,能把中医药学术研究转变成企业经营,并创造利润的院士就更为少见。吴以岭用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等药味,另外加入人参、檀香,最后研制而成通心络胶囊,书写出一位科学家和企业家创业的传奇。
1949年出生的吴以岭,挫折很多,但经历并不复杂。从小到老,吴以岭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中医药行业。 历经20年创业,以岭药业终于在2011年7月28日成功上市。不过,比上市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更加难得的是,吴以岭还是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而且是中国罕见的中医药院士。
中医药院士很少,能把中医药学术研究转变成企业经营,并创造利润的院士就更为少见。 吴以岭从1992年创办河北以岭医药公司,到1997年顺利完成第一次创业,5年间,吴以岭将自己研发的通心络迅速推向市场,其创立的以岭药业也从一穷二白增加到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
吴以岭发现通心络处方,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吴以岭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与糖尿病专业读研究生,在研究与学习中,吴以岭发现,活血化淤是中医诊治这类疾病的传统方法,但这种方法只关注了血管内血液的粘稠梗阻,而忽略了对病变血管本身的治疗。那么,有没有一个方剂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呢?
后来,在一些关于络病的典籍记载中,吴以岭找到了破解难题的方法。1982年底,一个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特处方终于问世,吴以岭把它定名为通心络。
开出这个处方来以后,有的老中医说:吴大夫你这开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一堆虫子。这里所说的一堆虫子,便是现在通心络配方中看到的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等药味,另外加入人参、檀香,最后研制而成通心络胶囊。
但之后给病人的治疗效果,却让老中医大跌眼镜,通心络也逐渐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剂良药。
直到现在,主要用于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通心络仍旧是以岭药业的最主要产品。 通心络这道成就吴以岭院士身份以及亿万身家富豪的独特处方,看似被吴以岭偶然发现,深入探究,却发现又有许多机缘在这其中。
吴以岭出生于河北故城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吴世升便是地方上很有名气的中医,祖孙三代积累了大量的医学典籍。
年轻时的吴以岭,原本想学物理,但天不遂人愿,读高一时赶上了文革,他只好中断学业返乡随父亲行医。40年前不像现在,病人动辄到医院打针吃药,往往是依靠乡间的医生抓几服草药了事。正是这11年的乡间行医生涯,让吴以岭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也让他有闲暇将家中医药典籍通读理顺。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他用一个月时间补习了所有高中课程,考上了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上大学刚一年,几个老师觉得他知识扎实,又有多年学医的积累,就鼓励他报考研究生。凭着多年的积累,吴以岭只用3个月的时间就补完了大学5年的课程,并在1979年9月被南京中医学院录取为首届硕士研究生。而学业的继续,也让吴以岭对中医药的理解更加系统与深刻。
现在,每周二吴以岭都会亲自接诊,雷打不动。他坚持认为,只有亲自诊断病人,才能知道药效如何。
但比起20年前自己骑个破自行车,蜗居于没有暖气的陋室,辗转各地销售自己的药品,现在的吴以岭,担子轻了很多。毕竟儿子吴相君和女儿吴瑞在公司做事,管理经营方面大可交给经理层去做事。
(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