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1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你网上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商家抓住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朱文科

  

  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过着很安逸的日子,突然有一天开始收到周边大型超市的广告,推销各种母婴用品。父母很愤怒,抗议商家的广告打扰了他们平静的生活。一周后,女儿告诉父母说,她怀孕了。

  这是近期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流传的一个故事,来自美国一家社区报纸的报道。这则报道还有一个细节:这个女儿回忆,在她家收到推销广告前的一个月,她经常在社交网站上与男友讨论婚礼,并搜索与孩子有关的信息,正是这些行为,将她怀孕的秘密“出卖”给了周边超市。

  《纽约时报》今年年初提出了以互联网云计算为基础的“大数据(Big Data)”概念,前面这个故事就是“大数据”的典型案例。不妨这样来理解:我们在互联网上的每一个行为,都可能告诉网站我们的兴趣、爱好、职业、收入、潜在消费需求等信息,网站可以据此进行匹配性极强的信息推送,特别是商业营销。

  百度、谷歌等搜索巨头做起这个来,有着天然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360周鸿祎削尖脑袋想挤进来,搜狐张朝阳主动加入口水战的重要原因。

  

  聪明的搜索引擎

  

  百度、谷歌这样的搜索巨头在数据中“沙里淘金”,其武器是用户。比如,某一个时间段内,足够多的用户搜索同一内容,这个内容就可能成为营销重点。或者,同一个用户,在一段时间内多次搜索同一主题,那么这个用户也有可能成为某类商品的潜在消费者。

  谷歌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谷雪梅在9月6日举行的一场云计算峰会上说,从8月份起,《中国好声音》一直在搜索排行榜上领先,高峰往往出现在新一期节目播出之前,这个时间就成为搜索广告投放的抢手货。

  这只是最简单的“大数据”应用,对于百度、搜狗这样的本土互联网公司来说,用户能帮他们做的,远不止这些。

  百度的产品包括搜索、百科、贴吧、地图、浏览器、网址导航等,搜狗则有输入法、浏览器、搜索、网址导航等。无论用户使用哪一类产品,都会给他们留下有用的信息。当我们感叹这些互联网产品“真好用”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往他们的荷包里扔进去几个硬币。

  比如,当一个杭州网民在百度的不同产品中搜索“厦门”这个关键词时,百度会据此判断,该用户极有可能计划去厦门旅游,进而向用户主动推送酒店、机票、餐饮、购物等旅游信息,这其中,当然少不了那些向百度支付推广费用的商家。

  百度在世界大会上正式开放云服务,个人存储空间高达100GB,同时向开发者提供LBS·云、百度移动云测试中心(MTC)、百度应用引擎(BAE)等所谓的“7种武器”。

  不可否认,开放云服务,对于扩充个人网络存储、降低开发者成本都有很大的帮助,但同时,这个服务也会让个人和开发者为百度带去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个人云”可以存储通讯录、相册、视频、文库等,而开发者的所有数据都存储在百度云端。

  

  企业营销新渠道

  

  亚马逊CEO贝佐斯曾经表示,如果有100万个顾客,那么就要为他们打造100万个亚马逊。这就是所谓的“精准营销”,“大数据”使其成为可能。

  2011年,全球最大广告主之一的宝洁公司,与百度共同组建了百度宝洁联合实验室:以百度的大数据库和宝洁的全球消费者资源库为研究材料,绘制“消费者画像”。所谓“消费者画像”,就是要通过网上行为,比如浏览哪些网页、听哪类音乐、关注什么话题等等,将他们立体还原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开发和营销。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乐事集团正在研发一款新口味薯条,这家公司没有请专业调研公司,而是一款游戏类的Facebook应用,收集受访者对于新口味的建议。结果发现,啤酒洋葱圈口味在加利福尼亚州最受欢迎,而在纽约,西班牙油条口味则是大热门。

  大众点评7月份发布的新版移动客户端,其核心价值也着重体现用户数据调研和用户行为分析的结果。通过“摇一摇”功能,结合用户的使用时间、习惯、地理位置三个维度以及用户的个性偏好来推荐合适的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