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 华
烟斗的材料除了最古老的陶土和最常见的石楠木树根以外,还有众多的木材可以取料,如海柳木、樱桃木、枫木和紫檀等,只要满足质地坚密、不易燃烧的特点即可。
玩家级的烟斗材料最有名的当属海泡石(Meerschaum)。这种材料的质地类似以前老太太用来磨脚底的浮石,原由火山喷发的熔岩包裹了无数的气体微沫而成,轻盈、透气、吸水。只不过老太太的磨脚石里通常混有较多的杂质,呈灰黑色,而世界上最纯净的海泡石产于地质史上多火山的土耳其地区,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稍次一等的出产于非洲,质地不似土耳其海泡石般洁白,而接近亚麻布的本白,表面间或会有一点微小的杂质痕迹。笔者曾觅到两枝非洲海泡石外包裹皮革的烟斗,由一家英国公司在现在坦桑尼亚的地方制成(坦桑尼亚原为英国殖民地),其上刻的产地名仍为Tanganyika(坦噶尼喀——坦桑尼亚的原地名,1964年建国后改用现名Tanzania)。虽是前朝旧物,但居然从未被使用过,所谓“新的旧货(new old stock)”。该物原为一家小烟斗公司收集的样品,后被尘封数十年,辗转落于笔者手中,其存世竟至少与笔者的年龄相当,恍然间不无沧桑之感。非洲海泡石与英国传统皮革工艺的结合,既赏心悦目又功能合理,可惜这种别致的烟斗型制再也不见于现在各烟斗厂的目录中。
可称为烟斗中极品的大概要算产于南非的Calabash烟斗。其外壳用的是非洲的一种树果,在果实尚未完全成熟时,用器具箍在果实的外面,强迫其长成弯曲的形状(这个过程有点像日本人制作方形的西瓜),等果实成熟,外壳变硬后,掏空里面的果肉,塞进用海泡石制成的衬里,便成了著名的Calabash,据称是福尔摩斯在他贝克街寓所中最喜欢使用的烟斗。
至于可玩可赏,烟斗更是可圈可点。当然,这在相当的程度上已上升到唯美的层面,与实用性无关。既然是唯美,便无一定的标准,完全由玩家见仁见智。唯一起作用的倒是经济学的价值规律——物以稀为贵,只要是稀罕的,便是好的。
玩家们一般均认所谓“直纹(Straight Grain)”或谓“火焰纹(Flame Grain)”为上品,因为这种花纹的木材最为难得,所以价格也最高。有砂眼的材质一般被认为较次,价格也较低廉。另外,手工制品尽管不如现代的机器制品在尺寸上那么精准,但价格往往较高。
在功能和结构方面,虽然烟斗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但还是有不少厂家在细微处动足脑筋。如Peterson设计的系统烟斗(System Pipe)可以防止烟嘴中的唾液倒流至斗钵中。而迄今为止设计最为科学、使用效果最佳的烟斗当推英国的Falcon。Falcon的烟杆用质轻的铝金属制作,表面有花纹,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易于使烟雾降温,斗钵是可以拆卸的,下方有蓄积水分的结构,使得烟草燃烧时产生的水分积聚于此处,而不会在抽烟时发出“噗、噗”的声响,入口的烟又干又凉爽。不过,Falcon的缺点在于外型过于科技,加之金属件的加工有欠精细,使之更像一件实用的工具,而不是可堪把玩的玩具。
普通烟斗在抽完后不能即时把烟嘴从烟杆中拔出清理,须待之完全冷却,不然,由于有机材料的收缩率并不是恒定的,烟嘴和烟杆的连接处可能会逐渐变得太松或者太紧。而有的厂商却将连接部的一端接触面设计成斜面,这样便成为随时可以热插拔的“军用柄座”。军用柄座通常一端的材料为金属,另一端为塑胶或橡胶,但笔者收藏的1960年代的一枝丹麦手工烟斗也为军用柄座,其烟嘴由天然橡胶制成,连接斗杆和烟嘴部分的柄座却以鲸鱼骨制成,一见之下,情不自禁地为其另类的设计和样式所动,必先收入囊中而后快。
一般树根制成的烟斗不能连续使用,因为抽烟时产生的水分(烟草中所含水分及唾液)如在斗钵内积聚过多,会影响烟草的口感,因而在抽过一、两斗后需要“轮休(Rotation)”一、两天。这,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正中烟斗客们的下怀,因为这样他们总有正当的借口为自己购买下一枝烟斗。当然,海泡石、陶瓷或陶土所制的烟斗是不需要轮休的。
烟斗的外型式样变化更是不堪一一道来。可称为经典的造型就有二十几种,在这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更多,加上所谓“自由式(Freehand)”,实在不可尽其数。好在大部分主流产品都只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一点个性,真正惊世骇俗的设计尚在少数。细长、优雅如前述Churchwarden者适合在家中独享清凉的醇烟,而对户外活动的爱好者则有所谓运动型的烟斗,烟杆短而粗,烟斗客叼在嘴上时,下端正好靠在下巴上,减轻了牙齿的负担。
说到烟斗的文化特质和故事,则更为烟斗客们所津津乐道。
烟斗常被赋予了沉静、睿智和怡情的特质。的确,烟斗的享受不仅在于味觉,对嗅觉、触觉(把玩)、视觉(欣赏)乃至思想无一不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对此,卷烟和雪茄是甘拜下风的。据信,烟斗具有神奇的功效,能使躁动的心灵沉着下来,享受安静,而使安静的大脑活跃起来,激发出创意——这并不需要玄学的论证——既然烟斗能使你用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放松身心,并专注于沉思冥想中,它的功效其实是与瑜珈相似的。所以,自有烟斗以来,世上一些最著名的脑袋下方都曾叼过烟斗,政治人物如麦克阿瑟、斯大林、格瓦拉;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作家如马克·吐温、萨特、闻一多、林语堂;艺术家如凡·高、莫奈、毕加索等。
由此看来,1990年代至今的烟斗复兴也就不难理解了。除了近年来弥漫时尚界的怀旧风以外,越来越忙的现代都市人也越来越需要有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来放松自己,于忙碌中寻找一些无聊,于无聊中寻找一些乐趣。太极、瑜珈太过麻烦,而烟斗,既享受、又怡情,还颇有点个性,最重要的——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