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建忠 周俊
回顾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道路,红豆集团堪称这条道路上一个鲜明的标志。这个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的小作坊,如今已经发展成拥有10家子公司,包括1家上市公司的大型集团企业。
如果说,红豆的崛起离不开周耀庭,那么没有周海江,也就没有红豆今天的愈发红艳。作为企业的领导者,父子俩在不同时期都为企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既有现代商人的敏锐与睿智,也继承了以荣德生为代表的传统锡商的风格与气质。
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耀庭,被称为中国乡镇企业界的常青树、中国企业思想家,由此可见红豆集团在中国经济界的影响力和地位。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清新正派的企业家形象,更是随着《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传遍世界,成为中国现代企业家群体中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有人说,拥有超强的学习力,是现代人闯事业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企业家必备的素养之一。而孜孜以求的周海江,身上恰恰就集合了这种学习的基因,不仅传承和吸收了锡商精髓,而且学习发展了父亲创业、创新的精神。
传承锡商精髓
走发展之路
无锡是一个有着鲜明工商文化特色的地方,正是这种工商文化,孕育了无锡人务实而不乏创新、逐利而注重诚信等性格特点。而沉淀在无锡人骨髓中的那种经商济世的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愈发具有活力。喝太湖水长大的周海江,从小就对锡商充满了崇敬。“锡商精神的特质内涵,在我看来主要表现在三大高度的对立统一中:义和利的高度统一、谦让和争先的高度统一、诚信和灵活的高度统一。”谈到锡商精神,周海江如数家珍。
立足无锡,走向世界,是锡商的眼界。在红豆壮大发展中,周海江始终以锡商精神为源泉,围绕市场创新研发新产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信誉。2007年,周海江出国考察,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创办了占地11.13平方公里的经济合作开发区,这是中国商务部批准的首批八大境外园区之一。作为红豆集团另一大战略发展基地,这不仅意味着红豆实力正在外延发展,更展现了中国经济蓬勃上扬的态势。周海江此举可谓意义非凡。
如果把锡商几百年的传承精髓看作是根的话,父亲周耀庭在周海江心中一直是个传奇。1983年,周耀庭临危受命,把一个濒临破产的针织小厂扭亏为盈,还颇具前瞻性地将红豆品牌、红豆相思节与企业嫁接发展。父亲这种敢想敢做、化腐朽为神奇的工作态度和精神,深深感染着年轻的周海江,让他领略了父辈创业者伟大的奉献精神和坚韧毅力。
谈起父亲,周海江眼底掠过一丝亮光,嘴角也不由放松了许多:“父亲那一代与我们有所不同。作为开天辟地的先锋,他敢想敢做,富有闯劲,我特别佩服。”父亲虽然只上过初中,但他善于在工作中学习、吸纳别人的长处和经验。所以,在周海江看来,父亲的这种学习能力远比一纸文凭要实际得多:“尤其是父亲善于吸纳善于学习,做事执着,凡事都要琢磨透,以及他的吃苦精神,让我受益终身。”
正是浸淫了这样的优良传统,在上世纪80年代,周海江勇于尝试,不仅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大学教师一职走进工厂,而且还在1989年任太湖制衣总厂(“红豆”前身)副厂长时,大胆地找到当时的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请他们穿上红豆服装拍照,为“红豆”宣传。19年后的2008年,周海江又以发展的理念,用两辆满载红豆杉的大型运输车,把“红豆”开进了中南海。
如今,红豆集团红豆杉人工种植已形成规模化种植、抗癌原料紫杉醇提炼、盆栽及苗木外销、观光康复的庞大生态健康产业链,红豆集团一下子站在了全球生物制药领域的最前端。
从“红豆衫”到“红豆杉”,周海江“打”出了新锡商的魄力。
创新锡商精神
走品牌之路
锡商是热爱学习的奋进者,更是勤于思考的智慧者。做了企业的领头人后,周海江时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经济与西方国家相比为什么还有那么大的差距?他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缺少过硬的民族品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品牌代表着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对于一个国家,则其品牌集合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的综合实力。因此,他多次向员工讲解企业走品牌化发展之路的必要性,有品牌,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真正掌握经济主动权。
“一个品牌的价值包括两大含量,即技术含量和文化含量。其中技术含量包括好的设计和好的装备以及职工较高的操作技术水准。文化含量,我经常跟员工打一个比方,在路边的小饭馆吃一碟青菜只要3元钱,而在五星级饭店的话要30元,因为在小饭店3元钱吃的是物质,在五星级饭店有音乐、氛围、壁画等,所以消费的是文化。”这番话言简意赅,以浅显的例子,道出了周海江对企业品牌的理解。
品牌两条路。对内,周海江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做了制度化的管理。集团每年评选“十大技术创新精英”和“十大技术创新先进”,前者每位奖金2万元,后者每位获得8000元奖金,3年连续获得技术创新精英者,获得“技术创新功臣”称号,奖励10万元干股,每年按股分红。而企业每申请一个发明专利将得到集团的奖金1万元,专利转化为产业化生产后,专利开发者还将按销售比例提成。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仅知识产权一项,2008年,红豆申请专利175项,专利申请量位列无锡企业前茅,且所有专利全部转化为产业化生产。今天的红豆,已成为国家专利试点先进单位。
对外,周海江则充分挖掘“红豆”品牌的文化价值,力图将文化培养成红豆品牌的终极内涵,并提出了将红豆打造成“中国第一文化品牌”的长远目标。为此,他组织员工精心策划出了“红豆相思节”,倡导华夏儿女过“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大型电视文艺活动、“二十万大奖寻‘当代王维’”、“情歌大赛”、“感动中国的爱情故事征文大赛”、“红豆·绝对唱响”等活动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强烈,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红豆品牌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对红豆商标的热爱之情。
从“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十大最具文化价值品牌”,到拥有多个“中国名牌产品”,到商务部公布的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中国服装的“成就大奖”,再到最近的“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单位”,周海江高瞻远瞩,使红豆几乎拥有了中国品牌的所有殊荣。
发扬锡商传统
走“相对多元化”之路
传承锡商精神是为了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创新思路,企业在发展中走自己独特的路径。企业发展犹如大浪淘金,留下的是金子,关键看领导者以怎样的战略来谋篇布局。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于规避行业单一风险的考虑,时任集团副总经理的周海江提出了适度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在经过一番市场考察之后,公司决定跨行业发展摩托车产业,并迅速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生产线。后又介入轮胎、房地产、生物医药等行业。红豆集团由原来单一的服装产业裂变成了涵盖不同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企业。
究竟是单一的专业化发展好呢还是多元化发展好?周海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一味地多元化肯定不会成功。但是收缩成相对多元化的高度专业化,突破面的范畴,在某一个点上发力则就容易成功了。所以红豆走的这条路不是多元化,而是相对多元化。”
什么是相对多元化?周海江解释说,相对多元化就是一个企业可以搞一个行当,也可以搞两个行当、三个行当,关键是看你的资源能够支撑你多少。如果资源只能支撑你一个产业,那你搞第二个产业都是失败的。如果资源能支撑你两个或者三个,那个时候才可以搞。
在周海江的布局下,红豆发展分作两块,一块是近期发展的重点:服装和橡胶轮胎;另一块则是长期的生物制药和地产。并预计橡胶轮胎和生物制药上市。
有人问周海江:“你们最近上马的200万套全钢轮胎,可以生产500万套轿车轮胎啊!这么大的利润怎么不做呢?”他睿智地回答到:“是的,表面看现在是挣钱了。可我要的不是现在,我要的是将来挣钱,是占领这个行业的制高点。拥有了一座小山,还怕没有树砍吗?”
弘扬锡商文化
走“热心公益”之路
创造财富,体现的是企业家的能力;用好财富,体现的是企业家的品质,“一世待人,如待自己”。2005年,周海江为印度洋海啸赈灾捐款28万元,向镇江市慈善总会捐款15万,向贵州毕节织金县捐赠10万元衣物,并向全国贫困大学生捐款200万元,在中组部、全国工商联组织的“光彩事业巴中老区行”活动中捐出23.6万元。2007年,在“情暖万家慈善行动”中捐款2500万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他带头个人捐赠100万元,集团前后向四川灾区捐款物600多万元,随后周海江随团赴四川查看特殊党费使用情况时,个人向聚源、映秀、北川三所中学捐款300万元,设立“七一红豆奖学金”。2011年1月,向江苏省美德基金会捐款300万元。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红豆集团为社会捐资捐物累计超3亿元。
由于贡献突出,周海江被选任全国青联常委、全国工商联直属会员商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先后获得“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纺织工业系统劳动模范”、“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称号。2007年6月,他当选为中共十七大党代表;2008年初当选为江苏省人大常委;2009年9月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称号;2009年10月作为乡镇企业的唯一代表,应邀登上国庆60周年农业成就彩车参加游行。2010年5月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在这些荣誉中,2006年的“无锡市十大慈善公益人物”和“2010品牌中国慈善年度人物”的称号,显得格外闪亮。
正如他的追求——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报社会,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周海江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在新锡商的征程中,演绎着百年锡商的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