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287.3亿美元,增长2.7%。其中,出口1769.4亿美元,增长1%;进口1517.9亿美元,增长4.7%。面对这份并不乐观的外贸数据,受访专家表示,中国外贸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困难之下,政府层面需出台长短期相结合的措施,以支撑外贸平稳过渡。
《国际商报》消息,受访专家表示,传统出口市场持续疲软、新兴市场高速增势回落导致外需冷淡,中国外贸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困难之下,政府层面需出台长短期相结合的措施,以支撑外贸平稳度过关键期。
是什么原因导致出口遇冷?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分析说,欧债危机、美国经济回暖起伏不定、日本经济正处于关键的调整期、新兴市场发展中的波动等因素导致中国产品对传统市场出口的难度增加。
从内部原因看,霍建国认为,企业自身面临的成本压力比较大。另外,国家此前出台的一系列改善外贸企业经营环境的措施还有一段时间才能到位,而且到位后产生的效果也有滞后性。
对于进口也未能达到预期,东吴证券宏观分析师强琪菁分析称,内需不足是主要原因。
在霍建国看来,今年中国进出口增速完成“保十”目标颇有难度,乐观看,欧盟虽然仍深陷债务危机,但不至于出现太大的问题;美国经济复苏力度虽然减弱,但还在增长,因此,经过各方努力,“保十”的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目前,中国外贸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困难,中央和地方在政策上恐怕还得加大支持力度。”霍建国说。
从短期来看,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在海关和质检环节继续推进贸易便利化。地方要切实落实好出口信贷政策,一定要确保有市场、有订单的外贸企业的出口,全面缓解中小外贸企业的压力。另外,政府还要在海外促销、采购、参加展会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但他同时强调,不到万不得已政府层面应避免一些如降低出口退税等较大的政策调整。
另有专家建议,出于社会因素的考虑,政府制定的政策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转方式、调结构的部分效果,但应尽量与转型升级的总趋势保持一致,达到既能让企业承受得住转型升级的压力,又能使外贸增速良好发展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前7个月的数据表明,我国外贸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已经出现积极的变化。
除了出口市场多元化趋势明显之外,外贸产品结构也在发生转型。数据显示,1~7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6491亿美元,增长9.1%,较同期我国外贸出口总体增速高1.3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57.4%。另有数据显示,1~7月,一般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速达7.7%,高于加工贸易增速两倍多。
(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