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8月19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企业抱团发展 破解鞋业发展瓶颈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姚炎中 单一良

  浙江省台州市温岭是“中国鞋业名城”,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0%。但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利润空间变薄。如何破解制约鞋业发展的瓶颈成为温岭人思考的重要内容。

  据《中国产经新闻》报道,温岭现有制鞋企业6000家,从业人员22万,鞋业以低、小、散为主,人才缺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同时又受到土地要素、用工环境、原材料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温岭制鞋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与福建晋江、广州东莞一样,温岭是中国鞋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不过,前者以大中型鞋企为主,而温岭的鞋业则小微企业居多。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仅200家左右;拥有国家出口免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国家免检产品4个、省名牌4个、省著名商标7个。

  盛建勇创办的卓凌鞋业,近几年来,产值都达到一个亿。“以前生产400万双产值1亿元,去年生产300万双产值1.2亿元,今年生产280万双产值将更高。尽管我的数量降下来了,可质量上去了,产值不断提升。企业发展有切合实际的定位,实力就会增强。”盛建勇说。盛建勇另一个身份是温岭鞋革业商会会长,在他看来,做实业,养活的不仅是自己,还为产业上下游带来了生机。

  盛建勇十分明确地提出:温岭鞋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小微鞋企。鞋老板们有这样一个共识:产业越大,产业链越长,那么身处其中的企业生存能力也越强。产、供、销,每一条线上都有企业,危机来临时,抱团存活的几率大。外贸低潮、用工成本高、原材料价格上涨,甚至是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偏爱,种种因素压缩着鞋业的生存空间。用工荒是令企业家担心的事,但更让企业家担忧的,是“用工荒”背后的无序竞争。

  温岭的鞋企决策者们,就是那个善于发现市场的后者。

  在采访中,台州浙诺尔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明标和盛建勇不约而同提到一个词:朝阳产业。在他们看来,鞋业没有走到头,还是朝阳产业。林明标用数据来说话:“德国人一年换12双鞋,中国人一年换2双鞋。”

  更多的信心来自对形势的判断。“经济不景气,对温岭鞋的销量没影响,反而销路变好。”盛建勇分析说,这一事实说明,经济形势不好,消费者更青睐于低价位的温岭鞋。

  留下来,做下去,还源于一份企业家的责任感。“要稳定的收入很简单,把厂房租掉就可以了,但我不会放弃主业。”“放工的广播一响,看到数以千计的工人下班,这就是企业家最大的成功。”林明标告诉记者,除了继续做大做强主业,他正在筹备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打算通过这种方式扶持一些小型鞋企。

  欧盟对鞋业禁用有害偶氮燃料指令下达后,温岭鞋业受到冲击。针对这一“指令”,商会向省质检局申报了“温岭制鞋行业应对欧盟禁用有害偶氮染料指令,制定联盟标准,突破技术贸易壁垒标准化实施项目”。商会建立项目领导机构,落实各小组责任分工,制定了联盟标准《温岭鞋有害物质限量及检测控制标准》,筹建服务平台,对联盟标准进行推广实施,并多次到相关企业抽查项目实施情况。

  目前,该项目已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为企业节约了送检费用,还解决了企业由于更换不合格原辅材料而造成的订单延期问题,提高了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