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何牧
“四川省创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四川省云南商会艺术团因发展需要,特面向社会招聘民族器乐演奏员数名。要求具备有专业演奏水平的二胡、杨琴、琵琶、古筝、笛子的演奏员……”
这是四川省云南商会近期的一段微博。商会咋也有艺术团?商会咋会也招专业艺术演员?这不是太匪夷所思了吧?不过,这的的确确是事实。这一切,都缘于四川省云南商会 “文化兴会”的办会理念。
商会艺术团建立于3年前四川省云南商会成立初期,作为在川省级异地商会里面唯一建立艺术团的商会,核心领导层非常重视,聘请罗旭为艺术团常务副团长兼艺术总监,对外招聘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民族器乐演奏人员、歌舞演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添置了演出服装、设备等,并为每位演职人员配备专用箱包。该艺术团组建至今,在商会历年的各类庆典活动,对外商演及上级主管单位的主题演出活动中以专业,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口碑。
罗旭其实不是云南人,而是四川双流华阳人。但他有非常浓厚的云南情结,对云南民族文化艺术非常钟爱,同时他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准与声望,而被四川省云南商会负责人看中,并被聘请作为商会艺术团的领军人物。
7月的一天,阳光灿烂,风中透着清凉与舒爽。前一天的雨水,像是洗洁了整个蓝色的天空。正是在这清新的时日,记者有幸结识了音乐制作人罗旭。
长长的头发,瘦削的脸庞,说起话来字正方圆。浑身就似有着一股抑制不住的精神。眼前的罗旭,全然就是一副典型的艺术家的风范。他笑笑说:“我是搞乐器的,当然,也搞艺术。”
艺术家少不了时时都要上镜、登报的,可罗旭说,他还真没这方面的经验。曾经有好多次媒体请求采访他,都被他以各种借口推脱了。“做艺术的,低调一点好。处处在外面张扬的人,会有多少时间把精力花在艺术方面呢?”他说。
他还真是没有接受媒体采访的“经验”,甚至身边没有现存的材料来“炫耀”自己。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艺术成就不是靠材料来堆积的。”一句平实的话语,透出不一般的卓识。只是在好一番的细聊中,记者才真正洞察到眼前这位艺术的“神人”确实超凡。
作为华阳人,罗旭在15岁时进了双流文工团。在长期的艺术工作了,他负责民族乐器的演奏和指挥、作曲。后来到四川音乐学院深造,更是着实地提高艺术创作能力。在双流文工团工作了10多年后,因为市场因素和体制改革,他离开了文工团,到中学教音乐。学校的工作完全不能释放他的音乐创作能力,他于是办起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开始了自我奋斗的音乐事业。
“最初,音乐只是一项生计。但要靠这个东西吃饭,并不容易。因为外界认可的是名声,而不是能力。”罗旭说。不过,他是非常沉得住气的人。他一方面想方设法大力宣传自己;另一方面却脚踏实地地做好业务。
作为一个音乐人,为了创作好一首曲子,他会找一个相对安静、封闭的地方,然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废寝忘食,几易其稿,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作为艺术总监,他总是严格要求排练人员的每个动作和每个音符,并不厌其烦地给予纠正。
这些年来,罗旭和他的工作室人员,深入基层和民族地区采风,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他为第10届亚洲跳伞运动会创作了“同一片蓝天”主题歌;为四川省云南商会创作了颇具云南民族特色的会歌;为邛崃市创作了“梦回邛崃”、“邛茶天下香”、“凤求凰”等歌,它们被邛崃市评为10大优秀歌曲;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后,罗旭为汶川县创作了“民恩奋进”主题歌曲,包括“崛起汶川”等歌,该歌曲被县委杂志《民恩奋进》收录;为简阳市创作了著名的“羊之歌”。罗旭还为众多企业谱写了不少相当出色的歌曲,受到业界的普遍好评和推崇。
罗旭擅长于将民族与现代、东方和西方音乐元素相融合,同时又对巴蜀戏曲和曲艺都颇有研究和造诣。
对艺术的痴爱和投入并未阻碍罗旭关注并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脚步,他曾免费为一对贫困的双胞胎儿童作曲、监棚并制作音乐;也曾不计报酬地免费作曲,包装、推出一名彝族歌手吉克曲布……
如今,罗旭创作的歌曲,在全国所有KTV系统中都能点唱。以商会为代表的各社会组织,搞活动时,也经常邀请他担任主演或指挥。他演奏的二胡、杨琴,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化兴会一直是云南商会的一个办会理念。成立商会艺术团,我们发掘到罗旭这样的杰出艺术人才,实在也是我们的幸运。”四川省云南商会秘书长毕跃辉说。据他介绍,为顺应商会的不断发展,艺术团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在罗旭的带领下,目前正在进行封闭性训练,从纯专业的角度,树立艺术团的高规格形象。此外,艺术团将完全面向市场,承接社会各种演出和艺术培训,以更加成熟、立体和时尚的全新形象呈现给公众!在打造高水平的艺术团的同时,也打造高品质的、深具文化特色的商会。
面对新的工作任务,罗旭坦言是有压力的。“毕竟市场竞争是激烈的。”他笑言,“但我们扎根于深厚的云南民族文化和巴蜀艺术沃土,依托于高水平的艺术技能,还有我们对自己的信心,四川省云南商会艺术团必将在市场上赢得意想不到的巨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