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国政 特约记者 孟庆哲 周燕
这是一个“冷门”的职业,终日与煤矿井下、深山老林、戈壁荒漠打交道;这是一个艰苦的职业,时刻都工作在高温、高寒、高海拔的极端环境下;这是一个寂寞的职业,无数次的试验、采集和标定,无数次的数据分析,都是在试验室里默默地完成……
这是一支由80后组成的创业团队。从2009年成立之初的5人,已经发展到目前拥有3名博士、7名硕士及10多名本科生的30多人的专业技术团队,在煤田地球物理勘探行业,技术力量排名全国前列。
这支队伍,越走近他们,越多感动;越深入他们,越多敬意。
兖矿的“人才特区”
多年来,兖矿集团东华地矿公司,依靠传统地质勘探项目勉强生存,逐步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面对困难,他们独辟发展蹊径、创新体制机制,确立了“勘探主业由钻探扩展物探、着力做精做专”的科学发展思路,一方面,向太阳能低碳产业和地源热泵发展。
物探研究所
另一方面,地质勘探向高科技物探、超深孔地质勘探发展,决定成立物理勘探研究所,同时,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这些高新产业最缺乏的还是专业人才!求贤若渴的真诚感动了中国矿大物探专业的导师和研究生。陈优阔、张鑫这5名中国矿大应届毕业的高材生,来到了地矿公司专门为他们成立的物探研究所,挑起了创业的大梁。
物探研究所所长张鑫是四川人,家境优越,中国矿大研究生还没毕业就被保送波兰留学读博。当初之所以选择兖矿,他说:“如果只考虑待遇,我们可能会有更好的选择,但是我们更渴望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个干事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兖矿集团的跨越发展为物探这一新兴产业提供了最广阔的市场,地矿公司的倾力扶持成为这个团队最强大的后盾。
创业之初,地矿公司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对物探研究所实行特殊政策的决定》,对物探研究所实行特殊的人、财、物和管理政策,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斥资2500万元购进先进的物探仪器,购买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瞬变电磁仪和坑道透视仪、两台地震处理解释工作站,全力支持和鼓励创业发展。物探研究所被干部职工亲切地称作:兖矿的“人才特区”。
作为特别“行政区”,地矿公司党委针对5名研究生全是共产党员的实际,成立物探所党支部,这个团队年龄最大的党员、博士陈优阔任支部书记兼副所长。
创业之初,为了打开市场,5位学子放下架子,主动上门“推销”,不仅仅推销自己的技术,还有人品、能力。碰了壁,他们也不气馁。为了打出“兖矿物探”的品牌,他们甚至不取报酬。
陈优阔至今对承担的第一个工程记忆犹新。在兴隆庄矿,他们接手的工程——探测巷道前方采空区的情况, 5个小伙子让本部不少矿井见证了他们的实力,都为这几个博士生、硕士生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研态度所感动。渐渐地,来自淄博矿业、临沂矿业集团等煤炭企业的物探工程订单纷至沓来。
梦想在兖矿成真
从无到有,物探研究所自2009年2月成立以来,便根据市场行情,找到了 “以电法勘探为主,地震勘探为辅” 的发展方向。当年就扭亏为盈,完成产值800多万元;2010,完成产值1500多万元; 2011年至今,产值达到2034万元,利润500万元。
博士生张辉曾参与过国家973计划的实施,专注于三维地震解释及井间地震研究。不善言谈的他是这个团队创新的技术骨干。为了适用于各个矿区不同水文地质情况,他和同伴有针对性地开发了自己的软件,尤其大定源瞬变电磁三维可视化软件正在申请软件专利,并已经有单位购买,地面大定源瞬变电磁技术在全国排名处于前列,并在全国首家把三维可视化技术用于地面瞬变电磁勘探。
在全国煤矿自建的物探队伍当中,这个年轻团队是唯一可以独立完成三维地震勘探、处理、解释工作的专业队伍。这个团队的很多成员中,不少小伙子都在大家帮助下,在兖矿找到了心上人,成了兖矿的准“女婿”,他们真正“嫁”到了兖矿,融入到兖矿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
工作尽心尽力,生活知足常乐,这些年轻人心中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打造全国一流的专业物探团队,让兖矿物探的名字响彻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