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11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拂去历史尘埃 重温云烟往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写在纪念云南省烟草公司成立30周年之际(二)

  □ 刘伟 本报记者 魏新梅

  

  省烟草公司诞生历程

  解放后的30年间我国烟草管理体制一直沿用条块分割的传统方式,即农业部门管烤烟种植布置与指导;供销社管烤烟收购、复烤、储运、调拨;轻工部门管烟厂卷烟生产;商业部门管卷烟销售。烟草产业的管理处于低效率的运行状态,经常互相扯皮,每当需要协调烟草工作时,都必须有省领导出面拍板才能解决,这大大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1980年国务院轻工部借鉴日本垄断专卖托拉斯管理体制,决定在全国实行烟草专卖,要求各主要烟叶产区成立烟草公司,云南省在1981年成立了省公司筹备组,由轻工厅、商业厅、供销社一共7人筹备,由筹备组组长廖必均同志带领大家去和地州市的地委行署协商,把烟厂和供销社合并,工作量非常大,工作条件也不是很好。据当时在筹备组的何老介绍,省政府批准成立省烟草公司后,把青年路的一座老烟草公司的三层老房子划给烟草公司临时办公用,上班要自己打扫卫生,开个会要去找街坊邻居借小板凳,公务车是向昆明卷烟厂借的一辆北京吉普,办公条件极其简陋。

  1982年刚刚成立的云南省烟草公司所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打开销路,具有原料优势和设备优势的云南卷烟只能销售到四川等邻近几个省,第一任经理廖必均亲自抓销售,大胆地提出“中心城市开花,辐射周边地区”的思想,选择北京、上海、广州作为首要目标。原本在上海只能看到上海烟和河南烟,最后经过努力云南省烟草公司在上海的卢湾区得到了3个销售点,通过把云南烟拆开免费让上海市民品尝这一创新营销方式,只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上海便接受了云南烟。三大城市打开销路以后辐射过程非常快,很快云南卷烟的销售便扩张到了全国各地。何老先生说:“当时曲靖卷烟厂开发东三省市场做得很好,有一次我们到东北出差,看到东北人手里拿的都是石林烟,说我们拿你们的烟来招待你们,因为我们现在都抽这个烟了。”

  当时为打开云南卷烟的销售市场,廖必均同志到北京进行拓展,在饭桌上他对北京市烟草公司的经理说:“北京是我们的首都,要特殊照顾,我们的烟要保证供应。”经过努力,原本在北京只有5万箱销量的云南卷烟,最后翻了两番,随后河北、山东等地的市场也随着辐射效应打开了。廖必均同志选派当时卷烟销售公司孟正凯经理和何老一起去广州打开销路,此后广东省到云南调取卷烟,上千广东个体户把批到的卷烟倒给其他省搞卷烟的部门,形成云南烟的价格不断上涨,成为全国的抢手货。

  历尽艰辛成立的省公司,以及后来相继成立的地州县公司,把计划、种植、科研、收购、复烤、仓储、调拨、卷烟生产、销售、物资供应都统一起来管理,形成了农业种植、工业生产、商业流通紧密衔接,互为依托,互相发展的新局面,云南烟草这棵小树苗迎来了光明的未来。

  

  云南烟草的奠基人

  ——廖必均

  

  廖必均同志1923年生于昆明,解放前主要从事地下党工作,1953年后调转入工业经济战线工作,1980年在省轻工业厅任副厅长,开始管理云南烟草行业工作,1981年被任命为云南省烟草公司筹备组组长,省烟草公司成立后担任第一任经理兼党委书记。

  在4年的时间里,他组织策划了全省烟草产业的大发展工作:筹备成立省烟草公司,改革行业体制,组建全省烟草系统,特别是建立专卖局、分公司、卷烟厂“三合一”体制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抓住改革开发的大好机遇,排除重重阻力,大胆引进国际先进卷烟装备,在全行业进行技改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使云南卷烟工业企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狠抓烤烟种植工作,在保障优质原料保障方面提出不少前瞻性的思想及措施,至今仍在沿用;大力培养人才队伍,为适应技改工作进行职工专业技术培训;推广云产卷烟,在全国打响了云南卷烟的名声,为今日云产卷烟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为适应现代化的先进卷烟制造机械,培养进口设备的操作和修理人员,廖必均同志从1981年在轻工厅主抓烟草工作开始,使用进口的二手机器,请了很多的老技师在昆明、玉溪等地举办培训班,为满足技术引进和使用新设备的需要奠定了基础,扭转了技术薄弱环节。省公司成立以后,1982年10月省公司统计全省系统职工一万多人,高中毕业生只有1500人,工程师技术员仅有102人,廖必均同志亲自跑云南工学院、昆明工学院、贵阳农大等10多个院校求援,用委托代培的办法至1985年共培养了大专生350人左右,技术力量不足的矛盾得到缓解,为今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退休以后廖必均同志一如既往地关心云南烟草事业的发展,不断撰写论文提出前瞻性意见,在1996年发表的《新世纪的决策思考》中,他提出由烟厂与烟草公司合作,成立统一分配良种、统一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公路、统一因地配方施肥,并将管理网络、科技服务网络、物资供应网络到各个产区,把烟区建成烟厂的分厂。1999年《云烟产业如何再创辉煌》一文中,廖必均同志指出:“分散的小农经济种植业在经济上、管理上、质量上的提高是有限的,必须用高一级的形式把千万烟农组织起来,实现现代化大生产。”如今的工商共建基地单元和合作社组织模式正是印证了廖必均同志当初的想法。

  作为云南烟草系统的第一任领导,廖必均同志作出了很多实实在在的贡献,在他的带领下,全行业职工艰苦奋斗,闯开新路,为云南省烟草行业创造历史性的巨大成就找准了路子,为云南省现在不可动摇的烟草大省、强省地位,奠定了发展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