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组稿件采写 鄂璠 田素雷 刘晓莉
当问题奶、地沟油、毒馒头等一系列食品问题如同疟疾一样让人闻之色变,中国的食品行业也跌入了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中。目前,中国食品生产企业多达40多万家、食品经营主体32万家,小摊贩、小作坊更是难以计数。
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过食品安全问题。对于食品,在吃与不吃以及如何吃当中,中国人也从未有过像现在这样的“纠结”情绪。
然而,对于中国的一些食品企业而言,恰恰是这样的信誉“寒冬”给了自己产品崭露头角的机会,他们逆势而上应对食品行业信誉危机。比如山东煎饼、京东商城种植大米等,让人们在食品危机中看到一丝曙光。
特别调查:八成人忧虑“舌尖”上的安全
2012年5月底至6月初,《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平安小康指数”之“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安全感”调查。本次调查涉及7个东部城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南京、济南),4个中部城市(郑州、武汉、长沙、太原)和5个西部城市(呼和浩特、重庆、成都、西安、兰州),共计16个城市。
“中国平安小康指数”是从社会治安、卫生安全、生产安全、经济安全、心理安全等五个方面来衡量的。 在“当前最让人担忧的安全问题”中,排在第一名的依次是食品安全(81.8%)。其次才是社会治安(49.0%),医疗安全(36.4%),交通安全(34.3%)和环境安全(20.1%)。
食品安全警钟频响
消费者“食不安”
81.8%——这个数字,真实地表明了中国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虽然这个数字比去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但“食品安全”第三次登上最让人担忧的安全问题排行榜首位。
“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出自《战国策·齐策五》的“(寝)食不安”一词,在新时期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吃不好饭”摇身变成“担忧、不放心食品安全”的背后,是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果蔬中农药残留超标、非食用油流入餐桌、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病死牲畜肉等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作祟,而这五项,也分别排在了“中国公众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第1至5位。
有接近半数(46.9%)受访者担忧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但若以“舌尖上的安全线”衡量,食品添加剂其实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被公众排在第四位的“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即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添加剂专家孙宝国的说法,“食品添加剂并不等于‘违法添加物’,很多人把食品添加剂当成了安全事件的替罪羊。”
品牌无“品德” 超七成人
对超市“不放心”
三成受访者给出“今年不如去年”的差评;食品信任危机从“路边小吃摊”扩大到市场、超市。
从果丁到酸奶、从汤圆到馒头、从胶囊到茶叶,哪有让人放心的品牌?
2012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的事件,极大地影响了民众的安全感受。1月,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示了14种不合格食品黑名单,其中,香港知名连锁甜品品牌“满记甜品”的一款芒果布丁,菌落总数实测值是标准值的13倍,大肠菌群数值也超标3倍多;2月,思念汤圆创可贴事件、红牛添加剂事件和三全馒头保质期内发霉事件接连发生;4月,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的一条关于“不要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的微博激起了“千层浪”,很快,老酸奶、果冻和破皮鞋,这三个原本不搭界的东西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强烈质疑……
因乳企在一系列安全事件中的问题,特别是“三聚氰胺”事件中的问题,知名媒体人王小山在微博上发起“抵制蒙牛”运动,引发持续连锁反应。而另一位知名媒体人邓飞在其倡导的公益项目“免费午餐”行动中,坚决要求食品配置中不能有牛奶,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
调查显示,对于当前市场、超市出售的各种食品,仅2.0%的受访者能够“非常放心”地购买,23.6%的受访者“比较放心”,而其余的受访者(超过七成)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
今年的食品安全状况与去年相比如何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食品安全专家分析说,有接近三成(29.2%)受访者给予了“今年不如去年”的差评,说明中国的食品安全已经陷入了信任危机。
中国企业 要逆势而上应对食品行业信誉危机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认为,在如今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现,公众对食品安全格外敏感的形势下,也给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机蔬菜、水果以及相关有机食品商机无限。
从一个事例可以看到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迫切渴望。5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五届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中食(北京)净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出的食品净化机吸引了众多观众,在一周时间里售出50台。
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过食品安全问题。目前,中国食品生产企业多达40多万家、食品经营主体323万家,小摊贩、小作坊更是难以计数。
为牟取暴利,一些农产品、禽类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配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化学添加剂等情况致使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蔬菜、水果表面,或禽、畜、水产品体内,给每个家庭的餐桌带来了隐忧。
家庭小餐桌的隐忧给一些嗅觉灵敏的商家带来启示,他们将目光瞄向了纯天然、无公害农产品。
“随着我国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无公害食品需求更是强烈,无公害蔬菜及同类食品市场前景将十分乐观。”向健军说。
京华亿家的健康蔬菜产品,全部源自京郊延庆蔬菜基地。基地坐落在素有北京“小漓江”之称的龙庆峡,2009年成立,占地面积2000余亩,生产的无公害蔬菜,纯天然绿色健康,经国家认证合格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及有机认证证书,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京华亿家还聘请了专业团队,科学种植了大量安全、健康、无污染的无公害新鲜蔬菜,所有菜品均无激素添加,无农药残留。为市民节省了购菜时间,更解决了“问题蔬菜”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为切实解决市民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京华亿家还为市民量身推出了蔬菜定制服务、健康食谱功能。京华亿家网经过多年来的运营发展,陆续开发了新鲜水果、大米粮油、有机鸡蛋、健康生鲜等新的产品线,以便满足城市居民对健康食品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需求。
目前无公害食品比普通食品相对要昂贵许多,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承担。向健军说,因为社会诚信问题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严重,无形中使消费者提前提高了生活成本。
7月3日,中国政府已经明确表态,提出了中国食品安全的阶段性目标,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位养殖企业家的呼吁:“第三方检测机构”快进场
2012年6月中旬,农业大省四川省举行了由省政府主办的以“共建诚信家园,同铸食品安全”为主题的“2012年全省食品安全周”活动。其间,四川江阳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文德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食品安全仅依靠政府力量远远不够,还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尤其是民间力量的大力协助。他呼吁与企业、政府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维护食品安全。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地沟油、瘦肉精、毒胶囊等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事件触目惊心。就肉食品行业来说,个别不法商家为寻求利益最大化,违规使用添加剂等现象屡禁不止。
这位从事生猪养殖5年的企业家,2009年因所采购的饲料存有添加剂过量、抗生素超标等问题,而将一批病猪全部深埋。为什么这样做,文德军说,这是企业家的道德担当和做人的良心使然,这件事也激发了文德军对整个无公害生鲜肉产业链条运作和管理的关注。抱着打破制约生鲜肉产业发展瓶颈的梦想,文德军决定自费搭建无公害生鲜肉行业平台,做产业链条整合的中间人。通过3年努力,文德军投资搭建起的无公害生鲜肉行业平台已上线运行。该平台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正是采用高新技术成果,创新质量溯源技术,力争从饲料源头、用药剂量、饲喂环境、屠宰加工、冷藏、包装、运输到超市与销售门店等,可直接通过查询系统、信息、手机智能扫描等对产品的质量是否达到无公害标准进行解读与追溯。
“哪些肉类食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哪些肉类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今后消费者直接登录这个平台或者通过该平台发布信息到手机就可提前知道。”文德军说,无公害生鲜肉行业平台采用“五网合一”新型网络结构,自主研发通融性二维码技术,通过该自主研发技术,从专业的领域在新科技浪潮中引领肉类食品安全,提供快速、贴心、有效的百姓生活服务的新媒体平台和交易中心。
文德军说,“平台将对肉类产业链相关企业及产品进行展示,让老百姓通过平台了解这家企业的产品质量和诚信度,这对所有企业都是一种约束和监督。”
这位民营企业家坦承,自己就是肉类养殖企业,第三方监管平台除了对其他养殖企业监督外,对自身的养殖也进行监督,这理所当然要给他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包括社会压力和行业压力,但是为了让百姓吃上放心肉,他会泰然面对。
深圳金谷园
以诚信责任为先
做良心食品
在广东,提起深圳金谷园集团,不说家喻户晓,但是知道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它是一家始终将诚信与社会责任摆在第一位,用良心去做健康食品的企业。早在创业之初,深圳金谷园集团就提出一个宏伟的目标“让中国人的饮食更健康”,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在食品研发和安全生产的保障上严格把关,而这份严把食品质量关的决心也使他们获得了广东AAA级信誉企业、深圳食品安全示范企业、广东重质量守信誉企业、中国著名品牌、最具爱心企业等无数的荣誉。
诚信与责任,说起来非常的简单,但是真正秉承着这种精神进行生产却很难。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众多企业在压力下选择了铤而走险,可是金谷园人明白,要真正让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只有真抓实干练内功,不断的科技创新,不断的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才能用健康安全的食品赢取消费者的心,获取更大的发展。于是,金谷园人斥巨资建立起占地6万平米符合GMP标准的大型现代化主食加工配送基地,基地内配备大量国内甚至国际领先的生产设备,并在生产的过程中严格执行ISO22000和HACCP国际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保证了每一份食品从田园到餐桌的安全。十年5亿多份食品无一起安全事故,这是对金谷园健康食品的最好诠释,更让人看到了一个食品企业近乎执拗的坚持。
不同于其他食品生产企业总是关起门来的“封闭式生产”,金谷园始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社会各界人士、企业和学生家长亲身到自己的生产基地进行参观和考察监督表示欢迎。将自己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完整的呈现在公众的视线之中,这是金谷园人独有的一种自信,而每一个参观者对参观过程都用一个词来进行形容,那就是“震撼”!一位佛山学生的家长曾经这样说:“完全没有想到一份普普通通的中餐是用这样标准化、机械化的过程来生产,这完全颠覆了我对于食堂的概念,金谷园牛!”没有努力就没有自信,没有坚持如何能有收获,金谷园用自己强大的实力征服了消费者的心,也获得了整个社会的认可。
2010年和2011年,金谷园连续承接了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的两届大型国际赛事的餐饮服务,成为中国首家国际大型赛事餐饮服务商,这开创了中国餐饮界的先河,更是对金谷园长期以来坚持诚信与责任,坚持生产良心食品的最大肯定。
现在,金谷园的客户遍布大型的企业、公司和学校,同时还是广州深圳两地放心早午餐工程的指定供应商,每天金谷园生产基地都将生产10万份以上的安全食品供应市场,可以说金谷园不但在餐饮行业内用诚信树立起自己的领导地位,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金谷园的成功证明了只有将诚信与责任放在首位,生产良心品质的商品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道。
食品安全:
“猛药”才能治沉疴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下简称“《决定》”)。其中指出,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效果,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用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科学规范的监管体制、标准体系,使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该《决定》对我国食品安全工作提出更为实际的工作内容及目标,同时在食品安全工作的支持力度上都有所加强。”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简爱华表示,《决定》的亮点之处在于,一是,自我定位更加清晰准确;二是,工作内容及目标更加切合实际;三是,监管主体更加明确、处罚力度更加严厉;四是,食品安全工作支持力度加大,支持内容也更加具体。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健美猪”、“染色馒头”、“塑化剂饮料”、“地沟油”、“金黄色葡萄球菌水饺”、“蒙牛涉癌门”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刺痛着公众的神经,不断地挑战着每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食品安全事故之所以屡禁不止,首先,企业自身原因。企业食品安全保障意识和产业链自动化程度较低,对原料购买、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监控力度也不足;其次,标准及监管问题。食品相关标准不完善,缺乏协调机制,存在分散交叉、执行难等问题,与此同时,多头管理体制也引发了监管空白、监管缺位等各种问题;最后,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日益提高和媒体、社会舆论等监管能力的不断加强,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的机会明显增多。”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在简爱华看来,此次“新规”对食品安全工作执法人员进行更为细分的分工,对执法部门协作协调资源整合进行了细化,对监管盲区与死角进行了重点强调,对相关违法企业及个人加大了惩罚力度,一系列的举措都显示出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整顿决心,这次“新规”必将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整顿工作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无疑,这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正如有学者所言,食品安全不可能做到“零风险”,但对食品安全问题一定要“零容忍”。“三年有效解决,五年大幅提高”的愿景,不但明确了改进食品安全状况的时间表,而且也给担忧食品安全问题的公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当然,在欢呼之余,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无论是食品领域还是其他生产领域,安全事故之所以频频发生,并不是因为制度规定欠缺,而是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所致。具体在食品安全方面,各种法规、制度不可谓不多。如有奖举报制度、退市召回制度、防止不合格食品回流制度等,但无论是源头防范还是末端治理,都因缺少可靠的执行力和必要的震慑力,最终难以起到必要的效果。
也有专家直指,食品安全要时间表更要路线图。对此,简爱华建议,首先,对食品安全工作完成进程要有个明确的要求,对各部门工作内容及目标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其次,制定详细的行动路线图,对每个环节、每个阶段设计可以考核的指标,并加强对各政府部门及主要领导的责任追究,同时这种责任追究要执行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