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28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校企合作培训,路在何方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办出特色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的需要,更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所用有机结合,让学校教育和企业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校企合作总处在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校企合作,究竟路在何方?

  □ 特约撰稿 杨涛/文图

  

  A技术型人才捉襟见肘

  近段时间,某企业90后员工小张很是纠结。作为企业花重金送某职业院校培训深造的骨干员工,学成归来应该高兴才是,是什么让他如此纠结呢?原来小张培训深造的院校虽然是他所在企业的定点合作院校,但是企校之间却缺乏沟通交流,培训深造的课程和专业也与小张本身岗位需求相差甚远。尽管小张培训了两年,但他回到企业原来的工作岗位后,却感觉所学知识作用不大,这颇让小张有培训无功之感。其实,类似小张这种现象也存在于其他一些企业中。

  2011年10月,在伦敦举办的素有“技能奥运会”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上,韩国以13金5银7铜的成绩荣登奖牌榜首位,而中国首次组团参赛,只获得一枚银牌。成绩的对比,折射出我国产业工人“技不如人”的现状。因此,如何实现制造升级,如何由制造到“智造”,尽管行业不同路径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需要产业工人素质的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的壮大。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1.12亿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高技能人才2863万人,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5%。据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其中还不包含现有的存量缺口440万人。

  对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保障激励机制不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社会氛围有待改善等突出问题依然存在,已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可以说,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核心骨干的制造业自主技术工人队伍已迫在眉睫。

  B现实难题有待破解

  说到底,企业才是技能人才培训的第一主体,也是技能人才成长的基地。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工人不能只靠招,人才更不能只靠抢,唯有构建自己的员工培训体系,规划自己的人才成长路线,才能在转型升级中赢得先机。但也有一些企业主认为,现在员工流动性大,企业花费时间、金钱对他们进行培训,他们翅膀硬了又跳槽,这等于增加了企业成本却没有获得回报。

  当前,不少企业已经行动起来,探索了多种企业培训的办法,如订单培训、现代学徒制度等等。然而,更多的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选择了校企合作的培训方式,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型的国有重点企业,更是与高等职业院校签订长期培训协议,成批地培训或者轮训员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员工已经从校企合作培训模式中获益,但也有很多企业在校企合作培训员工模式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达不到培训效果。

  有些企业把员工送到职业院校后,缺乏和合作院校的沟通交流,也缺乏对送培员工的跟踪管理,导致校企合作成为了“两张皮”。培训的员工达不到企业的期望值,这不仅使企业浪费了培训资源,也因员工培训效果不好,极大影响了送培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还有培训经费问题。近年来,企业对员工培训十分重视,每年投入一定资金进行上岗、生产技能、管理水平培训。而随着员工流动性增加,企业培训的成本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普通岗位的技术工人培训,只能依靠班组内部互相交流经验或者自学了。制造业企业的利润毕竟很有限,这几年工人工资也不断上涨,企业很难拿出太多的资金用于培训,还希望政府对企业员工的培训给予适当补贴”。某电子制造企业培训主管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国家对就业培训工作十分重视,人保部对企业开展培训是有不少补贴资金的,只是企业要拿到这些补贴并非易事。某企业培训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人保部门对培训资金补贴的发放要求严格,规定培训要达到800课时,并且对场地和课程也有明确要求。他说:“培训补贴是一项好政策,就是操作过程对企业来说太麻烦!”

  客观地说,企业要拿到培训补贴资金不容易,关于企业培训的时间、教材、场地都有明确要求,还要求对培训过程全程录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普遍感到要求太严,但是对政府来说,资金监管必须到位。某企业培训部门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国家对培训资金进行严格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希望相关部门能改进培训补贴资金发放和监管办法,不能为了防止少数企业及中介机构的欺骗行为,而使大多数企业在培训补贴面前一筹莫展。同时他建议,国家应该从政策的层面鼓励开展校企合作培训模式,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便于培训资金的监管和发放,还可以提高校企双方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质量。

  现代企业需要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领导、员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切实增强办学针对性,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方式,落实培训政策,提高培训质量,优势互补是双方共同的愿望。

  C “双主体”模式效果好

  为破解技工人才“青黄不接”的难题,国内很多企业在校企合作培训员工模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职业院校和企业合实施“双主体”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培训高技能员工,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为企业加快培养了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员工。

  广东的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与职业院校合作,建立“2+1”的培养模式,将技能人才的训练前移到技校生毕业前,技工前两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在厂房进行操作训练,企业通过提前介入技校的操作培训,确保了新进公司员工的技能素质。

  位于川东北地区的川煤集团达竹煤电公司在煤炭赋存条件差、安全生产难度大、员工招收和稳定困难的情况下,深入开展职工素质工程,与四川科技职工大学、重庆佳能高级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每年分批次培训采掘一线骨干员工。为企业培训了大批适应薄煤层采掘机械化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极大提升了佳能技工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校企双方都从合作中获益匪浅。

  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紧紧围绕企业员工培训、人才培养、技能提升、技术创新、考评机制等多个环节,紧密合作,逐步探索建立了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培训制度,不断为企业输送适应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技能型员工,使企业形成了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高级技师等比例结构合理的梯级技能人才队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