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27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浅谈吉安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的困境和对策(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肖荣贵 朱红根

  

  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

  对策建议

  

  现代烟草农业的明显特征就是规模种植、专业化服务、工场化作业,主要目标是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因此烟基建设应以现代烟草农业为统领,以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按基地单元建设的标准,完善八大基础设施体系。在当前烟草行业发展的复杂背景中、烟叶发展的新形势下,在继续抓好现有常规项目建设的同时,各地应积极探索大中型水源工程建设和土地整治工作,建设一批质量高、作用大的“惠民工程”,提高烟区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升烟草行业的社会形象,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较宽松的外部环境。

  继续把烟水(路)配套建设作为重要议题。加强烟水配套建设是烟区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行业增强烟叶原料保障能力的关键所在,是行业反哺农业的具体表现和有效途径。该市峡江、安福等县对要求建设烟水(路)配套项目的呼声很高、意愿很强烈,这对于老烟区的持续稳定发展十分有利。对于自然条件恶劣的烟区,把烟水(路)配套设施建设作为基础建设的优先选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并适当地增加硬化机耕路项目。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吉安已建成一批烟水配套建设项目,为提升烟叶原料保障力创造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提升原料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要深刻认识烟水(路)配套建设的重大意义,把烟水(路)设施建设摆在更重要位置。

  统筹规划,系统设计,高标准推进。何泽华副局长在2011年全国烟草专卖局长、公司总经理座谈会上指出,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烟叶生产发展趋势的新特点新要求,要以高标准的基础设施支撑高水平的现代烟草农业。因此,我们应结合烟区生产实际,以烤烟轮作规划为依据,以基地单元为单位进行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

  在规划上,按一个基地单元3.5万亩(2年轮作,年产5万担)标准规划烟田整治、育苗设施、烟水工程、烟路、烟机、烘烤设施、烟站及防灾减灾等八项综合配套设施项目;在设计上,烟水、烟路等项目建设要以“少占农田面积、多方受益”为原则。规划操作上,烟草部门会同地方政府组织农业、水利部门和设计单位深入项目现场在勘查选址、规划设计、工程量预算等方面把好“第一道关”。首先,严格控制项目建设成本,合理编制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及项目实施方案,县局对实施方案进行初评;其次,市局(公司)组织专家对设计方案和文本进行现场复核及审阅修订,中介机构对工程量概预算进行预算控制价审定,按照“合理规划、科学设计、适度规模、整片推进、严格标准、控制成本”的评审原则,市公司组织对工程造价少于100万元以下的项目进行严格评审,严格把好项目建设“第二道关”;最后,省局(公司)组织水利专家和行业管理人员组成评审组,采取实地踏勘、审查可行性报告、实施方案、设计施工图和工程预算等有关资料等方式,对100万元以上的大型项目进行全面评审,严格把好“第三道关”。通过“三道严把关”,确保项目建设规划、设计、建设质量达到标准,使其能充分发挥整体功能作用。

  整合资源,建立部门联动协调机制。烟基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程序复杂,涉及到政府、村委、农户多方的利益,市局(公司)作为运作项目建设的主体必须紧密加强与地方的沟通协调,并督促各县局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动,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动员政府力量承担前期项目规划论证,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土地征用、田块调整、质量监管、受损补偿等问题。健全县乡政府、职能部门、烟草公司、村委会齐抓共管的日常互动机制,让政府部门亲自参与到项目管理和组织实施中来,紧紧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开展土地整理、水源工程等涉农项目建设,形成烟农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烟草部门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在组织领导方面,市局应把烟叶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投资管理委员会,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将烟基建设和维护管理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畴,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各县级局要注重项目规划设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工程的施工及监理、项目竣工验收、档案资料建设工作,确保烟基项目建设有序高效推进。

  规范过程管理,提高项目质量。市县两级按照工作职能和分工,会同项目业主、监理单位、技术专家组成督导检查组,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质量、工程进度、项目变更、工程监理、资金使用、工程验收、档案资料及各县局督导检查工作开展情况等重点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与检查,下发监督检查情况通报,出具质量检查报告和整改通知书,提出整改意见及要求。同时召集各方定期召开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例会,总结交流经验,听取建议意见,查找困难问题,研究解决方法。

  建立有效管护机制,确保建成项目长期发挥效益。一是建章立制,为项目长久运行保驾护航。为了加强项目建后管护工作,避免遭受牲畜践踏和人为毁坏,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笔者认为各烟区应取得政府支持,由县政府、乡镇政府制定出台项目管护运行办法等管理制度,村委会将制度纳入村规民约,借助政府的力量推进管护工作,如此才能更具约束力。二是明晰产权,为项目管护工作提供保障。产权的归属直接关系到管护的主体和制度的落实。为了更好地调动烟农的管护积极性,项目竣工通过验收合格后,由市局(公司)将产权移交给受益的乡、镇政府或受益村,以村委会为项目的管护主体并签订产权移交协议书。各受益乡镇在每年冬春修农田水利工程时,对受益村的烟基项目工程进行岁修管护,保证工程“一年一维修、一岁一管护”。三是落实人员,明确职责,确保项目长久运行。烟区竣工的每个项目要成立以村主要领导为牵头的管护机构,建立专职管护队伍,由村民推荐热爱管护工作、作风正派、责任心强、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人担任管护员,按项目所在村组划分包干片区,对项目负责经常性的监督、管理和养护。各烟区政府、烟草等部门应组成管护监督小组,对管护落实情况进行监管,确保制度落实到位、责任到位。四是落实管护经费,促进项目管护工作顺利进行。经费是管护工作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各项目村委会可根据“谁使用、谁受益、谁负担”、“以工程养工程”的原则,向受益农户每亩每年筹集一定数额资金,或从村集体收入、烟叶税返还中提取资金,作为项目运行管护费。管护经费设立专户储存并将每期收取费用进行张榜公示,所有管护费用全部用于工程项目的维修及管护人员的费用开支,确保专款专用,保证项目管护落实到位。

  大力培养烟基建设人才。当前该市各县基础办岗位还不够健全,人员还需待补充,与其他兄弟市局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为了适应烟基建设发展新形势,应审时度势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充实人员,多方位引进技术人才,提高烟基干部素质。一是加强培训学习,提升烟基干部水利工程勘测设计、造价预算、质量监管等业务知识和技能;二是可从水利、工程、建设等部门引进技术专家,或招录工程、水利等专业大学毕业生充实烟基管理队伍,行业兼收并蓄,在实践中锻炼烟基干部的协调沟通能力和业务水平,加强人才的培养;三是强化管理,深入贯彻行业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和省市局政策规定,提升工作执行力和队伍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