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贝荣邦 本报记者 王道海 王建蓉
短短三年,广西德保铜矿在后危机时代企业界生存发展困难的不利形势下,力克艰险,顽强攀登,书写了历史性跨越的一页英雄的乐章。
短短三年,广西德保铜矿生产经营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为科学、和谐、绿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因之获得了进入广西德保铜矿有限责任公司,去较为深入地反映他们发展企业奉献国家、人民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难得的契机。
——题记
不久前,国土资源部发出公告,确定广西德保铜矿有限责任公司为第二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标志着这家广西最大的铜业生产基地,又获得了一张现代化矿山建设的“名片”。
多年来,中国在以经济发展秀甲全球而辉煌崛起的同时,资源消耗、环境毁损、生态恶化等等问题,已严重地威胁到可持续的发展和生存的环境,深化科学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诸多企业尤其是矿山类企业亟待解决的大课题。涉及到依法办矿、规范管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社区和谐等方面的绿色矿山建设,既是关系到国家基本国策和根本战略的要事,更是广西德保铜矿有限责任公司全力狠抓并已初见成效的大事。如今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示范单位,既是该公司发展水准的体现,也是该公司攀上新高的需要;既是该公司几十年发展沿革的结果,也是该公司三年巨大变化获得的一种国家级认可。
在该公司群山环绕的十里矿区,记者视野所及的林木、绿草清新悦目,许多天然的和人造的景观相映成趣,昭示着土地复垦等环保工作和打造绿色矿山的喜人成效。在纵横交错的井下巷道,整洁的工作环境、先进的采掘设备、有条不紊的生产管理,尤其那矿区“安全文化长廊”、“井下候罐室”及广西第一家井下避灾硐室,无不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绿色矿山、生态矿山、文明矿山、和谐矿山”的企业目标愿景,正在从宏伟的蓝图中一步步走出来……
力克艰险迎挑战
打开工作新局面
2009年7月,以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黄正却为代表的公司党政新班子,担起了广西德保铜矿继往开来、创新发展的重任。始建于文革发端的1966年,原本先天不足的德保铜矿,更由于多种难以尽言的原因,遭遇到原矿石品位下降、金属产量降低、部分生产设备老化、资金难周转和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管理不到位等许多困难,欲在诸多内外部因素制约的不利条件下赢得新的发展,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据了解,黄正却上任后,坚持以大局为重、事业为重、精诚团结、分工合作,充分发挥班子整体能量,共同为打翻身仗而战。他们坚持深入基层、生产一线,摸透企业状况,找准影响公司发展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迎难而上,着力转变陈旧思想观念,制定加快发展、稳定发展的措施,克服了采场接替不上等一系列困难,大举保安全,抓成本,创产量,齐心协力搞好生产经营。并同步开展治理、整顿工作,不断理顺、强化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和党建、精神文明工作,使职工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企业很快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当年10月份就在力克难关的情况下,完成铜金属174.998吨,创造了自2007年7月以来单月产量最高纪录。全矿职工月人均收入从上半年的1481.41元,大幅提高到下半年7-12月份的3500元;当年1-6月亏损422万元,7-12月却实现盈利540万元,年终利润达115万元。标志着铜矿公司在多种困难因素叠加影响的不利条件下化挑战为机遇,从而反守为攻,“逆势”增长,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在新班子勤政廉洁、率先垂范的带领下,德保铜矿干部职工不断解放思想、思进求变,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公司努力把新的先进管理理念、发展思路注入企业,同时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将一系列制度措施一步步落到实处,使企业在短短的时间里打了一场痛痛快快的翻身仗。为此,引起了百色市委、市政府和德保县等领导的高度重视,先后深入铜矿进行调研、考察,进行鞭策和指导。在2011年企业界普遍困难的不利形势下,一举实现产值1.2亿元,创造历史最高纪录,并在2012年依然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增长趋缓的特殊时期,创造出堪称奇迹的三年大发展业绩。
建成非煤矿山安全
标准化“标杆企业”
德保铜矿一班人深知,安全是矿山天字第一号的大事,也是务必下大功夫抓好的要事。为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水平,公司领导班子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首先从思想上将安全这根弦绷紧了,再绷紧了;在行动中将有关安全的工作抓紧了,再抓紧了。公司领导成员坚持同心协力,分工不分家,从2009年上任伊始,就抓紧研究修订完善了各种安全制度、措施、方案,制订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并以一系列细致琐碎的工作,将目标及保证措施分解到各单位、班组,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并以同经济利益硬挂钩的方式,使全公司596名在岗职工100%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缴纳安全风险抵押金共计82050元。
德保铜矿始终把安全标准化工作视为公司的一项基础工程、生命工程和效益工程予以高度重视,全面而深入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完善安全标准化制度体系;加强教育培训、宣传和安全文化建设,切实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以安全标准化创建为契机,加大生产现场规范整治;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应急救援水平……一环紧扣一环的安全工作,推动公司的安全标准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普遍增强,操作行为更加规范,设备设施安全装置更加齐全有效,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治理。
三年来,德保铜矿始终将安全工作作为雷打不动的硬任务来抓,公司班子坚持每月组织开展全矿安全大检查和节前节后安全大检查,坚持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等活动。特别在矿井地面运输走廊和8号矿井498中段主要运输巷道设置安全宣传长廊,成为广西矿山地面、井下现场安全文化长廊最长、效果最好的单位。使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不断加强,组织和制度措施有力实施,“上安全标准岗,干安全标准活”的理念,渗透到公司每个工作环节,为安全生产起到了良好的保驾护航作用。
同时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2010年至2011年共投入安全标准化建设资金400多万元,使德保铜矿公司安全标准化建设达到了二级标准。并采取非常措施,从2011年5月到9月份,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安全监测系统、无线通信与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等“六大系统”建设,将公司的安全水平提升到了新阶段。特别是紧急避险系统避灾硐室的建设,创造了“广西第一家”的历史新纪录。
2011年10月,在广西自治区金属非金属矿山83家申报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中,广西德保铜矿公司以优异成绩名列第一,顺利通过安全标准化三级达标的验收,公司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自治区安监局藉此于10月27日在德保铜矿隆重召开全区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及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现场会,区安监局领导对德保铜矿的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工程作出高度评价,称其为“广西第一,全国一流”,是广西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的“标杆企业”,是“科技兴安”的典范,并号召全自治区非煤矿山企业学习该公司的安全标准化及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经验。
实施“科技兴矿”
战略的励精图治
作为广西自治区首批发展的矿冶工业企业、已形成设计采选处理原矿年产能26.4万吨,铜精矿15000吨、铁精矿25000吨的年产能和金、银、硫等副产品,矿石中还含有锗、镓、铟等稀有金属。已拥有一批层次较高的、结构较为合理的人才队伍;拥有3·4号分矿、6·8号分矿、选厂、物流公司、物业服务公司、职工医院等直属单位;并与湖南湘潭瑞鸿贸易公司合作开发铁精矿降硫项目,组建了本公司控股60%的广西德保鑫瑞达矿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参股占有百色融达铜业公司和百色市工业投资公司25%和4.6%的股份。成为了广西最大的铜矿生产基地,先后荣获“安全生产先进企业、“广西经济效益百强企业”、“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百色市优秀企业”、“广西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等称号;连续四年被评为“广西优秀企业”。
德保铜矿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公司领导班子虽身处较为落后、偏远的地区,却始终以并不落伍甚至较为超前的卓越思维,意识到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实施重大设备改造,紧抓项目建设,才是企业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而在经营创效压力极大的形势下,高扬起科技进步的龙头,不断助推企业的科学发展和产业升级。
为了将项目强企,大力推进技改工程及项目建设的思路目标付诸实施,德保铜矿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系统运筹,精心部署,牢牢抓住制约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大力实施科技兴矿战略,积极推进“四新四化”建设。三年来,公司对选厂过滤系统进行改造,引进国内最先进的陶瓷过滤机并顺利运行,水份由原来的13.6%降至8.9%,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组织召开首届科技表彰大会,极大推进了公司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投资3000万元,开发了铁精矿降硫工艺技术,创造近千万元的经济效益,公司铁降硫技术荣获2011年第四届广西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奖。投资6230万元,对现生产矿段实施技改扩能工程,与广西大学进行技术研发合作,在6·8号矿井进行中深孔爆破采矿技术的应用研究。实施6号、8号主扇风机节能改造,降低功耗,总功率减少280KW,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为实施“抓项目促发展”思路,公司研究下发《广西德保铜矿2011年项目开发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通知》,切实加强项目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均有分管项目,每个项目均设工作组。并设立项目开发办公室,具体负责公司各项目,确保项目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开展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项目,在全国评审的10个项目中,有两个项目被评为优秀项目,公司危机矿山找矿预测项目被评为优秀项目之一,百色市政府已同意把德保铜矿作为钦甲铜锡矿区整合主体。
为充分发挥德保的资源优势,德保铜矿2011年投资1000万元,成立国有独资子公司广西德保兴宏润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将尾矿废水中含有的丰富有价金属进行回收利用;同时充分利用百色丰富铝土矿资源,发展非冶金铝产业,成立国有独资子公司广西田阳智蓝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这一系列大胆举措,为公司做大做强做优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公司以铜为核心产业,发挥技术优势,实施跨行业、跨区域发展,努力把德保铜矿建设成为产品多样化、模式集团化、市场国际化、管理科学化的现代化企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打造留住人才的
良好软硬件环境
经营管理现代企业,已不仅是单纯的资本、设备、技术问题,而是包含人文环境塑造、现代企业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复合体。能否以科学的哲学的思维指导企业发展,以文化的元素滋养和提升企业素质,尤其是实施好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性工程,已成为现代企业能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上档升级新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黄正却董事长、总经理一班人认为,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核心要素之一。为将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的理念付诸实施,德保铜矿不断加大引进人才力度,打破了以前10年没有招收大中专毕业生的局面,3年来公司陆续招收了58名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员工,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充实了公司人才队伍,优化了公司人才结构。由于公司效益逐年提高,目前更多高学历、懂技术的人才,正被公司良好经营形势所吸引,极有利于形成人才增长和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德保铜矿班子认为,对于人才,不单在于引入,更在于留住。为此公司不断改进生活环境,重新装修矿办公楼,建农贸市场,修建68号分矿、选厂、职工食堂、幼儿园、休闲广场,以及进行棚户区改造等等,为职工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娱乐条件。制订合理的薪金政策,下发了《广西德保铜矿岗位工资实施办法》,按照岗位拿工资,动态管理,岗变薪变,中层管理人员与生产骨干的工资比一般员工高,工资向艰苦的生产一线倾斜,中层管理人员实行一年一聘,以绩效激励各类人才努力工作。并结合矿山的实际,对来矿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一般先安排到生产一线,经过一两年的磨炼后再给他们安排合适的岗位,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搭好能发挥其才能的舞台,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广西大学还在德保铜矿建立实习教学基地,每年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真实、良好的演练场所。
德保铜矿立足长远发展,因地自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对部分岗位人员进行培训、派到外单位挂职等形式,使人才在技能上得到提高,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并营造一种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对有组织管理能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通过竞争给予提拔,使德保铜矿的人才明白企业时时在关心他们,不但物质有收获且心理有成就感。同时建立了困难职工、困难党员及人才的个人档案,与县民政局联络做好低保困难户的补助费发放工作。还经常性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以丰富职工生活,陶冶人的情操。通过这些活动和大量尊重人、关爱人的工作,提高了企业声誉,树立了良好形象,丰富了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增强了人才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对稳定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使他们安心搞好工作,真心实意为企业作奉献,齐心协力为国民经济和给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更好的贡献。
延伸阅读
进军绿色矿业……
广西德保铜矿有限责任公司长期坚守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在高度重视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大举节能减排、积极推进矿山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矿业、实现矿山园林化,努力把矿山建设成为“绿色矿山、生态矿山、文明矿山、和谐矿山”过程中,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矿容矿貌焕然一新,十里矿区欣欣向荣。
在“十二五”期间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德保铜矿公司决心充分发挥现有管理和技术优势,坚持以铜为核心产业,把“广西最大的铜矿生产基地”做强做优,实施跨行业、跨区域发展,真正把矿山建设成为职工生活富裕、企业环境优美、矿区文明和谐、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铜矿,为地方为行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