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通平
不知是谁说过:烟草被称作人类精神的鸦片,它像一柄魔戒,诱引着文明,无论是古代宗教神秘主义,还是现代烟草衍生的奢侈品沙龙,在经历了时间和地理意义上的旅行后,烟草成为人类最难戒除的精神之累。
人,为什么要吸烟?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未必所有的烟民都能说清楚,也许大多数烟民已经记不得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反正与烟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后便与之结下终身之缘。大多数吸烟成瘾者都是从少年开始吸烟的,他们吸烟之初的心理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是出于对成人感的追求,有的是炫示一种权利,或兼而有之。
几乎所有的文化类型都规定了“禁果”的范围,而我们所时常看到的是,很多的文化都在暗示“禁果”味美。亚当和夏娃因为蛇的唆使而偷食了伊甸园的禁果,而唆使青少年吸烟的则是存在于想尝尝禁果滋味的冲动。有的禁果太难得到,使许多因力不从心而不抱幻想,而香烟太容易获得,尝试一下轻而易举。
正如人在久经风霜后想摆脱种种烦恼回到童年一样,青少年希望自己早日成人,享受大人的权利。吸烟这种行为在家长,老师看来是成年人的权利,当成人看见中小学生躲在厕所里,或校园的某个角落津津有味地吸烟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小孩子,竟然就吸烟”的惊诧和抵住。自己吸烟而不赞成青少年吸烟的真正根据还是年龄。当青少年在好奇心和成人感的驱使下学着大人的样子吸烟时,看上去他似乎长大了,而他自己也认为不是小孩子了。对于那些不想费太多的力气就显出成人气度的少年人来说,吸烟是一种最简单的发表宣言的说法和途径,物质上容易获得,技术上容易掌握,精神上容易满足,这时,少年的吸烟行为既表现了一种权利,又表现了一种能力。当这种“权利”被大人粗暴干预时,青少年往往产生逆反心理,并强化了,“禁果”心理,从而使吸烟变得更刺激,终致吸烟成瘾。
同样的“权利”意识也发生在女性吸烟者中。自古以来的道德伦理规范对女性吸烟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即使在开放的今天,女性吸烟仍为许多男人所不能接受,女性吸烟更容意使人联想到轻浮、放荡之类的东西。有人说,大多数女性吸烟都与“性”有关。在宣扬男女平等的社会,女性吸烟也是一种无声的“权利宣言”。麦当娜是第一个以抽烟来炫耀性权力的西方女人,她也是这种香烟女权运动的发起者。在西方,抽烟女人的数量远远超过男人。希特勒统治时期,德国女人基本不抽烟,而现在德国对吸烟女人却表现出异样寻常的宽容,女孩吸烟作为一种挑战传统观念的“时尚”,正成为街头和许多公共场合引人注目的风景。西方学者试图从“生殖崇拜”角度解读男、女吸烟行为,他们认为男人和女人的吸烟行为都与性有关。其中的深义让人玩味。
大多数吸烟者都会承认这样一种说法,吸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或者说是精神心理调适的手段。在一段时间内我们曾习惯于外界因素完全决定精神状态的说法,这里的偏颇在于忽视人内在的调适。人是万物之灵,人的自我调节能力非常强,这一点正好用来说明烟草在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调节作用,虽然没有多少形诸数据的实证,却被亿万人亲自体验的原因。感觉是极其复杂的东西,它并不依赖化学实验和统计数据,各式各样的艺术享受几乎全是靠感觉,这启发我们,烟草中所含的种种化学物质的兴奋功能,多半要在“认为它有它才有”的前提下才会充分显示出来。人的心境在许多情况下是自我设计的,当你认为自己“行”时它就“行”,即“信就是真的,不信就是假的”。
有一个故事或许会给我们一点启发:在英国一个小镇的郊野,住着一对非常贫困的母女俩,10多年来母亲从来没有给小女儿买过一件新衣服和一样首饰,小女孩一直生活在极其自卑压抑的阴影中。有年圣诞节,母亲破天荒地给了小女孩20美元,让她随便买点东西,小女孩做着猥琐的样子,沿小镇的街边瑟缩地走着,她感觉自己很穷、很丑,小镇上的人都比她生活得幸福。忽然,她看到一个令所有的姑娘都会心仪的“帅哥”,小女孩心想,今晚有谁能荣幸地做他圣诞夜的舞伴呢。小姑娘一边想一边走,不觉来到了小镇另一头的首饰店。推门进去时,琳琅满目的首饰把她的眼睛都剌痛了,女店主为她挑了一朵头花戴上,并把小女孩带到镜子旁边。当小女孩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模样时简直惊呆了,镜中的她宛如仙女般漂亮,她激动不已,抓起补给她的4美元零钱转身就跑,不料撞在一个刚推门而进的老者身上,她说了声“对不起”,便飘飘然地走到小镇街道的中央,迎接她的是小镇人惊异的目光和赞美的评价。恰巧,小女孩又遇见了刚才那个“帅哥”,帅哥看见这个美丽的小姑娘也愣住了,对她说:我从没发现这个小镇上有你这么漂亮的姑娘,我今晚能有幸请你做我的舞伴吗?……小姑娘高兴得心花怒放,走过小镇后她突然想,我索性把剩下的4美元再买一样首饰,潇洒走一回。这样想着,她又飘飘然地回到小镇另一头的商店。刚推门进去,就看到先前撞到的那个老人。老人说:“小姑娘,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因为,你刚才撞到我时,你的头花就掉到地上了”。故事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原来改变世界的不是头花,是小姑娘自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