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20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浅谈吉安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的困境和对策(上)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烤烟生产条件、提升烟叶质量和促进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逐步深入,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逐渐增多,资金投入也不断加大。本文阐述了当前吉安市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形势,分析了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所处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历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 肖荣贵 朱红根

  

  多年来,吉安烟草上下高度重视烟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烟田生态得到改善,烟农种烟难的问题在局部地区得到有效缓解。根据十二五规划,该市到十二五末规划建设基本烟田25万亩。但目前已建烟基设施规模小,据初步统计,现有烟水(路)配套设施覆盖烟田仅占规划面积的11%,现代化育苗设施和烟草农机覆盖面小、普及率低,基层烟站(收购点)设施条件落后、配套不齐全。纵观全市烟叶生产条件仍较脆弱,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和培育优质特色烟叶的现实需要,如何全面高效推进烟基设施建设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

  

  全面认清

  烟基设施建设情况和形势

  

  吉安市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起步于2005年,2005年以前的烟叶基础设施项目以烟农自投自建为主,地方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之后转入到以烟草行业投资为主的建设阶段,建设项目逐年增多,投资急剧增加。2005年至2011年,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逐步配套完善烟叶生产各项基础设施。其中:投入7977万元,建设烟水(路)配套工程项目区42个,受益烟田近2.57万亩,受益烟农0.8万户;投入9093万元,建成普改密和密集型烤房4884座,受益面积6.79万亩;投入461万元,建设育苗工场3个、可拆卸育苗棚929个,可供移栽用烟苗5万亩;投资300万元,补贴购置各类烟草农机具845台(套),覆盖基本烟田5.5万亩;投资3182万元,建设基层烟叶收购站(点)14座,其中完成建设10座,正在建设4座,覆盖基本烟田面积15万亩。

  吉安烟叶经过近5年的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2011年全市累计收购烟叶16.6万担。吉安市烟叶因多属中偏浓香型,具清香飘逸、细腻、柔和、舒适等风格特色,而备受工业企业青睐,发展潜力大,外部形势利好,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小产区也要有大作为。今后几年是吉安烟叶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综合全市实际情况,吉安市的烟叶生产基础条件仍然薄弱,从提升吉安烟叶规模考虑、从烟叶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还任重道远。

  

  认真分析

  基础设施建设的困境

  

  烟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资金投入大,涉及面广,过程繁杂,建设内容多,技术标准严格。虽然已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地方支持配合不够到位。有的烟区地方政府部门错误认为,烟基设施建设烟草搞“三个为主”(规划设计以烟草为主、资金管理使用以烟草为主、检查验收以烟草行业为主)了,还要地方支持、配合什么?因而很少过问烟基建设工程,致使一些工程需要地方政府出面,协调解决难题,迟迟不落实,互相扯皮,极大影响工程建设进程。有些烟农过度依赖烟草出资出力,一心寄望于烟草全包办,缺乏主动参与烟基建设的意识和热情。

  规划设计水平仍然较低。由于烟水工程项目多、工作量大,地方水利规划设计人员不足,设计力量薄弱,设计技术标准偏低,专业水准不高,现场勘测不深入细致,如少数项目存在闭门造车现象,塘坝、机耕路项目资金概预算漏项、烟田沟渠走向不符合实际、提灌站设计标准偏低、沟渠施工工艺选择不合理等等,导致工程变更项目多、资金预算不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由于设计不科学,导致工程建后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大打折扣。

  管护措施的落实不够到位。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虽然成立了管护机构,制定出台了一些运行管护办法等制度,但作为项目管护主体的村委会或村民小组,都是最基层的一级基层组织,往往缺乏经费来源,导致不能配备专门人员管理,也无力对工程进行多方位维护保养,造成使用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建后无人管护,沟渠淤塞、杂草丛生,人为损坏时有发生,破坏了工程形象,降低了烟基工程的使用年限。

  实际施工过程中纠纷较多。按照要求,烟基项目立项时都会充分征求当地村委、烟农的意见,在现场勘查设计阶段当地村委和烟农代表都多次到场参加了项目协调会、评审会,但工程施工时仍然纠纷较多,村民阻扰施工,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究其原因,其一是当地村委会威信不够,不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不能协调好与村民的利益关系;其二是农民的狭隘思想、小农意识作祟,接受新事物的观念较保守,总纠缠于自身的蝇头小利,无视集体大众的共同利益。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的立足点就是烟区的实际需要,从维护基层群众的利益出发,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

  

  近年来的工作经验

  经过几年的亲身实践和总结,笔者就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是抓好烟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立项是前提。规划立项是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起点,“规划立项以我为主”是烟草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所必须坚持的三个原则之一。只有将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实现行业的目标要求。由于吉安市各产烟区烟叶规模种植程度仍不高,导致烟基建设规模化推进不够,规划立项不够严谨周全。

  首先,项目规划立项不够慎重,往往受地方政府的影响或少数人的利益牵连,而失去了规划立项以我为主的主导地位,造成项目真正实施时“一头热”现象,基层村委和农户思想工作难做,基层群众不支持,施工推进阻碍重重,工程质量和效益难以达到要求。其次,项目建设的延续性和衔接性不强,换地方搞新点,没有做到分期延续实施,整片推进。吉安市烟区作为新兴产区,应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后发制人的优势,按照整片推进、分期规划的思路,坚持集中资源做好亮点、抓好样板的规划原则,与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紧密结合,重心向亮点集中倾斜,规模化推进,杜绝零星分散、撒胡椒面式布点立项。比如安福县谷口、楠桥、峡江县汀溪、永丰县鸭田、泰和县苑前示范区建设正是按照“突出亮点、以点带面”的规划思路稳步推进。

  二是抓好烟叶基础设施建设,规范设计是基础。由于吉安市四个产烟县中只有峡江县烟基建设工作起步较早,其他三个县都起步晚、经验缺乏。设计单位对行业烟水项目的设计要求、标准和规范了解不多,经常将农业、水利等部门水利项目的设计标准和验收要求与烟水配套项目等同。

  烟水配套工程项目设计除了按国家局制发的相关规范要求编制设计文本,按统一的计算标准和核算方法进行资金预算外,更重要的是,要多次深入现场勘查、测量,细化到每条沟渠、每条路、每个单体项目,广泛征求受益农户意见,深入了解现场施工环境,要在现场解决很多细节问题。只有紧密结合现场,反复论证,才能最终形成详细规范、与实际基本相符的设计方案。基础办应严格要求设计机构把现场勘查工作做细,坚决防止“闭门造车”和图纸上作业,并保障适宜的设计费,以项目区乡镇水利员和当地熟悉情况的村民为向导,贴近现场,一次次查验,一次次修改,才能防止施工中的频繁变更、造价超出预算和建成后利用率低的处境。

  三是抓好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参与是保障。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逐步深入,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必将加大,烟水配套工程、烘烤工场、育苗工场、基层烟叶站点等基础设施将逐步配套推进。改善烟区农业生产条件,地方政府也负有责无旁贷的义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各烟区地方政府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程度仍较低,职责和权限不明确,参与只停留在表象,没有承担具体任务,一旦遇上问题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时往往打官腔、推脱责任,这就是缺乏沟通协调的结果。

  近几年,市局和各产烟县局大大加强了与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建立常态化沟通惯例,及时通报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争取政府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将地方党委、政府相关人员纳入工作组,明确各自职责,发挥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土地调整、群众思想调解、村民利益纠纷、施工质量监管中的主要作用,避免烟草行业唱独角戏,才能保障基建项目顺利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