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7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收藏不能过于投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韶光

  

  当2005年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行拍出一件2.3亿人民币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之后,中国的古玩书画艺术品拍卖进入亿元拍卖的门槛,同时也进入了假拍拍假的做大局的时代,整个当代中国古玩书画投资收藏局面已变得愈来愈险恶。

  举例之一:2005年一件被鉴定为唐代长沙窑人物贴塑大执壶的“壶王”,入藏杭州市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市政府为此奖励捐赠者(包括捐赠者其他捐赠品)共1500万元。而2011年8月20日网络媒体开始爆料,称故宫陶瓷专家杨静荣公开质疑该“壶王”为赝品。为此,藏界一片哗然。此案例说明,官方博物馆亦会走眼收进高仿品布展。

  举例之二:2010年11月11日,英国伦敦郊外一个小乡村的一座简陋的仓库内,名不见经传的英国班布里奇拍卖行竞拍出了一件4300万英镑折合5.5亿元人民币的“清乾隆粉彩缕空转心瓶”。要知道该拍卖行从没拍过一件超100万英镑的拍品,为此在拍卖会现场,一位女性委托人看到现场跌宕起伏的竞价,兴奋得当场晕倒。然而至2012年夏天,此拍品买家依然没有付清款提货,行内资深人士估价,此瓶顶多值5000万元人民币。此案例说明,个别所谓亿元天价的拍卖项目,可能仅是一场闹剧。

  举例之三:2011年9月6日,网络媒体爆料,一件由零散破碎玉片串起来的所谓“汉代金缕玉衣”,十多年前被5位顶级文博专家鉴定为出土真品,估价为24亿元人民币,后此藏品拥有者向银行骗贷数亿元。骗贷者后因还不出贷款,东窗事发,此件所谓的“汉代金缕玉衣”被指竟是一件粗劣的赝品。当时参与鉴定的文博专家事后承认,评估时只是围着玻璃走了一趟,连玻璃罩子都没打开。此案例说明,顶级文博专家拿了红包鉴定,也会“指鹿为马”。

  举例之四:2012年1月2日,一件被称为“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千字文》”的书法作品在深圳一家不知名的拍卖行被拍到1.4亿元人民币。时隔两天的2012年1月4日,上海博物馆书画部鉴定专家单国霖表示,此为赝品。此案例说明,仿宋书画藏品竟也要拍到过亿元,不差钱者不是太傻,就是已成为参与拍卖做局的工具。

  从2005年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价在世界拍坛打破亿元大关之后,至2010年大约有10余件艺术品整体跨入亿元拍卖的门槛,被行内称为“中国古玩书画艺术已正式跨入亿元收藏投资时代”。但是,据业内人士冷眼观察,凡超过亿元拍卖价的拍品,大多为各艺术品收藏投资机构所拍得,是各艺术品收藏投资机构炒作之结果。其具体炒作的内幕会一点一点被灵敏媒体披露出来。为此,2012年中国古今艺术品拍卖不能再继续泡沫下去,不能再继续跟风恶炒下去,应该回归收藏投资之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