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名誉所长陈清泰认为,在传统制造业中过量的国有资本不断制造新的过剩产能,形成对非公资本的挤出。尽管国有资本在今年的战略重组有重要进展,但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规模过大、范围过宽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目前,国资委正在对一般制造业的国有企业发展进行调研,这类企业主要集中在省、市级国资委手中,至于这部分企业未来能否向民营企业开放,还需要相关部门论证。
迟福林认为,对电力、电信、石油、民航、邮政等行业,应将自然垄断和竞争环节切实分开,在自然垄断环节强调国有资本主导,在竞争性环节对民营经济放开。
在陈清泰看来,现在有巨量民间资本可以接手国企。将部分国有资本从一般性产业有序退出,转而充实那些更加重要的行业和领域,将产生双赢的效果,大大提高国家整体资本配置效率。
5月底,国资委下发《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规定民间投资主体可以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业内人士认为,敢不敢拿出中石化、国家电网这样的优质企业资源,让民间资本进行参股,考验着政府有关部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制重组的决心和勇气。
“民间资本进入是国资委目前正在推动的一项工作,已经不存在制度上的障碍,效果没有外界预期的那么好,与整个大环境以及民营企业进入的准备有关,这都需要一些过程。”前述国资委人士如是说。
民企与国有企业相比,盈利的倾向更明显,由于进入的门槛比较高,短期内想盈利比较困难,出现民企进入后无法盈利又退出来的现象。
“由于历史原因,央企有国家支付的隐性成本在里面,民企进入后这部分成本显性化,盈利不如预期,导致民企退出的情况也很多。”上述国资委人士表示。
比如民营资本进入航空领域,在航线资源、政策资源、环境等方面,完全与国有航空公司地位不平等、待遇不平等,导致民营航空公司盈利困难。
据介绍,未来地方国资委会拿出一部分资产,在各地产权交易市场拍卖,民营企业可以参与竞价。
对于接下来是否会出比较具体的规划,国资委相关人士表示,指导意见出台后,从国资委层面、央企也有动作,民营企业可以主动争取,再期待一个5年,可能会有明显的结果。
(摘自《中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