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5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高位求进 双流奔向西部经济高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特约撰写 恭远

  三产富县

  随着四川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及天府新区建设的推进,现千亿级产值的高端产业园的目标指日可待。

  航空枢纽高端产业园

  向千亿挺进

  

  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正在疾行于千亿级高端产业园路上。

  “我们都称这个是半小时经济圈,因为绕着临港路一圈刚好半小时。”功能区管理委员会招商科科长叶真指着临港路的规划图说。

  叶真所说的就是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该区是2010年成都市确定的13个市管产业功能区之一,主要以双流国际机场为核心,以规划的临港路为界,面积为38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底,功能区共引进安博置业、中外运、宅急送等43个项目,协议总投资60亿元。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385亿元,税收约13亿元,预计到2016年,功能区产值将达到1000亿。

  

  企业提出千亿产值目标

  

  千亿元产值是企业自己提出的,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管委会主任告诉采访团记者说,不管是临空物流业、临空高科技维修业、临空总部经济、航空枢纽服务业,我们是根据各个企业自己的十二五年发展计划,以2011年销售收入作为基数,按22%的递增速度,预计到2016年底将会实现千亿级高端产业园的目标。

  随着天府新区建设全面拉开帷幕,功能区将依托临空物流业、临空高科技维修业、临空总部经济、航空枢纽服务等四大主导产业,建成千亿级高端产业园。

  凭借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空港第二货站全面建成投运之时机,功能区已引进中外运、嘉里大通、新地兴华等项目42个。为充分发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地空衔接功能,依托空港第二货运站和二跑道,将积极引进更多的国际知名物流企业。

  目前,功能区现有国航斯奈克玛、川航太古两家航空维修公司,并将重点引进如中航工业、法国瓦特里等国际知名维修企业落户功能区,形成维修能力强、规模效益好的产业集群,为日后成长为重要的飞机整机、机载设备及其他部件的维修基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更好地发挥空港优势,功能区策划推出航空展、蜀都文化展、汽车展、高新产品展、精品旅游展等一系列高端品牌专业博览及国际会务,与之匹配的高端商贸如酒店、餐饮、大型商业中心等高端商贸加速了航空运输的增长。

  据了解,耗资128亿元、用时4年建设的T2航站楼也将与7月底投入使用。而备受关注的成都第二机场选址方案已基本确定,第三跑道也正在深入论证阶段。到2016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将确立国际航空的枢纽地位。届时,功能区将建成“国内一流,西部第一”的公务机产业集群发展基地,填补西部公务机市场的空白。

  

  招商“选”资

  

  面对记者的采访,叶真感慨道:“2005年,我们要上门拜访求招商;而现在我们几乎一个星期就要接待3至5家大型企业,以前的招商引资倒成为了招商‘选’资了。”

  虽然由于第三跑道的建设仍具有不确定,顺风、韵达等项目还未敲定。但同阿里巴巴的合作已经基本成型,这将是一笔非常可观的税收收入。

  引领高端产业平台,引入强势企业是功能区的发展要求。功能区始终坚持“招大引强”的方针,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和国际国内顶尖的航空枢纽产业项目。到目前为止,入驻功能区的企业不仅包括马士基、嘉里大通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也包括四川物流公司等本土企业,梦芭莎、卓越亚马逊等项目也在引驻中。

  叶真表示,如今的“招商选资”,重在“选”上,这就要求落户的企业要抛弃传统的建仓、仓储模式,而应具有快进快出、体积小等特点,如宝马配件、航空小快递等,以适应功能区快速发展的步伐。

  功能区招商形势如此大好,不仅需要空港机场、双流的土地支持,创新的发展模式,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天府新区规划的支撑。功能区从建设到投入使用,得益于有效地整合多方资源,要是缺少任何一方资源,园区都不能发展。

  其中,天府新区的外部支撑意义尤为重大。在天府新区的规划中,双流区占了半壁江山,因此用地指标和审批手续都占有优势。究其内因,则是得益于其“管会管理,公司开发建设”的运营模式。

  注册资本为5亿元人民币,由成都市交投集团(持股60%)、双流县政府(持股30%)和四川省机场集团(持股10%)合资的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承担功能区的开发建设。这就将交投集团的资金、双流县的土地和机场集团的空港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再加上天府新区的发展契机,这正是功能区招商引资“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

  

  破解融资难题

  

  实际上,创新服务、为企业办实事是功能区的一大亮点模式。随着功能区入驻项目增多,管委会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经过多次党工委会议讨论,最终确定了科室包联企业责任制度。即每周都有专人深入企业,实地收集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在周一上报问题,然后分解到各业务科室协调办理,达到一对一的服务模式。据了解,自从实行包联制度以来,管委会共收集入驻项目反映的问题30余件,已处理解决的27件,剩余几件也正在协调解决中。

  就目前功能区发展情况,资金瓶颈是一个主要问题,叶真表示,功能区可以通过融资方式来填补基础设施、拆迁、道路建设的资金缺口。就在记者前往功能区采访的当天下午,管委会产业招商科正在忙着接待企业代表,着手洽谈进行融资引资的相关事宜。

  县长周先毅在接受记者团采访时表示,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是承载成都市战略性产业功能的主要功能区,也是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两枢纽、三中心”的重要战略支撑。随着四川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及天府新区建设的推进,现千亿级产值的高端产业园的目标指日可待。

  都市农业

  二十个园区“一园区一特色”,基本涉及了该县全部乡镇、街道,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载体。

  打造现代高效农业

  

  2008年2月22日,写下双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一页。

  继成都昆山都市农业园区、成都新兴特色蔬菜园区和成都蛟龙现代都市农业园区被定为双流县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示范带动区,并取得重大成绩之后,新一批特色农业园区呼之而出。上千亩的生态园林农业观光园、草莓枇杷葡萄园,上万亩的苗木、水产园……20个现代农业园区充分推广三个示范带动区取得的经验,承载都市农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百姓增收,为双流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争创样板,注入新的活力。

  还在2007年,双流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2年名列全省“十强县”榜首,连续7年跻身全国百强行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位由全国43位上升至37位,位居西部第一。

  双流既是工业和经济强县,也是农业大县。近年来,按照成都市委确定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该县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金桥镇昆山村,一个无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的传统农业镇,在发展都市农业理念的带动下,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成就令人瞩目,受到中央、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得到了百姓认同。

  双流对自身发展阶段做出一个重要的判断:已经进入了可以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新阶段。

  2008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站在新起点上,双流县按照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和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以“35223”为核心的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发展思路,主动、自觉、积极地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统筹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布局,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机制,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以发展订单生产为模式,以农产品出口加工创汇为重点,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按照“一村一品”、错位发展的要求,强力推进水果、蔬菜、养殖三大产业的发展,大力促进农业载体园区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业特色化、产品品牌化,努力实现城乡共繁荣同发展,奋力争创全市统筹“三个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样板县,为实现“领跑西部、富民强县,构建和谐双流”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现代农业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更先进的理念、更开阔的视野,为农业经济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2007年,双流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瞄准国际国内大都市,进一步巩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培育和提升枇杷、草莓等特色农业,积极发展和壮大出口创汇高附加值农业,并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举办特色节会,创造性地变农业资源为旅游资源,变旅游资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资源,使旅游资源贫乏的双流成为旅游大县。三次产业互动发展步伐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代农业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全县新增农用地规模经营面积7.63万亩,农用地规模经营总面积达37.53万亩,增幅及总面积居全市第一。实现草莓扩面5800亩,梨子扩面1014亩,全县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带快速发展。坚持用现代理念加快农业发展,昆山、新兴、九江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带动1.9万户农户增收;全县新建蔬菜大棚4000亩,水果大棚1.08万亩,食用菌生产用房1500个,推广各类农机具315台(套);狠抓种养结合循环经济,184个生猪规模化养殖单元建设进展顺利。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农产品安全监督体系,制定9个农作物生产技术规程,“双流枇杷”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全县拥有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1件、四川省著名商标5件、知名品牌4件;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分别达38个、28个、23个。

  ●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现代物流业初见成效。引导农产品初精深加工业同步发展,在蛟龙工业园区建设500亩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引进5家企业入园发展,全县农产品加工率提高2.1个百分点。完成成都市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一期工程等重点农产品市场建设,建设微型冷库6座,成功启动新加坡(成都)富园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农业出口创汇型物流业快速发展,实现创汇7000万美元。

  ●产业化发展后劲增强。全县农业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引进项目92个,到位资金12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4家,其中,新增年销售收入5000万和1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各1家。

  ●创新农业发展载体机制。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2007年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农业产业发展“园区化”机制。激活农业发展动力机制——投入1亿元资金成立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以担保、贷款、融资等方式促进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农业投融资机制得到健全;探索建立23家沼气物业管理合作社,实行沼气管理社会化服务,确立沼气化建设长效发展机制;配套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有关政策,成立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承包流转纠纷仲裁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保障机制。完善农业发展服务体制——探索水管单位专业化管理与用水户自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新模式,加速形成农业用水管养分离体制;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快速推进现代林业集约化经营体制建设;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和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制;全面整合农业、农机、畜牧职能,着力完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机制,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该县现代农业发展机制体制创新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服务“三农”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结果,惠及更多居民。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50元,净增523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8亿元,增长11%。

  

  23个园区为农业现代化

  打造载体

  

  2008年,双流提出了更高目标——力争完成农业增加值23.06亿元,同比增长7%;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382元,同比增长11%;新增农用地规模经营面积5万亩,增长13.4%;城市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48.6%。

  目标既定,落实是关键。

  传统农业,没有“规划”这一概念,最终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双流县立足县域农业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特色,以国内外市场和都市消费为导向,不断完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引导和推动现代农业区域化布局。2008年,一方面,巩固扩大昆山、新兴和蛟龙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完善配套设施、聚集高新项目为抓手,促进昆山园区出品创汇蔬菜生产基地、国际水产出口养殖基地提档升级,打造新兴园区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模式新亮点,加快九江园区休闲观光产业发展进度,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另一方面,依托东山、牧山、金马河流域精品水果、优质畜禽、特色蔬菜等农业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整合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启动建设20个5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按照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抓好园区规划布局,通过财政资金撬动,主要以市场模式引入资金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省市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据介绍,20个园区“一园区一特色”,基本涉及了该县全部乡镇、街道,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载体。

  该县将按照工业集中发展区“九通一平”的高标准,高强度投入,打造农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按照各个园区不同的规划和特色,实现园区的统一招商,避免无序招商,并引导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通过园区化发展,统一治理污染,搞好环保,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抓好昆山、新兴园区和正兴镇有机农业试点,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化水平;积极发展健康养殖业和农业循环经济,预计新建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120个,力争建成种养结合循环经济示范区5个。此外,推进农业专业化分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规划建设5个农产品初加工基地,鼓励深加工企业进驻工业集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有了园区这一载体,还必须有与之相配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2008年,双流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服务体系——深化农业服务体系改革,整合县农发局现有机构,组建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设立镇(街道)现代农业服务分中心,在村和涉农社区设置农业技术服务员;加快物资供销服务网络体系建设——通过新建、改造、重组、合作等途径,加快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农资连锁配送站、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步伐,加速构建城乡联动、布局合理,高效有序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镇科技办、科协办、知识产权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加快县建专家服务团、镇建专家大院、村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进度,逐步形成公益性与经营性、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用抓现代工业的办法来抓农业现代化是积极可行的。2008年之前,双流冬草莓进入北京中高消费人群市场,价格较以前增长近10倍;双流黑大豆直销日、韩等国,成为节日餐桌上的必需品……2008年之后,全县23个农业园区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输出基地,甚至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市民度假旅游地,双流品牌的水果、蔬菜、畜牧产品也更多地实现了增收、创汇。

  

  现代农业示范在高端

  

  双流全力打造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县。2011年有机农业生产示范片达15个,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面积达3.6万亩,有机及有机转换畜禽产品达2万吨,生物有机肥料年产量达6万吨。到2015年,全县将实现有机农业生产示范5.2万亩;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力争取得美国、欧盟认可的认证机构(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颁发的证书。

  2011年3月21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双流冬草莓”品牌,经中国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专家评估,品牌价值从2009年的4.75亿元,飙升至6.90亿元人民币。不断提升品牌价值的“双流冬草莓”,成了名副其实的“金草莓”。

  与此同时,有机冬草莓卖到了50元/公斤;优质大五星枇杷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等地;二荆条辣椒成为全国客商争相购买的品种;“云崖兔”市场供不应求……

  这些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双流造。而这也正是双流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争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引导现代农业走向高端的结果。

  按照成都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双流县紧紧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深入实施“135610”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加快建设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强化有机农业生产环节监控,建立了一套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打造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实现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截至2011年底,该县已建设有机种植类农业生产基地3.6万亩,建成50个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通过有机、有机转换认证的农产品164个,全县有机产品年产值达55905万元,有机产品年出口额692万美元。与此同时,该县还将加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核心区建设,启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已建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核心示范区7000亩,在全国率先启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县创建工作。目前,双流枇杷、双流冬草莓、双流二荆条辣椒、双流云崖兔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双流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展示篇】

  统筹规划

  思路明晰示范带动

  

  核心提示:

  现代农业走向高端,有机农业成为着力点。依托独有的农业环境优势,双流县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立足优势抓调整,摆脱传统农业方式,本着“科学规划、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向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更高端——“有机”迈进,致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稀”,助农增收。

  发展有机农业,必须抓好产业规划。双流县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双流县2011年—2015年有机农业发展规划》等现代有机农业规划,着力建设成为西南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思路明确,示范先行。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双流县积极引导和培育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现代农庄的发展,坚持以示范基地为带动,推动特色农业种植进一步发展。重点发展草莓、枇杷、葡萄、梨等伏季水果、有机蔬菜和有机粮油为特色种植示范基地,目前,在东山片区建成了一批草莓、枇杷、葡萄、梨等有机水果生产基地3.1万亩,在永安、兴隆、正兴等镇建成有机蔬菜生产基地4000亩,在黄水、籍田、正兴、永安等镇建成有机粮油生产基地1000亩;建设种养结合循环经济的有机畜禽生产基地1500亩。

  

  【培育篇】

  多轮驱动

  确保有机农业良性发展

  

  核心提示:

  思路明晰了,关键在于执行。据了解,2011年以来,双流县统筹各种力量,集成资金、政策,在对发展现代有机农业投入土壤、水、大气等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还创新通过将有机标准执行到生产环节、培育有机农产品龙头企业等措施,稳步推进有机农业产业发展。

  有机农业的核心是保持和恢复土壤的活力。据该县农发局专家表示,双流县以实现有机农业种植要求的土壤改良技术指标为目的,建立土壤培肥体系。运用现代微生物技术为主,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等生态健康种植和养殖模式为重点,以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为依托,在全县形成沼液辐射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有机肥料半产品——预处理发酵干粪20万吨/年。

  除了土壤,有机农业对大气、水等生长环境也要较高的要求。围绕大气、水环境综合整治,该县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对有机农业生产进行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监控。并建立从种苗、投入品、生产过程、收获、加工、储运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可追溯质量管理及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

  在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础上,依据《有机产品》系列标准,双流聘请国内农业技术专家,结合县域实际,编写制定有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贯穿到每个生产环节,在此基础上还投资180万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将投资300万元进一步完善检测设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目前,全县已制定符合生产技术规程20余项,并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标准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确保执行不走样;在基地投入品管理上,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实行农药统购、统防、统配和统施的“四统一”管理,生产基地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达100%、绿色防控覆盖率达100%;同时,不断完善基地产品检测和准出制度,建立主要农产品生产档案,确保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率达100%。

  探索出完善的经营机制是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前提。双流县大力培育“三大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户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等生产要素,开展联合与合作,走新型集体化道路,全县共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284个、家庭农场62个、现代农庄31个,吸纳成员8000余人,带动农户17万人,农业组织化水平大幅提高。同时,成功探索“家庭经营+集体生产”、“现代农庄+合作社+基地” 、 “田间超市”等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的高端化发展。

  

  【保障篇】

  完善服务

  强化有机农业经营保障

  

  核心提示: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发展标准的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也将发生重大变革。如何保障有机产品真正做到“有机”?如何扶持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双流县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并大胆创新与有机农业相适应的政务管理、农业科技管理以及基地管理等服务方式,建设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了有力推动有机产业发展,双流县专门成立了有机农业实施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同时出台了发展有机农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从资金、技术等方面明确12项扶持政策,激发农户、涉农企业发展有机农业积极性。仅2010年,对有机生产基地建设、有机产品认证等10个有机项目进行了资金扶持,共有33家业主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建成生产基地1万余亩。

  按照“科技引领”的原则,该县积极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院县合作”,借力借智。聘请院校权威专家,组建有机农业专家顾问组,指导该县有机农业规划编制、措施落实标准监督、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加大对有机农业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大力实施有机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积极推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并利用聘请的有机农业人才资源,重点培训有机农业的生产理念、组织管理、标准规范、申报认证、实用技术等,每年培训2000余人次,形成一批有机农业管理和技术骨干,健全农业保障服务体系。

  同时,双流县还不断完善农业综合服务站、社会服务组织等涉农服务体系。其中,该县在全市率先按时间节点完成17个镇级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依托服务站,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新型农民培训、农情信息上报、培育合作社等农业综合服务;同时,引导农业科技人员、种植大户、“土专家”等,组建植保、农机、劳务、农资等服务组织800余个,创新“代耕代种代管代收”服务,服务农户面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