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3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金马逊:员工就是“智囊团”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在浙江金马逊机械有限公司的陈列室里,有一根拧得像麻花般的弯管异常吸引眼球。

  这根大约30厘米长的钢管,却拥有二维、三维尺度各种半径的7个弯曲,是金马逊的代表作品。凭借着这根管子,美国的热电大亨、奥地利锅炉巨头、澳大利亚谷场主、中国高铁项目组……纷至沓来。

  “弯管就跟螺丝钉一样,几乎人类所有‘上天入地’的机械设备里,都需要弯管组织。”金马逊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伟明介绍。

  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缘何有这么大的能耐,能让世界各国的弯管制造企业为之钦叹?

  “我们每年能研发三四项弯管机的关键新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来自我们自主研发数控软件的博士团队,还来自于我们在美、德等地的技术中心,甚至源于我们的一线员工。”同时兼任金马逊总工程师的林伟明说。

  众所周知,管子被弯曲后,管壁不可能跟原形一样,行话叫存在“变形”。“变形”指标又分为“椭圆度”、“减薄率”、“波浪度”,弯管设备行业的核心竞争点,就在于这三个指标。

  普通的弯管机在管材弯曲过程中,弯头内侧部分的管壁很容易形成褶皱,严重的还会产生裂纹或破裂,弯管质量差,废品率高。“人家能弯,我们为什么不能弯?”在林伟明看来,当今的制造业比拼的就是核心技术。针对这一难题,金马逊公司职工蒋兰芳大胆设计出了一种用于弯管机上的抗皱模组。该项技术使企业突破了弯管领域共性技术瓶颈,项目技术经产业化已实现1.2亿工业总产值,实现销售收入7600万元。

  “我们的研发团队已经开发了国际首创的数控弯管机控制系统软件仿真模块,可模拟实际加工过程,并检测加工过程的干涉情况等多项技术应用。”林伟明说。

  去年,公司的一位技术人员夏杨建根据市场调研,发现近几年国内复合机床的发展势头迅猛。在金马逊的经费支持下,由夏杨建作为主设计师研究开发数控全自动管棒复合加工机床项目,填补了国内管棒复合加工的空白领域。

  “正是整个团队的智慧,促成了企业转型发展的‘智囊’,也把金马逊推向了世界顶尖的二级供应商位置。”林伟明对此深有体会。金马逊唯有把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优势建立起来,才能向一级供应商、甚至细分行业龙头更进一步。(颜伟杰 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