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一则消息让闻名世界的“制造之都”东莞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东莞GDP同比增长1.3%,全广东省垫底。更让人揪心的是,东莞人均GDP从2011年的7.2万元滑落到了5.47万元。
这让东莞深切地感受到了内外交困的严寒。这个城市正在经受着转型期的痛苦与煎熬,这过程也许会很漫长。
主政者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最直接地感受着这一切。
转得好这里是经验,转不好这里是教训。
“低不成高不就”的尴尬
东莞制造一个普通的皮箱,成本是9美元,卖给香港商人是10美元,香港商人卖给沃尔玛是20美元,而沃尔玛在美国超市上的定价是40美元,在整个利益链条中,最重要的生产厂家只拿到了最低的1美元利润。这就是东莞模式。
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时,东莞依然依赖原有模式并已形成了路径依赖。这被徐建华称为:“低不成高不就,那你就没路可走。”
在此背景之下,东莞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提出了“三重建设”,即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发展平台、重大科技专项,并配套出台了“三重”目标管理责任制,拟将全市116个重大项目、20个重大产业集聚区、33个重大科技专项纳入其中。
“六个东莞”破解困局
为了实现转型升级与高水平崛起,徐建华等人提出了“六个东莞”建设。
“通过‘六个东莞’来营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徐建华告诉记者。
所谓“六个东莞”,指的是平安东莞、法治东莞、信用东莞、效率东莞、活力东莞、开放东莞。
值得注意的是,“效率东莞”是东莞市政府给自己所提出的牵头“项目”。东莞市常务副市长梁国英披露的一个例子可以佐证。
东莞要引入一个1.2亿美元的项目,对方要求20天完成审批流程。梁国英和市发改局负责人向广东省发改委寻求支持,省发改委一位副主任召集相关人员,要求尽快解决环评、土地规划、节能评估等手续。结果,不到一个星期就与相关部门达成协议,广东省发改委提前对项目进行公示,很快环批报告也出来了。梁国英核计,报批手续总共只用了19天,企业最后留在东莞市的厚街镇。(邹锡兰 谈佳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