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真正的主谋,谁又是真正的受害者,都不是一个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一时,引发了无数“吃货”追捧。而在狂咽口水之余,近几年日益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让这个崇尚“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国度的民众感到失落和惶恐。
今天,让我们看到的涂药黄瓜、有毒豇豆、问题猪肉、甲醛白菜、蓝矾韭菜……还有什么是能让人放心食用的?
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问题,而食品标准则是食品安全的底线。食品从农田、工厂到餐桌的全过程中,生产、检测、监管到处罚,每个环节都必须按照相应的标准来实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食品安全问题早已高居国人不安全感之首,且不安者的比例还在逐年上升:2009-2010年度为六成人,2010-2011年度上升到近七成人,2011-2012年度更高达逾八成人。
[相关策划详见A2、A3、A4版]
□ 特约撰写 汪洋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许多知名品牌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许多肮脏的内幕。从三聚氰胺的三鹿,到瘦肉精的双汇,从阿胶行业的集体沦陷到皮革奶的全面曝光,越来越多触目惊心的事件呈现在消费者眼前。
皮革奶、皮革胶囊震惊全球
“问题胶囊”事件是中国近十年来继“大头娃娃”、“三聚氰胺”、“瘦肉精”事件后最为严重的一次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民间通俗地将这起丑闻概括为“从皮鞋到胶囊”,眼下,围绕这件事引发的调查、追责与反思仍在持续发酵。
2012年4月9日,央视主持人赵普的一条微博:“转发来自调查记者短信:不要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以及媒体人“朱朱文强”的微博作证说:“央视一哥们说,以后别吃果冻和酸奶,问为啥,他比喻说,哪天你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
这两条微博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工业明胶”这一与“皮革水解蛋白”同属皮革提炼物的“孪生姐妹”引发人们的强烈关注。
工业明胶如同7年前的皮革水解蛋白,至这起事件发酵前其实并不为人所知。没有人怀疑赵普发这条微博的善意,尽管没有人可以武断地说老酸奶与果冻企业中就一定不存在或一定存在非法使用诸如工业明胶的添加物的情况,但食品安全是一个民众高度敏感的话题,任何人尤其是公众人物发布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信息必须秉承严谨科学的态度,从这一点上,赵普的“不细说”以及指向整个行业的表述方式有些犯忌,因而很快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一场微博引发的老酸奶与果冻行业的危机就此不可避免地拉开了序幕。
基于近年来不断积累的对中国食品企业整体的失望情绪,消费者笃信“不细说”的可靠性,任由两大行业的巨头们“辟谣”、“喊冤”,消费者仍将它们打入冷宫。
赵普与“朱朱文强”当天相继删除了相关微博,不过,焦虑的公众仍然在追问工业明胶的去处,最终随着《每周质量报告》的曝光,人们才意外发现原来并非“从皮鞋到老酸奶”,而是“从皮鞋到胶囊”。
谁才是真正的主谋,谁又是真正的受害者,都不是一个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
追溯“毒胶囊”造假环节的源头——河北衡水阜城县学洋明胶蛋白厂与江西弋阳龟峰明胶有限公司的发展史,调查表明,至少前者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工业明胶的生产。现今的阜城县已是中国四大明胶产业基地之一,当地官方公开的资料显示,该县生产明胶的企业达到200多家,年产工业明胶4.5万吨,占全国明胶产业总量的60%,这个数据有无水分不得而知,但足以表明当地明胶产业在全国市场的重要地位。东窗事发前的学洋明胶蛋白厂在当地的明胶企业中颇为显著,堪称龙头企业,公司自称“北方最大的明胶和蛋白生产厂家”,除了工业明胶外,还生产阿胶、黄明胶、热熔胶、骨胶等。在北京、江西、吉林、青海等地,对药店销售的一些制药厂生产的胶囊药品进行买样送检。检测项目主要针对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反复多次检测确认,9家药厂生产的13个批次的药品,所用毒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2mg/kg的限量值,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
早在2005年3月,《新民周刊》封面报道“从皮鞋到牛奶”中主打稿件《探访“化学奶”》,这篇当时令无数读者震惊并引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重视,继而在山东等地掀起打击假牛奶、假乳饮料的调查报道,揭露了一些不法厂商用皮革水解蛋白等非法添加物生产伪劣乳制品的黑幕。
在这个报道出炉前一年,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头娃娃”事件,造成多名儿童死亡,学术界当时就有一种意见,怀疑“空壳奶粉”中掺有“人造蛋白”,也就是“皮革水解蛋白”,而这种蛋白由于其“原形”——经过鞣制后的皮革下脚料中含有六价铬等有害物质,被疑才是导致死亡的真凶。
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推断至今仍无定论,本着审慎的态度,《新民周刊》将当时在山东等地发现的假牛奶称为“化学奶”。这篇报道刊登4年后,也就是2009年,《新民周刊》再次曝光了浙江金华晨园乳业使用皮革水解蛋白生产乳制品的不法行为,这起事件后,人们开始熟知“皮革奶”。
此后3年间,尽管人们对“皮革奶”问题是否得到根治持有疑虑,皮革水解蛋白“转移”至冷饮、糖果、饮料等食品领域。不争的事实却是,中国在晨园“皮革奶”事件后,再无实例证明上述猜测的存在。然而,这并不代表人们打消了对“皮革水解蛋白”这种皮革衍生物的担忧。
明胶厂乱象
中国明胶在阜城,阜城明胶在古城镇,而古城的明胶又在前宋村。学洋明胶蛋白厂就位于这个村。农民出身的宋海新最早在前宋村头建起了一个小作坊,那正是阜城县明胶产业蓬勃发展的初期,当地人回忆,鼎盛时,前宋村提炼明胶的厂遍地开花,不过多以小作坊为主,这是一个技术含量与启动资金要求并不高的产业,农民们在村里清理一块空地,搭建几个大锅、支几个晾胶的支架就可以从事生产。
据当地一些明胶企业主介绍,早年当地的明胶作坊还会用较好的猪皮、牛皮炼胶,但后来逐渐有厂子用皮革下脚料熬胶,由于成本低、利润高,最终在恶性竞争的推波助澜下,居然迅速成为风气。不过,与宣传资料上有些出入的是,所谓的200多家明胶厂现如今在乱市竞争下只剩下四五十家。
宋海新的明胶厂却越做越大,最终在2004年由宋海新注资210万元成立了学洋明胶蛋白厂,并交由大儿子宋训杰打理。现龄才23岁的宋训杰接班后迅速独当一面,成为当地公认的“胶老大”。
人生得意的宋训杰在4月15日央视曝光后慌了阵脚,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下午3点多,当阜城县警方赶到厂区准备查封时,他下令将公司的电脑、账本、票据等文件集中到一间屋子,付之一炬。警方敲门不应,最终只得翻墙而入,一个多小时后大火被扑灭,然而记载该公司工业明胶交易的诸多重要物证已在大火中被毁。
宋训杰因涉嫌纵火与销毁证据被刑拘,学洋明胶蛋白厂与浙江新昌一些胶囊企业的不法勾当此前在媒体调查中已铁证如山,宋训杰在这样的境况下仍急于毁灭证据,让外界疑窦丛生。
从废墟中找到一本没有被烧毁的记账本,上面的内容表明,学洋明胶蛋白厂涉嫌与北京三元食品公司等多家乳企、食品厂有业务往来。这正是人们所担心的,因为既然工业明胶可以进入本不该进入的药用胶囊,就难保其不会进入食品领域。更何况阜城的一些工业明胶曾被销往雪糕、饮料厂等食品企业已成当地公开的秘密,以至于多年来深谙此道的前宋村一些村民不敢食用雪糕。
由于宋训杰以及浙江新昌涉及此案的不法厂商均已被刑拘,我们目前无法得知学洋与新昌方面是如何取得业务联系的。不过从宋训杰此前在记者暗访中的表述,我们可以确信无疑,对于工业明胶的危害以及被新昌的胶囊厂用于药用胶囊的不法事实,宋训杰是心知肚明的。江西弋阳龟峰明胶有限公司更是自欺欺人地专门拟定了一个工业明胶销购合同,声称厂方提供的明胶为工业明胶不得用于食用和药用,购买方如违反则承担完全责任。
且先不论这两家明胶厂的行为最终给消费者带来了多少危害,即便在前宋村,这种粗放式的生产也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生态危害。前宋村与后宋村等周围的几个村子,有估计近3000人从事明胶相关工作,这已成当地的经济支柱。尽管事发后全县所有的明胶企业均已停产,但走进古城镇仍有一股扑鼻的异味袭来,制胶造成的污染一直以来都让当地居民颇为头痛,甚至有人为此上访。炼胶产生的黑乌乌的令人作呕的废渣堆积在村前村后,所堆之处,寸草不生,把土翻过去半尺,才能重新种植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