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06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质量世纪”
并非虚构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谭小芳

  

  最近,喜之郎果肉深陷质量风波,引起国人对质量问题的再次关注。全球统计表明:“质量代价”高达企业税前利润的3~5倍。“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绝不是某些经济学家们所谓的“简单装配”。

  今天的中国,只有坚守“中国制造”的兴国之策,并不失时机地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蜕变,方可承担起中华民族崛起之使命,而蜕变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从“制造数量”向“制造质量”的跨越,也就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质”的跨越。质量问题不在于问题的本身,而在于做事情的人,在于做事者的思想和态度。

  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认识到产品质量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但是,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来抓的人却并不是很多,很多企业家受暂时、短期的利益所驱使,以次充好,不能保证产品长期使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而这样的企业一般只会兴盛几年,便会走向衰亡。

  比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海尔集团还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小集体企业,在总裁张瑞敏的决策下,引进了西德的先进技术,然而,第一批走下生产线的几百台电冰箱都有一个小小的缺陷,这令他极为愤怒,他立即下令把这些电冰箱全部砸掉,一台也不能流向市场,并且张瑞敏带头砸了第一台电冰箱。这一砸惊醒了这些工人的质量意识,严格的管理使得海尔凭借高质量的产品,持续高速地发展。试问,国人有几个像张瑞敏这样眼光的人?

  管理无处不在,但管理的质量才是关键。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由“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跨越的阶段,迫切地需要正确的概念、适宜的方法和工具,以及卓有成效的行动。这必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甚至是全球经济与政治力量发展的战略格局。历史上尚无这么多人在思考与实践着质量,也似乎表明所谓的“质量世纪”并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