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0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名牌美食对食品安全应有更大担当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阅尽  

  报载,广州市质检局5月28日公布了今年生产领域食品质量抽查结果,陶陶居、东海堂等知名品牌的部分产品因菌落超标上了黑榜,这着实令崇信名牌的人们惊诧。这年头,频频拉响的食品安全警报,不仅考验人的舌尖味蕾,也时时惊扰人们的神经。为吃得安全,许多人本能的反应便是当大商家或品牌的“粉丝”。

  如今,连大品牌、名牌也不能打包票了,这真令食家不知该如何是好。善意地想,大批量生产,又关涉仓储、运输、零售等诸多环节,某个批次产品出点纰漏在所难免,但名牌产品,售价高,又占着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优势,理应为产品质量加上多重保险。否则,就干脆降价混迹于普通商品之列好了。品牌商家不能怪消费者期望高要求高,实在是“名牌价位”包含了品质成本,公众也付出了高额代价,所以,不论是何原因,出现产品质量问题,都不应轻慢待之。

  值得赞赏的是质监部门此次的做法,对大品牌不护短,只要有问题、不合格,一律曝光,既没有被公关,也没为名者讳而以“某”隐之,实属难得。

  据闻,为保护食品安全,广州将组建“食品警察”,这是许多人翘首期待的事情。但其职责主要是打击制假掺毒等犯罪行为,而真正要全面确保食品质量安全,还需靠市场监督的力量。

  消费者自然也是监督者之一,但个体监督的代价,常是以身作“试体”,当问题暴露,自己已先“中招”了。因此,就广义而言,工商、质监、卫生检疫等部门,皆应是为公众饮食安全把关的“食品警察”。如果“食品警察”不能铁面无私,为社会把好关,而是睁一眼闭一眼,或权为利所诱,专业的行政监督形同虚设,那消费者就注定只有当“小白鼠”的份。